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人都该懂的艺术

人人都该懂的艺术

  • 字数: 1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加)劳里·施耐德·亚当斯(Laurie Schneider Adams)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21309658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7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2.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谁是米开朗琪罗的灵感来源?什么原因使一个便池价值数百万美元?伪造的东西能被当作艺术吗?千百年来,艺术与人类相伴相随,人类因艺术而得到治愈。本书从石器时代的小雕像讲到21世纪的视频艺术,米开朗琪罗、伦勃朗、德拉克洛瓦、莫奈、凡·高、塞尚、毕加索等艺术家齐聚于此,带来一场无与伦比的艺术盛宴。
作者劳里·施耐德·亚当斯摒弃了常常让主题陷入困境的“主义”,将作品本身带到了聚光灯下。通过对艺术中的争议进行详细的探索,亚当斯将引人入胜的叙述和艺术理论的基础结合了起来。
本书是湛庐文化重磅推出的“新核心素养”系列图书之一。“新核心素养”系列致力于推广通识阅读,扩展读者知识广度,培养批判性思考的能力,涵盖哲学、心理学、法律、艺术、物理学、生物科技等诸多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领域的读本。
目录
序言开启艺术之旅
1艺术的定义
艺术是模仿
艺术是形式
什么是艺术品
20世纪艺术观的变迁
艺术理论
艺术是反馈
艺术是人类活动
艺术的价值
艺术品的名誉官司
艺术形式的多样化
2西方艺术简史
西欧的石器时代
古近东地区:文字的出现
埃及:国王与艺术
从王权到民主:爱琴海神话和理想的人类形态
罗马:从共和国到帝国
拜占庭风格:权力、神性与象征主义
中世纪艺术与大教堂时代
从神性到人文主义:意大利与北欧的文艺复兴
17世纪的巴洛克风格
18世纪的启蒙时代
19世纪:风格主义的盛行
从塞尚到现代主义:20世纪初的艺术
1900年至今:创新与变革
3艺术的起源
艺术的神话起源
艺术家对艺术起源的个人理解
艺术冲动的起源
艺术材料和艺术平面
4艺术形式与艺术含义
线条与平面
空间:真实与虚幻
雕塑的开放与封闭空间
色彩与质地
艺术品的构图
解读作品的含义
图像学
从艺术家的角度理解艺术品
符号学与解构主义
5艺术的目的
装饰自己和所处的环境
艺术的信仰目的
艺术是新生之路
艺术的政治目的
艺术品所牵涉的利益
私人赞助和投资
6艺术的争议
艺术品修复
毁坏文物
宗教争议
政治争议
美学争议
美国政府的艺术赞助
英国透纳奖
持续的争议
结语艺术的未来
术语汇编
补充资料
致谢
译者后记
摘要
     “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既简单又复杂。关于传统艺术的定义已有诸多争议,更不要提如今新出现的五花八门的艺术类别。传统的分类把艺术分为三类:图片艺术,即二维视觉图像;雕塑艺术,即三维视觉图像;建筑艺术,即人类修建屋宇的艺术与科学。 20世纪以来,艺术的范围不断扩大,近期新的艺术类别有拾得艺术、行为艺术、环境艺术、大地艺术、人体艺术、影像与数字艺术等。当今世界瞬息万变,新的艺术类别不断涌现,原本的艺术类别又发展出新的分支,如儿童艺术、域外艺术、涂鸦艺术、民间艺术、素人艺术、恐怖艺术、宗教艺术以及政治艺术等。 当一个人指着某件作品问“这是艺术吗”,他实际上是在问“这是好的艺术吗”或者“这是伟大的艺术吗”。回答这个问题并不容易,因为这涉及美学(aesthetics),即艺术美感的问题。 几个世纪以来,“艺术的本质是什么”这一问题也一直困扰着人们。艺术家、诗人、哲学家以及学者都试着解释艺术的本质,但每个人都只解释了艺术创作的过程,而没有给艺术本身下一个明确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义。19世纪的法国诗人、评论家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这样定义艺术天才:“他们永葆赤子之心,是纯真与成熟的结合体,兼有孩童的纯粹与成年人的心智,可以随时随地、自由自在地调动脑海中的记忆素材,毫不费力地表达自我。”这段话解释了艺术创作的过程,但没有回答“艺术是什么”这一问题。 还有一些艺术家和波德莱尔一样,也把艺术解读为创作的过程。1936年,德国表现主义画家奥斯卡·考考斯卡(Oskar Kokoschka)自问:“艺术是什么?”他又自答道:“艺术可不是证券交易所的股票,而是人类羞怯的尝试。艺术创作好比操纵魔法,什么都不需要就能变出奇迹,但这种操纵魔法的本领是任何一位淳朴的乡村姑娘都能掌握的。”1948年,生于德国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画家汉斯·霍夫曼(Hans Hofmann)说:“艺术品反映了艺术家的感官与情感所体验到的世界。”20世纪中叶,法国艺术家亨利·马蒂斯(Henri Matisse)称,艺术家的使命是创作,而创作始于远见。他说:“艺术家必须一直以孩童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如果失去了这种眼光,艺术家就失去了个人视角,也就失去了原创性。”以上种种观点都解释了艺术创作的过程,却没有给艺术创作的结果,即艺术本身,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20世纪以前,人们对艺术的看法虽然不同,但都将“艺术”一词等同于具象艺术(figurative art),默认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具备可识别性。这种观点在20世纪早期备受挑战。以抽象艺术(non-figurative abstraction)为代表,艺术形象不再与人们所熟悉的事物相似,观众不再能辨认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如今,虽然人们对“艺术是什么”这个问题的讨论仍然众说纷纭,但大部分人都同意“艺术是一种表达”的观点。艺术品的形象也许能被观众辨认,也许不能,但是它们都表达了艺术家的内心世界,并与观众互相交流。 还有人说,也许艺术没有一个固定的定义,因为它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由于艺术的题材、材料、文化背景和灵感来源极其广泛,非要给艺术下一个固定不变的定义确实困难重重。20世纪的美国平面设计师米尔顿·格拉泽(Milton Glaser)在一幅海报上言简意赅地写道:“艺术是……”1966年,概念艺术家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总结说:“艺术就是艺术。”二人的措辞稍有出入,但表达了相同的观点,即艺术无法被定义。 接下来,让我们听听哲学家怎么说吧。他们一直关注着艺术,因此他们关于艺术的定义、评价和解读也许可以给我们更多的启发。 艺术是模仿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在其著作《理想国》中把艺术定义为“拟态”(mimesis),这个词也可以翻译为“模仿”。柏拉图认为,艺术尤其是绘画艺术,是一种模仿而非真实的存在,因此艺术是无用的。比如,你不能把画中的烟斗拿来抽,也不能睡在画中的床上。然而,柏拉图忽略了建筑艺术这一典型的实用艺术,因此他的观点并不完整。 在柏拉图的哲学术语中,“技艺”(techne)一词指创造实用、实际物品所需的技巧,而他认为,技艺与艺术无关。此外,柏拉图相信,宇宙中存在着一个超越时间、永恒不变的理念世界,独立于人类感官所能接触的现实世界。在宇宙中,真正的床是“床”这个永恒的理念,而不是人类世界中具体的床,后者只不过是对前者的复制。按照这个逻辑,真正的床超越了时间的理念,看得见、摸得着的床是对这个理念的复制,而一幅画中的床是对“床”这个理念的再一次复制。因此,画中的床离真正的床更远。而正因为艺术和真实相去甚远,所以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危险的。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