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 2 插图本

中国人应知的国学常识 2 插图本

  • 字数: 32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华书局
  • 出版日期: 2010-05-01
  • 商品条码: 978710107380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19
  • 出版年份: 2010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远不是一本书所能囊括的。本书只是采用杂志栏目式的方式,选取其中部分内容分门别类进行介绍。许多重要内容、基本常识将在以后各册陆续回答。我们约请的作者,都是各个领域的专业研究者,每一篇简短的文字背后其实都有多年的积累,他们努力使这些文字深入浅出、严谨准确。同时,我们给一些文字选配了图片,使读者形成更加直观的印象,看起来一目了然。无论您是什么学历,无论您是什么年龄,无论您从事的是什么职业,只要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好者,您都可以从本书中获得您想要的——假如您是学生,您可以把它当做课业之余的休闲读物,既释放了压力,又学到了国学知识。假如您身在职场,工作繁忙,它“压缩饼干式”的编排方式,或许能成为您快速了解传统文化的加油站。假如您退休在家,您会发现这样的阅读轻松有趣,滋养心灵……
目录
教育科举
法律文化
衣食住行
体育娱乐
天文地理
哲学宗教
语言文学
书画艺术
戏曲曲艺
文化典籍
考古文物
中华医药
摘要
     我国古代有大学吗? 太学就是古代的大学。据《大戴礼记·保傅》记载,我国在西周时期就已经有了太学的设置。《汉书·贾山传》记载,西汉初期,贾山曾上书汉文帝,提出“定明堂,造太学,修先王之道”的主张。汉武帝元朔元年(前124),经公孙弘建议,设立了博士弟子官五十人,复其身,并通过考试劝以官禄,这样便产生了博士弟子课试的制度。由于这些人的学习之地称之为太学,故他们又叫太学生。博士弟子入仕所经由之考试称之为射策(一种抽签考试),分为甲乙两科,凡受业弟子“一岁辄课”,能通一艺以上即可以授官。特别优秀者则被破格录用,不合要求者“辄罢之”。后来太学的规模不断扩大,汉昭帝时期仅有一百人,汉宣帝时期,也才有二百人,汉元帝时期则增至一千多人,到汉成帝末年则增加到三千人。东汉的太学设置于建武五年(29),当时建有长十丈、广三丈的内外讲堂。汉顺帝时期又进一步扩建,当时的太学有二百四十房、一千八百五十室。汉质帝时期,太学生最多时达三万多名。魏晋以后,由于长期战乱,学校时兴时废。而当时的士大夫也大都消极避世,潜心于黄老之学,学校已经名存实亡。晋咸宁年间,又兴太学,每每是国子学与太学并立。南朝时期,国子生(或国子礼生)经射策达明经标准的授官,又成为明经,而以梁代最为典型。唐朝以后的历代封建皇朝,大都在中央设置太学,作为传授儒家经典的高等学府。 什么是三舍法? 三舍法主要包括宋朝王安石创立的“三舍法”和明代实行的“监生拔法”,是科举时代学校考试的两种典型制度。三舍法又称为三舍考选法,或称之为三舍选察升补法,是北宋熙宁兴学时创立的一种学校升级制度。这一制度开始于熙宁四年(1071)。其办法是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级,学生依据成绩的优劣依次升舍,至上舍上等很优,则取旨授官。始入太学者进外舍;肄业一年,考试合格者升内舍;内舍生学习满两年,考试合格者生上舍;上舍生学习满两年,举行考试,其手续与科举考试中的省试方法相同,取得上等者授予不等的官职,考试中、下等者分别参加殿试和省试。至明朝,这一制度演变为监生拔法。监生拔法,又称监生授历法或监生历事,开始于明朝洪武五年(1372)。规定国子监生毕业正式任职前,必须先到政府部门实习,据其“勤”、“惰”表现分为上、中、下三级。至建文帝时期,又规定“上等选用,中、下等仍历一年再考”。学校与科举入仕虽有区别,但二者的基本原理则是相同的,即它们都遵循着“学而优则仕”的原则,是靠考试成绩来取得官位的。 我国古代有教授吗? 众所周知,教授是如今大学教师职务的优选别。我们也常常把那些学问高的人尊称为教授。不少人都以为教授这个词源于西方的professor,实际上,教授一词在中国古已有之,是一种学官的名称。 教授,原为传授学业之意。《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载:“孔子既没,子夏居西河教授,为魏文侯师。”中国汉、唐两代太学都设有博士,教授学生。《后汉书·儒林传序》:“于是立五经博士,各以家法教授。”博士就是后来的教授。而后,教授逐渐发展成为学官名,职事近于汉唐所置的博士。 宋代十分重视教育,在中央和地方的学校开始设教授一职。宋代在宗学、律学、医学、武学以及各路(地方行政区域)、州、县学均设置教授,位居提督学事官之下,以经义教导诸生,并掌管学校课试等事,这是以教授命名官职的开始。元明清诸路州府儒学也都设置教授。到清代末年,清朝廷兴办新学后,大学里又增设正教员、副教员教授,类似我们今天的正教授和副教授。 助教在古代就有吗? 助教是今天高校教师这一专业技术职务中最初级的职称,在古代却是学官名。助教的级别虽然不高,却涉及到方方面面,很有用武之地。 助教一官最早设于西晋咸宁二年(276),主要职掌协助国子监祭酒和博士传授儒家经学。以后除个别朝代外,国子学都设置经学助教,称国子助教、太学助教、四门助教、广文馆助教等,有些州府县学也设有助教一职。北魏增置医学助教,隋增算学助教,唐增律学助教,协助博士传授专门技术知识。宋代废止。到明清,仅设国子监助教。 古代的“博士”与现在的有何不同? “博士”一词在我国是比硕士高一级的学位,很多人都以为它是舶来品,其实并非如此。博士一词不仅是中国本土产物,而且历史悠久。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