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金陵制造局故事/中国工业遗产故事

金陵制造局故事/中国工业遗产故事

  • 字数: 8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出版社
  • 作者: 杨向昆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53326597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2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2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的16个小故事不过是金陵制造局150余年历史中的沧海一粟,却见证了中华民族从弱到强,逐步走向复兴的历程,述说着中国民族工业从无到有,由小到大,艰难追赶,逐步走向强大的岁月,演绎着金陵制造局从诞生到壮大,从新生到崛起,踩着时代脉搏,不断转型的过往。
作者简介
杨向昆,男,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近现代史、军事史。发表的成果主要有《抗战时期兵工企业研究回顾与展望》《首都城防战备与南京保卫战》《论抗战史的书写转向——以何铭生著<南京1937:血战危城>为中心》等。
目录
一 源起洋务一寺庙里的机器声
二 鸟枪换炮——阿思本舰队与苏州洋炮局的升级
三 废墟之上建辉煌——金陵制造局奠基南京中华门外
四 毁誉参半——洋督办马格里
五 兵工厂的中国科学家徐建寅
六 中法战争与金陵制造局
七 在反贪腐斗争中被提升的新厂长
八 锐意革新——用节余经费改造金陵兵工厂
九 危难中的紧急抢运
十 兵工厂的烽火西迁路
十一 开工第一,出货第一——勇挑供给抗战军火的重担
十二 马克沁重机枪生产记
十三 以厂为家——既要搞好生产,也要搞好生活
十四 俞濯之——从温文尔雅的留学生到沉稳干练的厂长
十五 黎明前的护厂斗争
十六 军转民:造车为民致富兴家
主要参考资料
后记
摘要
     一 源起洋务——寺庙里的机器声 1842年(道光二十二年)8月,中英鸦片战争中国战败,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四品卿衔乍浦副都统伊里布和两江总督牛鉴被迫在南京下关江面的英国军舰“康华丽”号上与英军代表璞鼎查(Sir Henry Pottinger)签订了中国近代目前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中英《南京条约》。消息传来,居住在南京城的魏源悲愤填膺,切身感受到了西方的船坚炮利与“天朝上国”的闭塞。此时,他再次想到了与好友林则徐促膝长谈的那个夜晚。 就在一年前的1841年8月的一个夏夜,被革职发配新疆伊犁的禁烟大臣林则徐途经镇江,魏源闻讯赶来相送。两人在镇江的长江岸边彻夜长谈,林则徐虽遭贬谪,依然忧国忧民,向魏源倾诉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并将翻译的《澳门月报》《四洲志》《粤东奏稿》等资料交与魏源,嘱咐其编纂一部世界地理历史知识的综合性图书,以期打开眼界,唤醒国人。而今正好过去一年,书稿尚未完成,魏源念及此不禁悲愤难当。自此之后,魏源加快了写作的速度,终于在当年撰写完成了《海国图志》50卷本。在此书中,魏源明确提出以“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策略来增强国力,抵御外国入侵。 这本书的思想很有远见性,但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并未引起太大的重视,然而却意外地对三个青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分别是在京师翰林院供职的31岁的曾国藩、33岁的冯桂芬和在家乡庐州读书的19岁秀才李鸿章。 1851年(咸丰元年),洪秀全在广西发动农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并迅速壮大。1852年,曾国藩受命在湖南招募和训练乡团,对付太平军,并逐渐成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主力军。李鸿章和冯桂芬先后成为曾国藩的幕僚。在镇压太平天国起义的过程中,三人不约而同地意识到西式武器的优越性,认为靠国内提供军火要比从国外购买更能巩固国家政权。恰逢此时,英法联军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 内外交困的局面,使“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在三人心中生根发芽。冯桂芬在魏源思想的基础上撰写《校邻庐抗议》一书,提出一系列富国强兵的计划,并将魏源“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发展为“中体西用”。受此影响,以曾国藩、李鸿章为代表的一批不甘民族衰亡的清朝官吏开始探索中国的自强之道,提出“习西法、兴洋师”,推行洋务新政。19世纪60年代,一场影响近代中国命运的洋务运动迅速开展起来。洋务运动的核心目标就是发展近代军事工业,引进西式蒸汽机来进行大规模西式武器弹药的生产。 1862年(同治元年)5月,在曾国藩的推荐下,李鸿章升任江苏巡抚,令江南地主买办雇佣英国轮船,将7000名淮军从安庆等地运到上海。抵达上海之后,李鸿章看见外国枪炮性能优越,杀伤力强,而中国人所生产的军工产品却质量低劣,这再次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更加坚定了他生产西式武器的决心。也是在这一年,原效力于英军的医生马格里(Samuel Halliday Macartney)投效李鸿章,就任军队教官。 鉴于购买外国弹药的价格过于昂贵,马格里向李鸿章建议“欧洲各国都开办大工厂制造军火,中国若为本身利益着想,也应该建立这样的制造厂”。这一建议与李鸿章的想法不谋而合,但李鸿章仍有所顾虑,担心中国工人制造不出枪炮来。过了些时日,马格里便造出一个炮弹、几个药引和几支炮门纸管自来火,用事实向李鸿章证明此事的可行性。时隔不久,李鸿章即授权马格里雇佣50名工人,在上海松江附近的一座庙宇里开始进行生产。 P1-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