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第二次世界大战 黑暗的年代

第二次世界大战 黑暗的年代

  • 字数: 180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英)诺曼·斯通(Norman Stone)
  • 出版日期: 2020-04-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0757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42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二战”入门普及读本,200多页快速了解“二战”,节约时间成本。 “二战”史书以其厚重和细碎让读者望而生畏。本书化繁为简,勾勒“二战”轮廓和进程,为读者提供简明而清晰的线索,使读者快速了解20世纪的复杂论题,节约时间和精力成本。 2.牛津大学教授、撒切尔政府顾问经典之作,权威作者权威解读。 诺曼•斯通从13岁就开始阅读两次世界大战史料,将延续数年的漫长战争浓缩进短短200多页的书中。作者多次获得历史写作大奖,对历史问题和国际关系史有独到犀利的见解。读者不仅可以快速掌握“二战”脉络,还能吸收战争史的精华。 3.浓缩精华,寥寥数句尽显大片质感。英国皇家文学学会和皇家艺术学会会员安德鲁·罗伯茨评价本书是“二十年来较好的战争‘短篇小说’”。 诺曼·斯通摒弃其他学者一贯使用的严肃冷峻的战争史写作手法,没有干巴巴的理论,他用戏虐和讽刺的笔法,不仅扒出了“二战”中的囧事,还吐槽了“二战”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用幽默揭示战争真相,尽显智慧。 4.干货贯穿始终,学生课外阅读的良师益友,白领拓展知识地图的好帮手,中青年系统提升自身见识的参考书。 本书并非八卦历史书,作者以严谨的治学态度书写历史,对重大历史节点多有评述,干货贯穿始终。
内容简介
“二战”入门普及读本,牛津大学教授、撒切尔政府顾问经典之作。
在经历过“一战”破坏之后,全世界人民都在渴望和平。然而胜利者更看重利益的重新分配,而不是稳定。“一战”并不是结束战争的战争,复仇的火星在“一战”的余烬中跳跃。“二战”期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曾说:“如果我们失败了,全世界,包括美国和所有我们熟悉且关心的国家,都将坠入一个新的深渊,一个扭曲了科学、更加凶险或者可能更加漫长的黑暗时代。”
“二战”是横亘在现代人心头的一个梦魇。在这场战争下,在绝望和怨恨的浪潮中,有关人类进步的观点悉数遭到了否定。七十多年来,它的阴云一直未曾消散。本书将读者带回到“二战”扣人心弦的凶险时局,深度解析一场欧洲战争如何演变为世界灾难,再现了一个扭曲了科学与人性、漫长而崩裂的黑暗时代。
作者简介
诺曼·斯通(Norman Stone,1941—2019),英国历史学家、语言学家、作家,研究两次世界大战的专家,从13岁起就开始阅读两次世界大战的史料。曾任牛津大学近现代史教授、剑桥大学讲师、土耳其比尔肯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欧亚研究中心董事会成员、《华尔街日报》《法兰克福汇报》专栏作家、撒切尔政府顾问、首相演讲稿撰写人。 他是畅销书《货币崛起》《基辛格》作者尼尔·弗格森的老师,弗格森说诺曼·斯通引导他走向经济史是拯救生命的建议。相比在教室,他更喜欢在餐馆和酒吧里给学生们上课,也因此被学校认为不负责任。诺曼·斯通才华横溢又傲慢,精通法语、德语、俄语、匈牙利语、意大利语等多种语言,55岁时还在学习土耳其语,这使他可以多角度解读史料。他畅所欲言,特立独行,随心所欲地生活,有人把他看作天才,也有人认为他鄙视学生和同行,各种矛盾集于一身,备受争议。 曾获英国沃尔夫森历史写作个人奖、方塔那欧洲历史奖。已出版《大西洋的的敌人》(The Atlantic and Its Enemies)、 《东线1914—1917》(The Eastern Front 1914—1917)、《欧洲转型:1878—1919》(Europe Transformed:1878—1919)、《血与火》(Blood & Fire)、《另一个俄罗斯:流亡体验》(The Other Russia: Experience of Exile)等。
目录
前言
两次大战之间
德军突进
巴巴罗萨
珍珠港与北非战场
苏联反击
狂热与憎恨,混乱与延误
纳粹主义,共产主义
西线与东线
结局
战后
致谢
参考书目
摘要
     流下痛苦眼泪的不仅仅是希特勒,因为11月的停战并不是痛苦的终结。由于英国的封锁,德国的城市正陷于饥饿当中。此后,封锁仍将继续。由于缺乏维生素D,维也纳的很多儿童都得了佝偻病,导致两腿成了x形或O形。由于法国不依不饶,协约国军队随后占领了莱茵河西岸的莱茵兰地区,这里是德国的前哨阵地。法国人提出天价索赔,美其名日“战争赔款”,数额高达1320亿金马克,到2010年才支付完毕。这些赔款意在摧毁德国经济,以防德国重整军备,甚至防止德国经济得到恢复。 对战争的记忆让中欧痛苦了20年。1919年,取得胜利的协约国齐集巴黎,拟定和平条约。据很多人描述,当时的气氛非常反常。习惯道德说教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一心想建立某种世界新秩序,一时间被捧到了天上,身边总是围绕着欢呼的人群。此时的美国财大气粗,盟友都欠它很多钱,所以美国远比从前更有能力改变这个世界。然而纵观整体,当时的美国并没有做到这一点。不像在“二战”后,美国凭借马歇尔计划等一系列举措主导了战后经济的恢复。美国为国际贸易提供资金,鼓励欧洲国家放弃贸易保护主义,最终缔造了法国所说的“30年的繁荣”(因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石油危机和经济“滞胀”而终止)。在官方照片中,“一战”的胜利者们看着恼怒的德国代表乌尔里希·冯·布罗克多夫一兰曹在《凡尔赛和约》上签字,那场面恰似总统山的讽刺漫画。大英帝国在它广阔领土上又增加了几百万英亩的土地,其中一部分甚至一度是原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领土的中东地区。此外,英国也没收了阻碍其贸易活动的德国舰只。法国也在中东地区获得了一块土地,并且期望在未来的几十年里获得战争赔款。美国则在是否介入旧世界的问题上分作了两派。威尔逊总统有一个设想,他想让这次大战成为终止战争的战争。他大力宣扬民主和民族自决,然而美国的民主是三权分立,参议院不负责执行条约条款。美国人,至少是主要的共和党参议员甚至不愿意让美国加入联合国的雏形组织——国际联盟。这一机构是为了方便美国总统威尔逊向各国布道而特别设立的。一位法国将军看着眼前发生的这一切,说了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时候,时年29岁的阿道夫·希特勒还是一名德国陆军下士。当时,他正在德国北部的一家陆军医院养伤。此前,他受到毒气攻击,双眼暂时失明。听到德国战败的消息,希特勒痛不欲生。德国已经打了4年半的仗,胜利在望。即便临近战败,德国仍然占据着欧洲西部和俄国西部的大部分土地。然而,在1918年11月,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却在一瞬间土崩瓦解。醉酒的水兵和喧闹的罢工者引发了暴乱。仓皇中,德国皇帝逃往国外,并将权力留给了新的统治者——左翼和他们的盟友。11月11日,新政府与协约国代表签订停战协议,“一战”结束。据希特勒回忆,他当时流下了痛苦的眼泪,因为战争本可以打胜。他说,如果不是因为高层统帅那帮傻瓜和阴险狡诈的犹太人,还有左派势力和那些感情用事的学者搞破坏,胜利早已经是囊中之物了。现在,一切努力都已徒劳。部队必须退回莱茵河,放弃俄国西部的土地。而那里正在被共产主义者所占据。 句话:“这不是和平条约,而是为期20年的停战条约。”一语成谶。 《凡尔赛和约》需要德国的配合来执行,这是和约中最不稳定的因素。1918年11月,为了争取美国的同情,德国人使尽浑身解数来把自己打扮成为一个议会民主国家。他们赶走了威廉二世,并于翌年2月在德国小城魏玛起草了共和宪法,赶在了《凡尔赛和约》签订之前(《凡尔赛和约》签订于1919年6月)。这部宪法反映了日耳曼民族一板一眼的做事风格。所有阶层的公民都可以参选;选举采用比例代表制;妇女也有选举权(在当时的法国,妇女没有选举权);实行联邦制;只要有足够的国会议员签名同意,国家就可以举行全民投票。这样一来,在处理重大事件的时候,名为国民议会的国会就有可能陷入瘫痪,于是总统只能依靠紧急法令来治国。联合政府对于和约条款的执行摇摆不定,一旦执行得多了,政府就将失去信任。最后,法国终于认识到,他们无法再要求天价的赔偿。美国也进来插了一脚,向德国提供了一笔贷款。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