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梦的力量 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

梦的力量 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

  • 字数: 16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套装类型: SKU
  • 作者: (英)艾丽斯·罗布(Alice Robb)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30027966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在秘鲁的一次研究之旅中,艾丽斯·罗布迷上了清醒梦。清醒梦是一种奇怪的现象,在这种现象中,一个正在睡觉的人可以意识到自己在做梦,甚至可以控制梦的体验。于是,罗布开启了对梦境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之旅。通过研究,艾丽斯·罗布发现为什么梦境对我们的情绪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并阐释了我们如何更好地记住我们的梦,以及为什么我们应该记住。她追溯了梦和创造力之间错综复杂的联系,甚至为我们如何享受清醒梦的激烈冒险提供了建议。《梦的力量:梦境中的认知洞察与心理治愈力》一书对我们夜间所见的意义和目的进行了清晰、前沿的审视,并指导我们改变做梦的生活——使我们清醒时的生活更丰富、更健康、更快乐。
目录
第1章我们是如何看待梦境的
在19世纪以前,我们先人用梦来占卜神的旨意,预测未来,解释超自然现象;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弗洛伊德、荣格等心理学家通过对梦的解析为来访者进行心理疗愈;20世纪中叶,学术界对弗洛伊德有关梦的解释理论提出质疑,以至于心理学家面对梦境唯恐避之不及;20世纪70年代,尽管有的心理学家努力把梦境研究引入实验室,以探寻梦境的预示功能及其超自然的力量,但这一时期的梦境研究俨然处于被边缘化的境地。
第2章研究清醒梦的先驱们
清醒梦是指我们在做梦时保持着清醒的状态。从公元前四世纪的亚里士多德到11世纪印度圣僧那洛巴,从19世纪的尼采到20世纪的弗洛伊德,都对清醒梦有所描写。真正对清醒梦进行深入研究并做出突出贡献的是出生于20世纪60年代的斯蒂芬·拉伯奇,他通过相关实验,确认了我们在做清醒梦时生理变化与梦境之间的一致性。
第3章关于梦境的实验
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马特·威尔逊通过对大鼠海马体位置细胞及其睡眠时脑电波的研究,大大推动了梦境研究的复活;2000年,罗伯特·斯蒂克戈尔德发表了颠覆性发现,即梦境具有学习功能,并可改善失忆症患者的记忆;与此同时,约瑟夫·德科宁克一项引人注目的研究指出,梦境与语言习得之间有着促进关系。
第4章梦境科学的复兴
科学研究证实,睡眠不仅对于学习至关重要,而且睡眠缺失会导致一系列身心问题。随着睡眠科学从一个冷门专业发展成一个资金汇聚的产业,梦境科学家也在日渐增加的睡眠诊所中找到了归宿。到21世纪初,这个舞台已为梦境科学的复兴和重新审视被人遗忘的早期研究搭建起来,而学习那些发现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自己。
第5章用梦境解决问题
梦境赋予我们探究私人问题和创意项目思路的洞察力。梦境的创造力一直被艺术家和发明家用来展示特别的戏剧化效果。从文学、视觉艺术和音乐到科学、体育和技术,可以归功于梦境的众多艺术瑰宝涵盖了人类成就的每个领域。现实世界里的科学家和数学家也可以从一场跌宕起伏的创造性梦境中受益。
第6章梦境的治愈力量
梦境会逐步形成一种重要的心理功能,帮助我们在低风险环境中消除焦虑感、熟悉应激事件,并应对悲痛和创伤。梦境不仅仅可以帮助人们从既成事实的创伤中恢复过来,还可以提供困难时期的一种减压手段。除此之外,梦境还能帮助我们愈合每当我们思考自己的死亡时所造成的普遍的精神创伤。
第7章摆脱梦魇的困扰
尽管适度的坏梦是我们适应现实生活的有益健康的准备,但噩梦却有破坏性的一面。从噩梦中醒来会让人们失去判断力并产生恐慌,便再也睡不着了;对噩梦的恐惧甚至会阻止人们上床睡觉,从而导致失眠的恶性循环,甚至会触发狂躁症。的确,未加抑制的噩梦会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乃至我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巨大破坏。但有望成功的新疗法已在完善中,梦魇的压力可以令梦境变得清醒;做清醒梦的过程可以将梦魇变成解脱之旅。
第8章探寻梦境诊断之旅
梦境可以暴露我们没有打算流露出来的焦虑感和我们不知道的自己内心所包存的幻想。不管是必须通过分析才能解开的棘手的象征物,还是现实生活场景的文字描述,梦境都会泄漏我们情感生活凌乱的内心世界。通过跟踪我们的梦境,也许再加上和医生的讨论,梦境在诊断方面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即使在诊断结果得到确认后,梦境也可以为预测某种疾病如何显露出来再次提供线索。
第9章从梦境中获得帮助与洞察
心理学家蒙塔古·乌尔曼长期致力于把梦境当作一种自助工具在世界范围内推广,领导梦境小组并指导其他人成立梦境小组。新研究证实了,乌尔曼关于参加梦境小组可以产生若干社会和心理效益的论述。心理学家克拉拉·希尔通过实验,得出了梦境小组在帮助组员改善婚姻关系或处理离婚问题的良好效果。类似这些研究证明,有规则地开展梦境小组活动,在完美控制隐私的前提下可以成为洞察力之源和排遣无聊和孤独的一剂良药。
第10章我们能控制梦境吗
预演现实生活、激发新的思路、平衡情感、培养社群等都可以通过有规律的梦境获得,而对于那些学习清醒梦的人而言,所有这些益处都是可以放大的。预计在不远的将来,清醒梦在智力、治疗和解决临床问题等方面将大有用武之地。
后记我的夜生活
摘要
     和人类学家与民族学家一样,20世纪中叶的心理学家喜欢编列条目和统计数据,把这个世界分割成具有人口统计学意义的、容易管理的条块。其中一位最早奉行经验主义原则的后弗洛伊德时代科学家卡尔文·霍尔(Calvin Hall),支持梦境可以透露隐匿情感这样的说法。为了证明这种观点,他借鉴了内容分析——一种正在社会科学领域流行的新方法。 20世纪40年代,凯斯西储大学的霍尔与同事凡·德卡斯尔(Van de Castle)开始在自己的学生中搜集梦境报告。他们在获得了足够多的样本之后,便着手寻找主题和拟定标准。他们阅读了每一篇梦境报告——就好像它们是一个个故事——整理出不同的活动和原型,根据梦境互动内容整理成不同的类别,如失败、成功、侵略。他们统计出朋友、家庭成员、陌生人和动物的数量,计算出男性和女性角色的比例,思考梦者正在做出社交姿态还是仅仅为了守住梦境的秘密。他们还记录了吃饭和性爱等活动出现的频率。 霍尔和凡·德卡斯尔的分析揭示了若干令人震惊的模式。弗洛伊德的假设是梦境充满了神秘愿望,但这些梦境报告却是绝对消极的,明显违背弗洛伊德的理论。侵略性的遭遇与友好的碰面在数量上的对比达到了2:1;男人半数的梦境与女人三分之一的梦境表现为某种肉体攻击。超过三分之二的情感是负面的,其中位居前列的是恐惧、无助和焦虑。梦境的性别差异明显,其中某些差异并不太令人感到惊讶。性爱在男人梦境中出现的次数通常是女人的四倍。男人的心理风景由其他男人主宰——男性角色与女性角色在数量上的比例为2:1——但女人梦到男人和女人的数量相等。 不过霍尔和凡·德卡斯尔在反驳弗洛伊德理论的一个方面时却确认了其另一个方面:梦境可以提供一个窥探心理戏剧性场面和内在冲突的重要窗口。当他们结合态度和人格等其他考察手段分析人们的梦境时,发现了一种值得注意的连贯性。那些在白天更具侵略性的人倾向于在他们的梦境中与他人对抗,而那些感觉无能为力的人更有可能梦到被迫害。在梦中存在较多积极互动的人通常在考察自信心和社会控制方面获得高分,而挫折梦和焦虑梦则与精神病理学和攻击性有关联。所有这些发现听起来平淡无奇,但梦境数据库的创建却揭示了原本不为人知的重要例外情况。一个个体偏离标准的行为可以提供他的大脑如何工作的线索——他想到了什么、他如何与他人建立联系,以及他是如何看待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位置的。 例如,梦境世界中居住着陌生人是社会异化的象征;朋友少可能是一种精神病症。一项研究发现,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梦境中,朋友只占角色总数的18%;而在抑郁症患者的梦境中,这一比例为22%。精神病学专家米尔顿·克雷默(Milton Kramer)指出:“如果你考虑到这些群体所处的社会状况,便能充分理解这一点。”精神分裂症患者通常梦到的是陌生人,他们“生活在一个自己的人类联系人在不断减少的世界里。如果统计一下一天里和精神分裂症患者有过交流的人数,你会发现这一数字赶不上正常人的水平。”抑郁症患者的“麻烦可能与他们的家庭状况有关”。他们可能不成比例地梦到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除了他们自己的配偶之外,进入梦境的其他家庭角色大多是儿子、女儿、兄弟。 霍尔和凡·德卡斯尔如何评价弗洛伊德暂且不表,但借助这两个人的定量体系,心理学家可以对比不同人群的梦境。他们发现,当人们遭遇令人沮丧的情境或因酗酒问题或进食障碍苦苦挣扎时,梦境以一种可预见的方式发生改变。跟踪一个患者的梦境可以帮助他们了解危险状况。 在弗洛伊德去世几十年后,精神病学专家开始质疑弗洛伊德理论,他们发现他有关梦境的观点并不总能经得起较新研究的考验,而且也与曾经的门徒卡尔·荣格的观点冲突。荣格的信念无法靠经验来检验;集体无意识的存在不能被证明或否定,但貌似更为可信的是,我们梦境的共性和所有象征性元素都源自普遍的人类体验,如成长、生育和尝试加入社会团体等。霍尔和凡·德卡斯尔发现大多数梦境都是不愉快的,这令他们对弗洛伊德有关愿望满足的观点产生了怀疑。而且青少年的梦境(如安娜·弗洛伊德和狼人)在弗洛伊德的理论中居显要位置,但后续研究显示,儿童的梦境通常不会复杂到反映愿望、隐忧或其他方面。P16-18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