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蒋硕杰评传 其人及其经济学

蒋硕杰评传 其人及其经济学

  • 字数: 20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海南出版社
  • 作者: 吴惠林,彭慧明
  • 出版日期: 2020-02-01
  • 商品条码: 978754439143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中国少有的在国际上占有一席之地的经济学家的评传 蒋硕杰堪称华人中成就优选的经济学家,是中国首位也是迄今专享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经济学家,对台湾经济改革助益良多,学界整体上却处于漠视乃至遗忘的状态。 2.对蒋硕杰其人及其经济学思想最有价值的研究整理资料 本书作者之一的吴惠林是十多年近距离观察且追随蒋硕杰做研究的学者,他以时间为顺序,通俗易懂甚至引人入胜地描绘了蒋硕杰的一生,并对他的学术思想及其在台湾的实践过程做了深入剖析,可以说,本书是关于蒋硕杰的成熟且完备的研究整理资料。 3.经济学从业者推荐阅读的一本经典经济学人物传记 蒋硕杰的可贷资金金融理论对经济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值得经济学界深入研究;其关于货币与银行的“五鬼搬运”“金蝉脱壳”理论在今天依然让人醍醐灌顶。 4.正确认识台湾经济,为转轨期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借鉴 蒋硕杰的相关理论既有助于正确认识台湾经济的发展,又有助于更深层次地理解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并为我们以后的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5.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张曙光、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张杰、北京大学教授张友仁、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吴中书、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联袂推荐
内容简介
蒋硕杰是有名经济学家哈耶克的弟子,同时也是首位获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的华人经济学家(1982年),被誉为“奠定台湾经济奇迹的思想导师”。本书作者之一的吴惠林是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资深的、有十多年近距离观察且追随蒋硕杰作研究的学者,他与有名出版人彭慧明一道以时间为顺序,通俗易懂、甚至引人入胜地描述了蒋硕杰的一生,介绍了他所提出的经济理念:从他求学时期、挑战经济权威,到发表“可贷资金理论”奠定他在经济学界的权威地位,以及日后为台湾经济发展效劳、在“蒋王论战”中为学界树立了就事论事的榜样。他的经历和理论既有助于我们向一个具有胆识和先知性、刚正不阿、坚持真理的勇士般的学者学习,又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台湾的经济发展,还有助于我们更深层次地理解历史与当下的全球金融风暴和经济危机乱象,更进一步地理解政府与市场的紧密关系,并为我们以后的路提供参考和借鉴。
作者简介
吴惠林 台湾大学经济系博士,芝加哥大学经济系访问研究员。任台湾经济研究院研究员、《经济前瞻》杂志主编。在世新大学、辅仁大学、台北科技大学等大学兼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劳动经济、经济发展、产业经济。其代表性著作有《经济学的天空》《人生经济学》《自由经济大师神髓录》《飞越黑板经济学》《中国经济改革的表象与真相》《从凡人到大师》等20多本专著,另有学术文章专论100多篇,还有时事评论散见各大报刊杂志。 彭慧明 世新大学传播博士,目前担任台湾《联合报》科技生活组撰述委员。历任科技、传产、服务业等电信路线。
目录
序言 009
出版缘起 023
原序“不怕虎”的学者风范 025
导读路遥知马力——缅怀蒋硕杰院士 031
第一章 成长历程 001
蒋硕杰会注意经济问题,也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极深。蒋硕杰的小弟蒋硕平说,父亲经常告诉蒋硕杰,一个人得志时,要有改善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志气;不得志时,也要努力使每一个自己所到过的地方,“比自己未到过以前,略有进步”。蒋作宾就以此勉励儿子们,要有为身边的环境或所在的国家奉献自己的精神。
一生尽心国事的父亲 004
启蒙教育 005
为官清廉的父亲 011
手足之情 014
第二章 求学英国 015
在积极反对凯恩斯学派前,蒋硕杰自己也承认,他其实也曾与世界上大多数经济学者一样,被凯恩斯的论调深深折服,但随着时间流逝,经过现实演变,看清凯恩斯学派的问题,加上被滥用后导致更严重的经济问题,以及师从哈耶克,受奥地利学派影响,蒋硕杰从逻辑学的基础出发,以严谨的逻辑思辨方式去判断,最终成为自由经济的终身支持者,更成为反凯恩斯学派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受歧视的环境 018
打工也能为船员争福利 020
对“五鬼搬运法”的初次启示 022
重回校园 024
当面批评凯恩斯的人口理论 027
学术成就大受肯定 029
自由经济观点的建立和坚持 033
第三章 关心政策的北大学者 035
蒋硕杰进入北大教书时年仅28岁,是北大当时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一开始就担任研究所的老师。学生们都认为“蒋老师”并不严厉,但是要小心回答问题,要读的书也很多。从现在的标准来看,蒋硕杰的课是杀手等级。但严师出高徒,蒋硕杰的门生后来散布各处,成绩斐然,对于老师严格的督促,他们都深表感谢。
不顺遂的公务员生活 039
潜心学术的北大生活 042
批金圆券政策,与蒋中正结缘 045
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发展 048
短暂的台大教书时光 051
自由主义在经济制度上的应用 052
第四章 10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岁月 055
1954年,尹仲容亲自写信向IMF“借将”,请IMF同意让蒋硕杰和刘大中回中国台湾,就经济政策提出建议。通过蒋硕杰和刘大中的建议,尹仲容主导了台湾经济的第一次经济自由化运动。
不欢而散的初相见 059
尹仲容推动的经济自由化运动 062
不同的道路:重轻轻重 064
汇率自由化 068
利率升高抑制通货膨胀 073
发展货币理论思路 078
重视利率与汇率的自由化 083
第五章 美国教学岁月与梨山论坛 087
蒋硕杰在IMF工作10年,在这期间,他以过去逻辑学训练的态度,不断挑战当时热门的观点,针砭一些当代大师的思维盲点,通过不断地思索以及与学者对话,整合出自己对货币经济学与自由经济的观点,成为当时货币学的重要学者。
进入大学任教 092
深思熟虑、观察入微的老师 095
梨山会谈 099
参与第一届“台湾赋改会”,提出增值税观念 101
院士联合建议,预见汇率风险 105
批驳瓦尔拉斯法则 107
女儿发生意外 111
尽力为培养经济人才奔走 114
第六章 成立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 115
让于宗先佩服的是,从成立到开始运作,俞国华从来没有打过一通电话干预过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的运作或是学术研究,有些研究员写文章批评俞国华,骂他,说他不活跃、太保守,但于宗先只记得,有次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开董事会,俞国华笑着对他说:“宗先啊,你叫你朋友不要太骂我好不好?”
蒋硕杰力邀于宗先参与筹备 120
培养经济学人才 124
在艰难环境中研究大陆经济 127
政策与学术的配合与互相修正 136
在抨击中苦心经营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 140
早建议加强两岸交流 145
第七章 蒋王论战 149
凯恩斯理论非常“漂亮”并被广为接受和实践,不过,凯恩斯生前不但与经济学大师、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的哈耶克互相辩论,也曾受到1976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曼的强力挑战。在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也出现过类似的辩论,代表人物就是支持凯恩斯理论的台湾大学经济学系教授王作荣,与服膺自由经济理念的台湾“中华经济研究院”院长蒋硕杰,这就是名动一时的“蒋王论战”。
蒋王之争:货币流量观点的不同 155
蒋王之争引发经济政策的公开讨论 160
媒体对蒋硕杰的抨击 165
再度放宽货币,蒋王之争再起 167
坚定的反凯恩斯主义者 182
第八章 台湾经济自由化的推手 189
1992年左右,北京大学经济学教授张友仁等一批国内外知名学者,特地联名向瑞典皇家科学院申请将蒋硕杰列为诺贝尔经济学奖候选人,这可能也是华人经济学家第一次成为诺贝尔经济学奖提名者。但蒋硕杰无法看到自己是否真的能得到这项荣耀,因为不久后,他的身体就每况愈下。1993年10月21日,蒋硕杰病逝于美国芝加哥。
改革税制 194
积极建议汇率自由化、反对宽松货币 199
对台湾经济自由化的见解 206
知识分子的风骨 213
后记 历史的教训是“从来没有从历史中得到教训” 217
附录 蒋硕杰先生大事年表 233
摘要
     一生尽心国事的父亲 蒋硕杰的父亲蒋作宾(1884—1942)出生于湖北应城,字雨岩,幼时家贫,靠兄嫂的养育长大。他15岁考上秀才,1902年考入武昌中学堂。1905年,他以公费赴日留学,在当时加入了同盟会,回到中国后,一度担任清朝的高级军事官员,并在内部进行革命宣传,中华民国成立后进入国民政府体系。 蒋作宾一生为官,担任国内外重要的外交和军事工作。他先后担任国民政府陆军部次长、国民政府的第一任驻德国公使兼驻奥地利全权公使、驻日公使和首任驻日大使、内政部部长,以及安徽省政府主席。蒋作宾在蒋中正身边奔走,为国为民奉献心力。在家庭生活方面,他将心力放在孩子们身上。儿子们个个都会念书。国民党迁移台湾后,四子蒋硕杰更为台湾地区的经济政策费心尽力,终身呼吁迈向自由化、制度化,以建立良好的投资环境。 启蒙教育 蒋硕杰有7个兄弟,5个姐妹。他回忆自己小时候念书时并不是特别聪明,也没什么惊人的成绩可言。蒋硕杰三四岁时在家中接受家庭教师朱子秋的教导,因为和哥哥姐姐们一起念书,自觉“读书困难一点,也难得到夸奖”。但因在家受教育的关系,8岁(1926年)时,他插班进入姨母张默君所办的神州女学小学校念书,直接跳读四年级。他说,小时候因为没有特别好好念书,一开始念四年级,成绩“勉勉强强跟着走”。 因北伐战乱的关系,蒋硕杰幼年求学不特别顺遂,8岁进入学校,到10岁时已经换过3所学校。对蒋硕杰来说,麻烦的是,因为经常插班就读,刚开始课业跟得很辛苦。他曾去过北京念书,再回到上海,因为受过一年北京的白话文教育,却跟不上上海以文言文为主的教材;上海的学生已经开始学英文,北方却还没开始教。种种课程上的落差和语言上的南北差异,让蒋硕杰的小学可说是几乎都在追进度和适应中度过。 不久,他又转学至南洋中学附属高小二年级,再进入南洋中学。即使他自称“勉勉强强”,实际上已经跟上了其他兄长的进度,高中毕业时还不到16岁,且成绩不错。不过,在南洋中学时,因为语言不通,加上伙食太差,身体瘦弱,于是蒋作宾决定将孩子们陆续安排到海外念书,哥哥们去美国,蒋硕杰则去日本。当时是1933年,蒋硕杰年仅15岁。 在南洋中学时,蒋硕杰有了接触经济学的机会。当时学校用美国经济学家所写的书来上课,而且老师是把这本书当成英文课本来教的,蒋硕杰形容,老师是一句一句念,但他在有了初步经济学概念后,反而喜欢起经济学,后来就读庆应大学时也决定读经济学。 1933年11月,蒋硕杰到达日本时,一句日文也不会。他抵达的时间又在年底,当地学校都是春天开学,3月就要考试,短短几个月内根本学不好,第二年3月考第一高等学校,就因为时间仓促没考上。公办学校的入学考试大概差不多时间,不过私立学校的时间会稍晚一些,蒋硕杰不想再等一年准备考试,为了节省时间,他补习了几周日文就去参加考试,顺利地考进私立庆应大学,成为庆应预科(也就是高等学校,要念3年)的学生。 庆应预科没有理工科,只有经济学、医学、文学3个学部,蒋硕杰对经济学又有兴趣,就继续读经济学。报纸上有关经济的消息,有些专有名词他看不懂,例如当时日本恢复“金解禁”,他接近不懂,后来才知道是日本恢复金本位制度,又可以自由进出口黄金,这种问题在他看来,很奇怪,又很刺激。 蒋硕杰的弟弟蒋硕平说,他们幼时住在上海租界内,在租界内道路整齐、高楼林立,但租界以外,却是煤渣路和矮小破旧的房屋。哥哥蒋硕杰常觉得,要把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提高,一定要做些对国家、民族有利的事!如果读经济学可以帮助国家富强,改善国计民生,又能对国家大事了解多一点、参与多一点,那么它就是一件既有益又有趣的事情。 蒋硕杰会注意经济问题,也是因为受父亲的影响极深。蒋硕杰的小弟蒋硕平说,父亲经常告诉蒋硕杰,一个人得志时,要有改善整个社会、整个国家的志气;不得志时,也要努力使每一个自己所到过的地方,“比自己未到过以前,略有进步”。蒋作宾就以此勉励儿子们,要有为身边的环境或所在的国家奉献自己的精神。 虽然蒋硕杰自认表现平平,但他其实是家中表现很优秀的孩子。据蒋硕平回忆,在哥哥就读庆应大学期间,身为驻日大使的蒋作宾到庆应大学参观,校长作陪参观校园,并且告诉蒋作宾:“令公子在校各项成绩都极为优异,特别是日文作文,比一般日本大学生还要好,有如此造诣,是否念过很长时间的日文?”蒋作宾极为骄傲地告诉校长,蒋硕杰到了日本才开始念日文,几个月内就开始上学。孩子的表现优秀,做父亲的也欢喜在心。 除了经济学以外,蒋硕杰觉得受用优选的,是在预科时修了一门“逻辑学”。庆应大学的经济学并不是强项,还在摇摆于是否要遵循英美方向,因此经济学本身还没有独立的基础,教得不见得好,反而不是蒋硕杰最喜欢的一门课,于是一有空闲,他就去进修其他课程。他修了一门逻辑学的课,觉得很有意思。这门课只有高中的程度,但教导学生如何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