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传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传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作者: (哈)马·巴·卡西姆别科夫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2131407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传》对哈萨克斯坦总统努尔苏丹?纳扎尔巴耶夫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严肃的历史传记性研
究,探寻他由一名普通农村少年成长为民族领袖走过的道路,并以此对20—21世纪哈萨克斯坦发展进程中富于戏剧
性的复杂事件展开历史追溯。
内容简介
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独立发展的历史与其首任总统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的名字是密不可分的。本书对纳扎尔巴耶夫的生活和工作进行了严肃的历史传记性研究,探寻他由一名普通农村少年成长为民族领袖走过的道路,并以此对20-21世纪哈萨克斯坦发展进程中富于戏剧性的复杂事件展开历史追溯。本书基于大量档案材料撰写而成,不仅包含重要的照片、插图,而且首次真实再现了纳扎尔巴耶夫的私人文件,是哈萨克斯坦当代史方面的重量级文献资料。
目录
第一章 成长背景
第二章 火的考验
第三章 党委书记
第四章 行动时间
第五章 独立前夕
第六章 相信明天
第七章 增长战略
第八章 阿斯塔纳精神
第九章 哈萨克斯坦——勇往直前
第十章 竞争力法则
第十一章 领袖
附录
摘要
     第一章 成长背景 努尔苏丹·阿比舍维奇·纳扎尔巴耶夫。1940年7月6日生于哈萨克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阿拉木图州卡斯克连区切莫尔甘村,即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阿拉木图州卡拉萨依区沙马尔甘村。 切莫尔甘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07年。当时,七河州移民局在距离韦尔内市36俄里。的沙马尔甘河与韦尔内一塔什干驿道交叉地带辟出了移民区,用于安置来自俄罗斯的移民。 由于该地草场丰美,果木繁茂,适宜放牧和饮牲口,哈萨克人自古就在此定居。氏族长者对这种侵占行为感到愤慨,对当局的决定提出了抗议。然而,当局并未理会他们的意见,于19lO年在这里设立了萨姆索诺夫居民点(俗称“萨姆索诺夫卡”),以突厥斯坦边疆区总督A.B.萨姆索诺夫的姓氏命名。截至1913年1月1日,该居民点有住户146户,到1925年12月22日,住户已达309户。1918年5月,该地更名为切莫尔甘村。 20世纪40年代,切莫尔甘是一个典型的苏联村庄,有13条街道。村庄被河流隔成两部分,没有柏油马路和路灯。汽车和拖拉机还很稀奇,村里人出门主要靠步行,或者骑马、坐马车。夏季,村里会设牧道,牧人可以沿着这条路把畜群从谷地赶到山间牧场去。苏维埃政府从以前的房主那里没收的好房子只剩下十栋左右,其余的房子都是临时建筑。各家各户之间相距150米一200米。村子中间是党支部,村苏维埃,富尔马诺夫、伏罗希洛夫、五一、延别克希四个国营农场的办公地,还有面包铺和学校。 这里是典型的多民族聚居地:除了有土生土长的哈萨克人,还有吉尔吉斯人、鞑靼人、乌兹别克人、维吾尔人、东干人。20世纪初,俄罗斯人、乌克兰人、摩尔多瓦人陆续来到这里。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又有被流放到哈萨克斯坦的各色人等迁到此地,后来,苏联许多其他民族的人口也陆续到此地定居。 努尔苏丹的父亲阿比什·纳扎尔巴耶夫(1898一1971)出身于大玉兹。夏普拉西提部落的一个名叫科合克的分支,是区长兼“社会法官”纳扎尔巴依·萨帕克巴(1901年去世)之子。早年丧父的阿比什少年时期便去富有的俄罗斯人尼基福罗夫家里当了长工,在那里得到了劳动锻炼,掌握了基本的职业技能。与许多同龄人不同,阿比什勤快、好学,不仅学会了俄语,也学会了种地、操作磨机、制靴,还掌握了园艺和做生意的基本技能。这在他所处的环境中相当少见。由于时代的,阿比什没有受过学校教育。对于他和同时代的许多人而言,生活本身就是一所提供全面教育的严酷学校。 年轻的时候阿比什主要是干杂工,时不时也自己做点儿生意。1927年一一1930年,他参加了苏联第一个五年计划的一项大工程——修建连接中亚和西伯利亚的土西铁路。30年代中期,他参加了乌什科内尔国营农场的建设工作,1939年该农场撤销后,他加入了富尔马诺夫集体农庄,开始领导一支农田队。1940年,为了使集体农庄一个山间过冬处的牲畜和财产免遭大火吞噬,他在救火时被严重烧伤,伤势殃及手臂。尽管有伤在身,但他仍在集体农庄里担任队长。 努尔苏丹的母亲阿尔然·纳扎尔巴耶娃(1904—1977)生于卡瑟克阿乌尔‘(今为江布尔州科尔达区塔拉普特村)毛拉。扎特坎拜的家里,属于大玉兹杜拉特部落的一个名叫卡斯卡劳的分支。后来,这个家庭因为笃信宗教受到迫害。尽管历经苦难和考验,阿尔然始终保持着乐观精神,她喜欢开善意的玩笑,即兴哼唱小曲。她一辈子都是集体农庄的普通劳动者,终生操持家务。 努尔苏丹的父母是在修建土西铁路时认识的,阿比什自愿去当了一名工地主任,而阿尔然一家则作为特殊移民被强制性地送到那里去干活。 阿比什和阿尔然于1934年结婚。婚后最初的6年他们没有孩子,所以,盼望已久的继承人出世给一家人带来了无限的喜悦,他也被视为生活对这对善良夫妻爱情、忠贞和耐性的褒奖。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