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戏剧主义修辞观之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 以

戏剧主义修辞观之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 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为个案

  • 字数: 26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叶颖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47063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36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梳理了西方修辞学视角下的外宣翻译研究及现有的肯尼斯·伯克修辞思想研究,以中国上海门户网站为个案进行深入研究,发现新修辞学与外宣翻译高度契合,应能为基于互联网平台的外宣翻译研究提供新视角;而伯克修辞思想大大拓展了传统的修辞观念,其应用范围更随着研究的深入不断扩大,适用于本研究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也有利于跨学科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因而成为了的主要理论依托。
作者简介
叶颖,1983年生,福建安溪人。本科毕业于福建师范大学英语教育专业,福建师范大学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翻译学方向博士。现就职于福州大学外国语学院、跨文化话语研究中心。主要研究兴趣为外宣翻译、西方修辞学及批评话语分析,曾在《东方翻译》《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出版译著三部、教材一部。
目录
前言
图目录
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源起
1.2 理论框架
1.3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
1.6 本书结构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新闻翻译及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研究
2.1.1 研究对象
2.1.2 理论支撑
2.1.3 研究方法
2.1.4 研究成果
2.2 外宣翻译研究的西方修辞视角
2.3 肯尼斯·伯克戏剧主义修辞思想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核心概念释义
3.1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
3.1.1 翻译何为
3.1.1.1 “翻译”的多义性
3.1.1.2 翻译的语言学属性
3.1.1.3 翻译的传播学属性
3.1.1.4 翻译的方向性
3.1.1.5 小结
3.1.2 “对外新闻翻译”之界定
3.1.3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界说
3.1.4 小结
3.2 戏剧主义修辞观
3.2.1 “戏剧主义”:解码修辞动机
3.2.1.1 行为与动作
3.2.1.2 辞屏
3.2.1.3 五位一体
3.2.2 “修辞情境”:从分裂走向凝聚
3.2.3 “认同”:修辞所归,取效之径
3.2.4 小结
第四章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全景与焦点
4.1 现阶段对外传播的要求与目标
4.1.1 对外传播:定义与范畴
4.1.2 对外传播:探索中进步
4.1.3 对外传播:时代的要求
4.1.4 小结
4.2 对外新闻翻译:原则与策略
4.2.1 对外新闻翻译工作原则
4.2.2 对外新闻翻译工作策略
4.2.3 小结
4.3 互联网对外传播的发展与特点
4.4 互联网背景下新闻外译的新趋势
第五章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之戏剧主义初探:“中国上海”门户网站新闻英译宏观效果分析
5.1 个案选取缘由
5.2 个案实证调查操作
5.2.1 调查核心内容
5.2.2 调查形式设计
5.2.3 调查结果呈现
5.3 问卷调查结果分析
5.3.1 问卷调查结果的五位一体分析:理据
5.3.2 问卷调查结果的五位一体分析:过程
5.3.3 问卷调查结果的五位一体分析:发现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戏剧主义修辞观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中观概览
6.1 基于戏剧主义的语篇理论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的契合点
6.2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之戏剧主义五要素透视:从原文到译文
6.2.1 新闻原文与译文戏剧主义五要素解析
6.2.1.1 新闻原文戏剧主义五要素解析
6.2.1.2 新闻译文戏剧主义五要素解析
6.2.1.3 小结
6.2.2 戏剧主义修辞观视角下的新闻译者
6.3 基于修辞情境的“二元再情景化”模式初探
6.3.1 “再情景化”发端
6.3.2 “再情景化”、话语及翻译
6.3.3 翻译研究的“再情景化模式
6.3.4 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的“二元再情景化模式”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戏剧主义修辞观与互联网对外新闻翻译:微观细探
7.1 新闻标题英译:“意”“趣”为上,须论“长短”
7.2 新闻正文英译:“软”“硬”相异,“认同”有别
7.2.1 硬新闻英译:调整修辞动机,传递认同信息,切忌场景扭曲
7.2.2 软新闻英译:提炼故事精要,提升认同手段,提起阅读兴趣
7.3 图片新闻英译:图文相系,认同共举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语
8.1 回顾与发现
8.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