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

  • 字数: 28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加)苏珊·M.约翰逊(Susan M.Johnson)
  • 出版日期: 2020-02-01
  • 商品条码: 978712235806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8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原著作者苏珊?M.约翰逊是情绪聚焦疗法(EFT)创始人,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学会“杰出婚姻与家庭治疗贡献奖”获得者。 2.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蔺秀云教授领衔翻译。 3.《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是“心理学大师经典系列”的一个分册,推荐给婚姻、家庭治疗方向的咨询师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依恋与情绪聚焦治疗》是“心理学大师经典系列”的一个分册,原著作者苏珊?M.约翰逊是情绪聚焦疗法(EFT)创始人,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学会“杰出婚姻与家庭治疗贡献奖”获得者。苏珊?M.约翰逊在本书中系统介绍了依恋视角下的情绪聚焦治疗,前三章分别对EFT的理论基础、临床实践和干预治疗进行概述,接下来的六章理论结合实践详细介绍了EFT在个体、夫妻和家庭治疗中如何引发积极的治疗改变,最后一章对EFT的实践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作者简介
苏珊?M.约翰逊(Susan M. Johnson)教育学博士,情绪聚焦疗法(EFT)创始人。加拿大zui高的公民荣誉——加拿大勋章获得者。她是加拿大安大略省渥太华大学临床心理学名誉教授,圣地亚哥联合国际大学婚姻和家庭治疗项目杰出研究教授,以及国际情感治疗中心主任。她曾获美国心理学会第43分会颁发的“年度家庭心理学家奖”,以及美国婚姻与家庭治疗学会颁发的“杰出婚姻与家庭治疗贡献奖”。 著有《情绪聚焦夫妻治疗》《创伤幸存者情绪聚焦夫妻治疗》等专业著作以及《抱紧我》《爱的感觉》等大众读物。
目录
第一章  依恋理论  /  1 摆脱混乱的四条路径  /  2 依恋理论的独特优势  /  4 现代依恋理论的十大核心原则  /  6 依恋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  10 关于依恋的常见误解  /  13 依赖:建设性的还是破坏性的?  /  13 模式:僵化的还是灵活的?  /  15 性:与依恋相互独立还是相互对立?  /  16 依恋:是分析的还是系统的?  /  17 依恋相关研究的三个阶段  /  19 心理治疗中依恋模式的改变  /  21 本章要点  /  23 第二章  依恋理论如何促进治疗改变  /  25 基于依恋理论的情绪聚焦治疗  /  27 引发改变的事件  /  33 引发改变的情绪  /  35 引发改变的人际互动  /  39 本章要点  /  43 第三章  基于依恋的干预治疗  /  45 体验式治疗中的情绪与改变  /  47 情绪调节的意义  /  49 依恋在情绪调节中的作用  /  51 情绪卷入推动改变的发生  /  52 情绪卷入的七个阶段  /  54 干预治疗的核心——“EFT探戈”  /  57 “EFT探戈”舞步详解  /  59 舞步1  反映当下的过程  /  59 舞步2  情绪的组合与深化  /  60 舞步3  编排新舞步  /  65 舞步4  处理新接触  /  66 舞步5  整合与巩固  /  68 EFT探戈中治疗师的立场  /  69 EFT中的干预技术  /  70 对个体的干预   /  71 对互动的干预  /  73 干预技术是“如何”实施的  /  74 本章要点  /  76 第四章  情绪聚焦个体治疗  /  77 依恋在个体治疗中的作用  /  78 从依恋的视角看待情绪障碍  /  80 情绪障碍的个案概念化  /  83 个体治疗的三个阶段  /  87 第一阶段:稳定  /  88 第二阶段:重构  /  91 第三阶段:巩固  /  95 个体治疗中的EFT探戈  /  96 舞步1  反映当下的过程  /  97 舞步2  情绪的组合与深化  /  98 舞步3  编排新舞步  /  99 舞步4  处理新接触  /  100 舞步5  整合与巩固  /  101 练习  /  102 本章要点  /  103 第五章  情绪聚焦个体治疗个案实践  /  105 个案背景信息  /  106 第一次会谈  /  107 第二次和第三次会谈  /  110 第四次会谈  /  116 第五次会谈  /  119 第六次会谈  /  120 第七次会谈(简短小结)  /  125 最后一次会谈(第八次)  /  127 练习  /  130 第六章  情绪聚焦夫妻治疗  /  131 基于依恋的情绪聚焦夫妻治疗研究  /  132 以依恋为指南理解和解决问题  /  135 夫妻治疗的阶段  /  138 个案概念化及评估  /  138 治疗开始:第一次会谈  /  139 稳定阶段的过程和干预  /  143 依恋重构阶段的自我和系统  /  151 巩固阶段  /  156 夫妻治疗的新方向  /  159 练习  /  163 本章要点  /  165 第七章  情绪聚焦夫妻治疗个案实践  /  167 个案背景信息  /  168 咨询会谈  /  169 会谈分析  /  183 练习  /  186 第八章  情绪聚焦家庭治疗  /  187 EFFT与其他治疗模式的异同  /  189 EFFT和EFT之间的差异  /  189 EFFT和其他家庭治疗模式的差异  /  190 依恋取向的家庭治疗  /  191 EFFT的特别方面  /  192 EFFT的有效性  /  194 EFFT中的评估  /  195 EFFT中的阶段  /  199 EFFT探戈实践案例  /  203 EFFT中的技术  /  207 结论  /  209 练习  /  210 本章要点  /  211 第九章  情绪聚焦家庭治疗个案实践  /  213 个案背景信息  /  214 与乔希和塞姆的会谈  /  216 与塞姆和艾玛的会谈  /  224 练习  /  230 第十章  依恋与心理治疗的未来  /  231 依恋理论与咨询实践的统一  /  232 重视情绪  /  235 重视关系  /  237 附录一  依恋的测量  /  239 观察  /  239 测量  /  241 关系量表问卷  /  242 亲密关系体验量表修订版  /  244 附录二  心理治疗的一般要素和原则  /  246 来访者因素  /  246 治疗师因素  /  247 一般技术  /  248 治疗目标  /  250 附录三  情绪聚焦个体治疗和其它依恋视角的治疗模型  /  252 人际关系疗法  /  252 过程体验式疗法或聚焦情绪的治疗  /  253 参考文献  /  257 名词表  /  277 译后记  /  279
摘要
     目前,在心理治疗领域中有上千种不同的心理治疗方法和400种有具体论述的干预方法(Garfield,2006;Corsini & Wedding,2008)。同时,也存在着许多治疗“流派”,每个流派又都有其对现实的观点。这些治疗方法和技术在规范的程度、理论深度以及其获得的经验支持水平上都存在很大差异。此外,对于来访者出现的任何问题,都有数百种特定的谈话干预措施。人们通常将这些干预措施描述为对复杂心理疾病进行快速治疗的方案,重点在于减轻症状,而不是考虑出现这种症状的人和情境。在我看来,所有这些听起来严谨的方法和技术,似乎都是心理治疗领域中应对混乱的妙招。摆脱混乱的四条路径 随着“精神障碍”种类(在每版分类系统,如DSM中)的增加、理论模型的发展和干预方法的多样化,急需找到明确、全面而简洁的培训及干预手段。有四条路径似乎能帮助我们满足这一需求。 首先是专注于经验主义的路径。谨慎的治疗师被告诫要走科学的道路,阅读所有的实证研究,然后为每个特定情境下表现出心理问题的来访者选择很好的视角、模型和干预方案。即使是对于最敬业的治疗师来说,随着手册化治疗方案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复杂且难以掌握,就算是能够达成,这也是一项令人畏惧的任务。当专注于经验主义时,心理治疗将遵循一套认知大纲的程式化操作,心理治疗师也就成为了技术人员。 第二条路径则是关注治疗中发生变化的过程。简而言之,这种方法的具体操作似乎是建议治疗师只关注治疗变化过程中的共同因素,不论他们是谁,也不论他们想要改变什么。这种治疗取向的依据在于,许多关注治疗结果的大型研究都显示,所有治疗方案似乎都同样有效,因此具体的模型和干预措施是可以互换的。但事实上,这种说法毫无根据,它是基于将许多不同性质的不同研究通通纳入元分析中得出的,通常是在毫无意义的平均结果基础上提出来的。所有治疗方案在不同治疗中都有效的想法似乎是研究方法的产物(Budd & Hughes,2009),而不同的疗法通常也会存在大量的共同有效因素。也有一些治疗领域已经发现特定的干预方案对于一些特定疾病更适合且更有效(Chambless & Ollendick,2001;Johnson & Greenberg,1985),尽管尚不清楚这些差异是否在随访中也会得以保持(Marcus et a1.,2014)。 在考察引发心理治疗变化的共同因素研究中,考量最多的变量是治疗师和来访者问形成的治疗联盟(即双方共同参与到治疗过程中形成的咨访关系)的质量。我们可以做到的是,如果我们把类似咨访关系这样的共同因素把握好,那么治疗的任务(发生改变)就会一下子变得简单且易于掌握。任何形式改变的发生大都需要关注到积极的治疗联盟和来访者参与治疗的质量,它们无疑是促进来访者改变的关键因素。但就干预治疗而言,它们并不能代表全部内容。咨访关系这一变量所导致的结果差异大约在10%(Horvath & Symonds,1991;Horvath & Bedi,2002)。然而,治疗中的共同因素在实际治疗中并不总是相同。可以想一下,经验取向治疗中的咨访关系,与认知行为中形成的咨访关系会是一样的吗?因此,考量来访者的参与程度似乎更可靠些。在美国国家精神卫生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Mental Health,NIMH)有关抑郁症的研究中,卡斯顿圭及其同事发现,在不同的治疗模式下,来访者更多的情感投入与体验预示着治疗的积极变化(Castonguay et a1.,1996),而与他们负面情绪相关联的不合理信念实际上预测了治疗后出现更多的抑郁症状。当然,在治疗中能够促使改变发生的来访者卷入水平也必然会依不同治疗模式的目标差异而有所不同。 在心理治疗领域中获得有效治疗效果的第三条路径则是将关注点放在来访者所呈现问题的共性上。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做到的是整合那些将关注点放在所谓内在结构上的干预方法,例如情绪障碍[包括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和抑郁症等],将所有这些问题视为普遍的负性情绪综合征(negative affect syndrome)。治疗师就可以通过最少量的调整治疗这些常见疾病的经验,概述关键症状以达到治疗效果。例如,负性情绪综合征可以定义为过度激活的威胁敏感性、习惯性地回避可怕情况,以及负性情绪被触发时自动采取消极反应或行为方式(Barlow et a1.,2004)。治疗的目的就是帮助来访者重新评估这些威胁并减少灾难化的认知,这样他们就有可能改变他们对威胁情形的习惯性回避模式(这也阻止了他们进行新的学习,并自相矛盾地保持他们的焦虑)。随后,当来访者暴露于负面的触发情境时,就有可能说服他们以不同的方式做出实际的回应。当然,“说服”和“重新评估”的很好方式还不清楚。 第四条路径则是关注内在过程,不仅仅关注疾病的发展,也关注人们在功能亢进和功能失调时的运作方式。这相当于给出一个人类如何不断进行自我建构、怎样做出选择,以及如何同他人展开互动的大方向。从这个有利的角度来看,我们就可以理解心理治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