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四象

四象

  • 字数: 16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花城出版社
  • 作者: 梁鸿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53609000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5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一位弄通天地秩序的少年天才,一段不同寻常的精神之旅,现实,历史,自然,灵魂多声部交织,于颠倒之世界,唤醒空心的现代人。《四象》中精妙的叙述,贯通东西的内涵,出人意料的文本结构,给予读者一定的阅读挑战与惊喜。这是梁庄的女儿——梁鸿近年极具代表性的重磅虚构作品,这些厚积薄发的文字气质独特,令“梁庄”在文学的空间里腾飞。● 一部理解《易经》与《圣经》学贯东西方能写就的学者之书● 一部详解传统占卜文化与现代精神分析融合而成的中和之书● 一部回看近百年风云变化,发掘当下时代精神的现代之书
内容简介
知名作家梁鸿以“梁庄”为背景塑造了一个村庄中诞生于不同年代不同身份的四个角色,梁庄的河与河岸边茂盛的植物串起这四人的命运,最终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作品中冬、春、夏、秋四个季节的轮转,也构造成为四个主要章节,意味着生命的诞生和轮回,也象征了一个村庄的兴衰往复,生生不息。一个少年天才的人生奇遇。一个古老村庄的绵延与承载。历史与当下,自然与灵魂的交替闪回,串联起中原大地上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故事。
作者简介
梁鸿:学者,作家,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出版有非虚构文学著作《出梁庄记》和《中国在梁庄》,学术著作《黄花苔与皂角树》《新启蒙话语建构》《外省笔记》《“灵光”的消逝》等,学术随笔集《历史与我的瞬间》,小说集《神圣家族》,长篇小说《梁光正的光》。曾获“2013年度(首届)中国好书”奖,第十一届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散文家”奖,第七届国家图书馆“文津图书奖”,“2010年度人民文学奖”等多个奖项。
目录

绿狮子
龙葵
樱花瓣
四象

野人参

一生二
苦楝

血月亮
利涉大川

乌鸦

元亨利贞
为空为虚
困于金车
合欢
后记
摘要
     绿狮子 日头一跃出地面,则如着火。升至中空,焰火虚浮,则大地生机重回。延至傍晚,日头东落,凉气袭来,人倦怠,慢慢就睡过去了。 日从西升,早炎午凉,春凋秋荣,冬温夏寒,陨霜不杀草,此悖乱之征。可年年如此,一甲子如此,也就如影随形,视而不见了。 所有东西都掉到黑暗里了。我不怕。夜里我视线更好。我能辨别各式各样的黑。茅草的黑一条一条,毛茸茸的,扫得人心里难耐,合欢树的黑一团一团,像云彩,将飞欲飞。从河坡往远看,是绵延的黑,无边无际,轻薄均匀,再往下看,是一条缓缓流动的、发亮的黑带。那就是大河了。我能根据那黑带起伏的强弱、黑色条形的宽窄判断出是哪个月哪一天,是汛期来了,还是水回落了,第二天是要下雨,还是晴天。我有自己的计算方法。 再往远处,就是那连天遮地的浓黑色了,不祥的黑色。我盯的就是它。这些年,它一直在长大,体形越来越大,越来越可怕。 起先,我看到的只是一团团模糊不定的绿色,在阳光下虚浮飘移,忽远忽近。从灵子来那年起,这绿色就越来越凶猛了,吞噬着村庄、树林、庄稼,一路奔腾过来。突然间,我看清了它的形状。那是一头庞大无比的狮子。 夏天,它的毛发变绿,蓬勃狂妄,茂盛无比,它的腿不断往前跨动,那绿色澎湃翻滚,席卷一切,朝河这边逼过来。冬天,植物纷披在它身上,层层叠叠,金黄灿烂。它威武精干,养精蓄锐,保持着千钧一发的张力,耐心等待抓捕猎物的时机。 我丈量那头狮子和我这边之间的距离。我打枪百发百中,我眯起左眼比我睁着双眼看到的东西更清楚,计算更准确。以我面前的那两棵合欢树为两准星,以河对岸沙滩上那个棚屋为第三星,我能大致量出棚屋身后那头狮子的远近。 它就快要跨过来了。 刚注意到那头狮子时,它只是一团模糊不清的轮廓。 我视线里最清楚的是那个棚屋。它几乎和我来的时间一起出现。 我看着那家人把棚屋一点点盖起来。那青年壮汉和他的女人。他们扛来木头,拉来砖头、黄土,在河坡里四处割芭茅、晾晒,把鹅卵石一块块拣出来,堆在水边。一天天,一月月,终于,水边的那一片鹅卵石乱滩变为一块平整的空地,拣出的鹅卵石变为堤坝,四圈的木头、茅草、砖头高高摞起,等待着发挥自己的作用。他们开始造房了。这时候已经是三个人了,-他们身后多了一个摇摇晃晃的小孩。没人帮忙。他们在空旷的河滩,在白得让人发慌的鹅卵石堆后面埋头苦干。雨朝他们泼过来,风朝他们吹过来,他们躲在草堆后面,一待风雨过去,就又起来,捡起被吹倒的砖,拾起被刮散的草,继续干。那棚屋上的茅草是在秋天搭上去的。那青年壮汉很懂得建筑,他在屋梁上一层层打木格,又在木格上一层层铺草,密不透风。从早到晚,他悬在房子上,像一只蚂蚁,耐心地筑巢。河水泛滥、草木荒凉、世事更迭,都与他无关。 他们又扛来一根根木头,放到河边。那男人下到水里,一根根打下木桩,又在木桩上面绑上粗麻绳,麻绳上铺一层层木板,一座简陋的木桥起来了。 人就多起来了。来来往往的人。女人挽着小包袱,穿着新衣,朝着这条捷近之桥走过来。他们要回对岸自己的娘家,男人拉着车,带着新鲜的蔬菜、刚打下的粮食到对岸的集市来了,那些年轻的男孩女孩在桥上逗留,你追我赶。 那家人只在桥桩晃动桥板脱落时才出来。人们看一眼忙着修补的他们,连招呼都没想起来打,就又往前赶路了。 冬天的时候,他们带几只麻袋,也走上桥,过桥,往各个村庄去了。傍晚的时候,他们背着鼓鼓囊囊的麻袋回来,有时是两满袋,有时只少半袋。他们在院子里摊开一个草席,把麻袋里的东西倒出来,苞谷、黄豆、绿豆、红薯、辣椒,各样东西都有,他们认真地分拣,宝贝一样,一点点收拾到不同的篮子里。 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