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遗珠晶莹 探寻父亲张恨水先生的岁月之痕(2册)

遗珠晶莹 探寻父亲张恨水先生的岁月之痕(2册)

  • 字数: 40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陵书社
  • 作者: 张伍,张明明
  • 出版日期: 2019-05-01
  • 商品条码: 978755541206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53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11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为张恨水子女的回忆文集。文中不仅记录了张恨水先生现居北京的四子张伍和长住美国华盛顿的长女张明明寻踪恨老生前的足迹,追思恨老的文人情怀,尽显对父亲的怀念;还收集了张恨水子女间的书信、恨老与子女的书信,以及恨老生前好友的书信,尽显父爱缱绻,高情厚谊。文章的最后还附录了恨老生前写的一些散文和随笔,展示的是不为人熟知的张恨水生前生活、创作的点点滴滴。
目录
寻找·回望

第一辑 梦里江南
开篇
履痕旧影
话说潜山
江城安庆
陈独秀墓
池州的湖
屯溪的画
黄山的石
婺源的徽州民居
南昌一夜
三湖古镇
黎川,父亲梦里江南
二下江南
多情黎川
美哉古樟
旧友重逢
初识新干县
踏破铁鞋
伤心再见饶家村
万寿宫
桑梓情深
第二辑 京俗杂拌
前言
年画
“老北京”过年
小金鱼
元旦开箱
红绒花
忆“灯节”
骑毛驴逛白云观
二月一与二月二
三月往事谈
榆钱糕
北京的四月花事
樱桃·桑葚
打“冰盏儿的”
天棚趣话
四合小院好纳凉
大酒缸
荷花市场
莲花灯
初秋红枣
月夜下的果子市
闲话冬至
冬虫与葫芦
九九消寒图
冰嬉
封箱
张友鸾的“惨庐”与“未完堂”
茶馆
北京的吆唤
窝脖儿
打小鼓儿的
闲话豆汁儿
瞪眼食
养鸟
读《王府生活实录》有感
小马五其人其事
第三辑 两都飞鸿
编者按
前言
二〇一〇年兄妹两地书(四十三封)
二〇一一年兄妹两地书(十三封)
第四辑 书信集萃
张恨水公给明明的信(十三封)
罗承烈先生给明明的信
陈铭德、邓季惺伉俪给明明的信
台静农先生给明明的信(两封)
张友鸾先生给明明的信(五封)
张锦给张明明的信
张传轮给张明明的信
张友鸾先生给张伍的信(两封)
左笑鸿先生给明明的信(十四封)
左笑鸿先生给张伍的信(两封)
张伍给明明信
万枚子先生给张伍的信
方奈何叔叔给张伍的信2封
陈理源先生给二水、张伍的信(三封)
陈理源先生给明明的信(两封)
赵超构给张伍的信
萧铜先生给明明的信
林海音给明明的信
痖弦先生给明明的信
方方给明明的信
王晓薇女士给张伍的信
赵孝萱女士给张伍的信
庄信正先生给张明明的信
附录
张明明致“张恨水与重庆”学术研讨会的贺信
张明明谈油画《待漏斋之夜》的创作情愫
后记
摘要
    开篇
     带着江南水乡的烟雨波澜,?乃橹桨渔歌的旖旎风光,回到了北京。
     10月下旬的北京,正是“已凉天气未寒时”之际,它和三秋桂子十里飘香、娇糯温柔的枕水人家大相径庭,而是天高日晶,秋风送爽。郊外绿野平畴,赏心悦目,城里街头的银杏树叶,扇着小小的金扇,大大方方地由一个细长的柄吊在树枝上,前后左右的小金扇面相叠,扇的边沿连成饱满蓬松的花边,与横向伸出的树枝保持着几寸相等的距离,树枝上弯下折它也上弯下折,树枝左右摇摆,它也左右摇摆,风一吹,像极了西班牙女郎婀娜起舞的裙摆,婆娑多姿。
     沉稳的红墙,上面宝石蓝的天空,风吹着银杏叶子,像流动的金子。你看过夏威夷夜晚从山上淌下来的岩浆流吗?火红炽烈,碰到哪里,哪里就会燃烧。
     伍哥和我俩人,虽说是七老八十了,玩兴倒不小,趁着天气难得的好,再加带着江南行的余兴,就结伴去看菊花。听说故宫有山东菏泽来的菊花展览,我们兴致勃勃,邀请了年轻人陪伴,今天相陪的是伍哥的邻居――丽君和她的女儿媛媛。
     媛媛开车送大家出来玩,把车子停在国家大剧院的楼下停车场内,穿过一楼大厅踱步到室外阳光下。和煦的太阳照在身上,像一双柔软的大手捧着我,不觉得脚步就轻巧起来,享受着晚秋的暖阳,经过安全检查,走地下通道,从通道出来,就到了天安门楼的这一侧,跨过金水桥,穿过门洞,走在门楼后的广场上,真是士女如云,游人如织,都挨肩接踵向故宫的进口,午门移动。媛媛从我们身后大步追过来,不悦地说:“售票处今天因故不卖票,看不成菊花了,真扫兴!”伍哥则说:“这样好的天气应该走一走,看不到菏泽的菊花,那就去中山公园吧!那里也会有菊花。”
     媛媛打听到确实在唐花坞有精品菊花展,我们就买了票,向左拐进了中山公园。这里人少多了,顿时觉得视野开阔,人行路的两侧是绿荫荫的草地,草地上古柏参天,盘龙似的枝条,苍劲;右边是筒子河,清澈;河对面是故宫的红墙,敦实;墙上有房,木雕花的窗棱,精致;屋顶是黄色琉璃瓦,甑亮。这一切都与我的记忆一样!河边的老柳树垂下的长长的细条子,悠悠地摇摆着,似乎在欢迎我这多年未归的游子,旧地重游。
     媛嫒是服装设计师兼模特儿,妈妈是当年的摄影师,都是美人胚子。母女相伴出游时,姣好的面容,曼妙的身姿,落落大方的仪态,秋波流慧、顾盼生姿的明眸总会引得路人投来惊艳赞许的目光。可能,她俩司空见惯,习以为常,也就不以为然了,自在地在草地上、栏杆旁、台阶上留下快乐的倩影。
     伍哥说:“来了这儿,我就带你们去看看‘来今雨轩’吧!”
     拐进一个院子,安安静静的没有一个人,方砖铺地,干干净净,清清爽爽;台阶上一排带廊子的红砖房子,绿窗格子,中间的大门是开着的,门上挂着“来今雨轩”匾额。伍哥对媛媛解释,“来今雨轩”一典出自唐大诗人杜甫《秋述》诗中的“序”,后用“今雨”指新朋友,旧雨新知,是指新老朋友都欢迎。门里,可以看见里面屏风后,有吃饭的桌椅。廊下有藤桌藤椅。廊前的一对红柱子上挂了对联:
     莫放春秋佳日过
     最难风雨故人来
     看了对联,心里有一种深深的感触,仿佛真的与它三生三世有前缘。
     这是个饭庄,原来,我小时候随父母在这里喝过茶,再原来,这里是父亲会朋友的地方。再再原来,这里有个让我心动的故事。
     伍哥走上五六级台阶层,望着墙上在找什么?他说:“这儿原来写了个说明牌子,介绍父亲和《啼笑因缘》的故事,没有了!”
     1929年春,上海新闻记者东北视察团到北平参观,北平新闻界假座中山公园“来今雨轩”举行欢迎会,父亲应邀参加。席上,经钱芥尘先生介绍,得以认识上海《新闻报》副刊《快活林》主编严独鹤先生。严先生与父亲神交六七年之久,他对父亲的作品的评价:“至少可以当得‘不同凡俗’四个字。”一见面相谈甚欢,就向父亲约稿。父亲欣然接受,这就是《啼笑因缘》的起因。孕育这本书也是在中山公园,不过是在另一侧,靠近“四宜轩”小山坡上的一所茅草亭子里。父亲坐石墩子上,在石桌子上,写下了《啼笑因缘》的故事大纲。这本《啼笑因缘》是父亲著作中最广为人知,又最为人津津乐道的。
     伍哥有些遗憾,再看一眼“来今雨轩”便向外走去。要不是中午有约,我们可以在这里喝茶吃点心,慢慢地体会一下当时的种种,岂不温馨?
     我们一路走着,听伍哥讲着30年代《啼笑因缘》拍电影轰动上海的盛况,并因此引发了两家电影公司同时抢拍的“双包案”,最后由明星电影公司拿出十万银元,才摆平了这桩“啼笑官司”。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