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出版家 徐伯昕

中国出版家 徐伯昕

  • 字数: 29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张文彦
  • 出版日期: 2018-03-01
  • 商品条码: 9787010177120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0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73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徐伯昕是邹韬奋事业的“黄金搭档”,同时也是三联书店事业发展的支柱人物,是他非凡的经营管理才能,支撑三家书店走过艰难的峥嵘岁月,铸就了红色出版目前的辉煌过往。由此,徐伯昕在革命出版事业中的创举和贡献,值得研究者深入挖掘。
《中国出版家:徐伯昕/中国出版家丛书》简单回顾了徐伯昕先生投入出版事业之前的思想发展、学业准备等历程,进而重点回溯了他1925年入职《生活》周刊社之后至1955年离开新闻出版业的30年出版生涯,从他的自传、著述,邹韬奋、胡愈之等出版界人士的言论回忆、三联书店的史稿等一手文献中,梳理他在出版工作经历的重要事件、面对的历次危机以及取得的各项创举,全面展现其革命出版思想及编辑思想的成长发展历程,同时也关注他在编辑出版实务、广告设计等方面的成就与闪光之处。
《中国出版家:徐伯昕/中国出版家丛书》也详细探寻了徐伯昕与党中央领导、邹韬奋等同一战线上的出版同事、国统区民主人士之间的相互关联,从而更加深入立体地研究了三联书店红色出版发展史。
作者简介
张文彦,女,北京大学博士,北京大学与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联合培养博士后。现为青岛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青岛全民阅读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兼职研究员,中国阅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长期从事当代出版史和阅读推广研究工作。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著有《三联书店简史》、《出版创新与中国文化软实力》、《胡同氤氲——北京名人故居游学馆》等。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青春放歌:从练习生到生活书店
一、水乡少年
二、热爱美术的珐琅专业委培生
三、大上海的练习生
四、中华职业教育社与《生活》周刊的管家
第二章 厂告天才:《生活》周刊的岁月
一、“两个半人”团队中的成长
二、过街小楼的深夜灯光
三、营建最初的经营发行网络
四、漫画、插图的创作
五、天才广告家的成长
六、徐伯昕的广告理念
七、突破上海报刊发行的优选纪录
八、从职员到经理的蜕变
九、九一八事变后的思想转折
第三章 呕心沥血:为生活书店的奠基奋斗
一、突破发行的封锁
二、创建生活书店
三、营建生活书店的出版网络
四、《文学》周刊的较量
五、《新生》事件后心力交瘁
六、缺席所引发的《译文》风波
七、为生活建造期刊方阵
八、为生活书店建章立制,奠定根基
第四章 文化救国:抗战中扩张出版网络
一、病中部署
二、险渡“七君子事件”
三、徐伯昕的期刊方阵
四、以刊带书,铸造本版书系
五、精心营建发行、融资战略
六、与中共中央建立紧密联系
七、在武汉布局全国发行网络
八、痛折汉粤两店,转战重庆布局新“战场”
九、接受党的领导,推动生活书店改革
十、继续践行竭诚为读者服务的出版理念
第五章 万水千山:出版战场的重重突围
一、与书报检查政策周旋
二、内外交困,野火春风
三、为生活书店的命运而争
四、在香港的短暂发展
五、余烬中再燃希望,按周恩来指示建立出版三条战线
六、痛失韬奋
七、民族危亡中的未竞蓝图
第六章 红色岁月:接续韬奋的出版事业
一、在上海的地下出版活动
二、复建生活书店,为三联奠基
三、再返香港始创三联
四、三店联合后的管理工作
五、新中国成立前夕的出版工作
第七章 情牵出版:以身传承生活精神
一、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出版工作
二、“”到来
三、缅怀周总理
四、力驳“三十年代黑店”
五、徐伯昕的“韬奋精神”
六、为三联燃最后的心香
第八章 新文化出版家徐伯听
一、伯昕与韬奋——生活的“智慧”与“精神”
二、徐伯昕的出版道路选择
三、理想在先还是利润在先——徐伯昕与民国出版经营家们的比照
四、从出版到统战——对徐伯昕事业转折的探讨
徐伯听编辑出版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青春放歌:从练习生到生活书店 近代以来,尤其是戊戌变法之后,张元济、陆费逵、王云五、邹韬奋等大批知识分子本着启蒙民智、文化强国的夙愿陆续投身到出版事业中来,成为中国现代出版业崛起之栋梁,也成为中国现代文化转型与发展之栋梁。这些出版大家的人生、事迹、出版思想被后人一论再论。相较而言,本书所要重点论述的人物——徐伯昕,却显得相对沉寂,这或许与他一直致力于出版经营管理事业,并在新中国成立后即离开了出版行业有一定关系。尽管有相关的纪念文集问世,但一直缺乏从出版角度进行深入、系统的挖掘和解读。直到近年来,才有《徐伯昕,同样是出版事业楷模》(吴永贵,《光明日报》2006年11月29日)等观点鲜明文章问世,引起出版研究领域的再度关注。正如吴永贵先生在文中所言:“出版业的发展,既需要有像邹韬奋这样的编辑大家,也需要有像徐伯昕这样的经营专家。两种类型出版人的并肩携手,方能结出‘事业性和商业性统一’的璀璨文化之果。”相较商务、中华这样的大社,三联书店的成长发展史,更多的是在内外战乱的夹缝与重重风险中艰难求生,逐渐壮大。其生存发展所需要的不仅仅是作为单纯企业家的经营管理才干、编辑出版家的技能,还需要经营者有革命家的胆识与谋略,才不至于在政治与经济的压力下早夭。由此而言,徐伯昕的出版方略的确值得深入研究。 一、水乡少年 光绪三十一年(1905),晚清政府已近穷途末路,而古老的中国仍然在风雨中前行。这一年,上海的商务印书馆出版了铅字版的《天演论》,为百年“汉译世界名著”奠下第一块基石,作为中国现代出版家的张元济等人,由此率先踏上了中国出版的新征途。这一年的3月4日,江苏武进县鸣凰乡小留塘里村(今属常州市武进区湖塘镇)里,徐家次子出世,取名为亮,字伯昕,小名“明圣”。 武进在上海西北一百八十余公里,属于苏南地区,“北环长江,南襟滆湖,阡陌交错,尚称肥沃之区,人烟稠密,鸡犬之声相闻”。这里河网密布,乡间竹篱环绕瓦屋茅舍,居民们大多衣履青黑色自织土布,穿井而饮,耕田而食。武进是吴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南朝齐、梁的故里。从古至今,武进名人辈出,历史上考取进士的人数居全国各县前列,近代以降,更出现了诸多文化名人、革命先贤,其中多位都可称之为徐伯昕的乡邻、校友。 清末民初,武进以及常州地区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商业的发祥地之一,走出了盛宣怀(1844—1916)、刘国钧(1887—1978)这样赫赫有名的实业巨子,并且带动了当地工业和商业的两翼齐飞。投身商业发展洪潮之中的,也包括徐伯昕的父亲徐辰。 但直到徐伯昕到上海求学,他的家乡还处在转型前夜——《生活》周刊有一篇介绍武进农民生活的文章,说这里从事农业者,约占百分之八十,农作物米、麦、豆甚多,而丝、布次之。虽然常州府的实业已呈现蒸蒸日上之势,而这里的实业却“因受种种障碍,故未有何等发展”。农民仍需“看天吃饭”,一如《江村经济》中描述的那样,一旦收成不好,小康之家也可能一夜返贫。徐伯昕正是出自这样的普通农民家庭,他的祖父务农之余也曾贩卖丝绸织品补贴家用,但仍不得不卖掉一些田地维生,甚至背上了至死也未还清的债务。尽管如此,徐家仍然尽力培养子弟念书,耕读传家。徐伯昕的父亲徐辰,即是通过读书谋求了教师之职,后来又任职地方政界,参与开办地方实业,扭转了家境。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