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西洋的故事

大西洋的故事

  • 字数: 356000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 作者: (英)西蒙·温彻斯特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122349408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8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直到1000年前,人类尚无到大西洋探险的经历,甚至从未有过横跨大洋的念头。但在*批勇敢的水手驾船由东抵达遥远的大洋西海岸后——无论他们是维京人、爱尔兰人、巴斯克人,还是约翰·卡伯特、哥伦布,或是其他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大西洋同世界一起逐渐觉醒。这一大片水域将美洲隔在了西侧,将欧洲与非洲隔在了东侧。大西洋就是这一巨大空间的传奇,这片海洋规划并决定了大洋两边相隔数千里的数百万生物的命运与形态。 大西洋也一直是探险者、科学家与勇士们热血沸腾的雄心与梦想中心,并且至今仍在影响着人们的性格、态度与梦想。从君王到诗人,从冒险家到水兵,从渔夫到海盗,从商贾到旅客——无不与这片浩瀚无际的蓝色海洋有着关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大西洋在人们的眼中亦敌亦友,既敬畏又恐惧。 缘于对这片大洋的浪漫畅想,西蒙·温彻斯特开始了他的世界之旅,通过多年来的详实考据、实地探求、深入研究,最终写就了这部宏大的大西洋传记,从鸿蒙初始直到现代社会,将大西洋的故事娓娓道来,史诗般的叙述令人惊叹。繁杂的地理环境、多彩的海洋内里,以及由此而发的众多引人入胜的历史往事,将大西洋鲜活跃然纸上——关于它的历史与现在,亦关于它的永恒与未来……
目录
导言 我们的海洋
序幕 鸿蒙初始
第1章 摩加多尔紫色群岛
1.海螺壳
2.尖塔顶
3.新的伊甸园
4.东岸与西岸
5.海格力斯之柱
6.法罗群岛
7.文兰
8.哥伦布
9.阿特拉斯
第2章 浅滩与深海
1.边界
2.危险的博啥多尔角
3.温暖的湾流
4.描述海洋
5.探索深海
6.深海测探
7.大洋的边界
8.百川终入海
第3章 美与力量
1.大洋戏剧
2.诗歌与传说
3.怪兽与海之灵
4.绘画海洋
5.天堂的水
6.海边的古城
7.大海的乐章
8.印象·日出
9.海洋文字
第4章 海上悲声
1.大海之上皆兄弟
2.维京人来了
3.新大陆
4.海盗的黄金时代
5.罪恶贸易
6.海上霸主
7.钢铁战舰的对决
8.水下狼群
9.无烟
第5章 海上商人
1.最古老的议会
2.汉萨同盟
3.更远的捕捞
4.暴烈的邮轮
5.海底电缆与无线电报
6.移民
7.船难悲剧
第6章 变化与衰落
1.飞跨大洋
2.巨量污剃
3.海鲜的背后
4.北方鱼殇
5.南方故事
6.未知的恶果
第7章 仍未知的海洋
1.被吹来的冰块
2.末日之约
3.上升的海平面
4.飓风
5.无尽的未知
尾声 世界尽头的灯塔
致谢
参考书目
摘要
     导言 我们的海洋 因为一件始料未及却令人难忘的小事,我开始了对海洋的浪漫畅想,并最终演化出了这本书。那是1963年5月5日,一个清朗凉爽的周日黎明。18岁的我孤身一人,正乘坐一艘远洋巨轮“不列颠女王”号在海上航行。突然,邮轮在纽芬兰大浅滩东边北部海域的偏僻一角,没有任何征兆地停了下来。我们静静地漂浮在一片小小的海台之上,几英里外是美洲边缘的几个海岬,一个被海洋学家和渔民们称为“弗莱明角”(Flemish Cap)的区域。 正是在这里,发生了一件非常奇怪的事情。 我们离开利物浦已有5天了。航行从周二下午开始,那天波狂浪急,阵阵狂风突然追逐着默西河(Mersey)的河水,激起层层银沫。那是我第一次见到这艘巨轮的日子,它将载我完成有生以来的第一次跨大西洋之旅。 最引人注目的是它的侧面:隐约可见的庞然大物,白得刺眼——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三艘姐妹船统称“白色女王”——它就这样泊在水道的末端,水道通向利物浦的海滨。它被稳稳地拴在皮尔码头上,就在老王子码头旁边,十几条手臂粗的麻绳把它制得服服帖帖,接近不为风浪所动。但它周围那番启程前的忙乱,还有那专享一根黄色烟囱中急切喷出的浓烟,都清楚地表明它就快要脱缰而去:由2.5万吨焊接得牢牢实实的克莱德赛德钢铁所铸成的“女王”号,正准备扬帆远航,西行3000英里,横跨大西洋。而我,恰有一张登船的船票。 我花了6个月,才挣够买这张船票的钱。我当时一定领着奴隶般的低工资,因为去加拿大的整个花费不过100美元多点,前提是我愿意在甲板下一个远远低于吃水线、几乎听得见舱底波涛翻滚之声的无窗小舱的四人间床位上将就着住。尽管这只是一趟经济舱的旅程,只比下等客舱好一点点,但在特拉法加广场旁加拿大太平洋公司的办公室里——那里与其说是个办事处,不如说更像座大教堂,处处是柚木和大理石,还有无处不在的寂静,橱窗里展示着曾经的有名远洋客轮的模型——即使是这般最微不足道的业务也处理得庄严肃穆。 或许是时光和学生时代的记忆使一切稍稍变了模样,但我喜欢这样想象:那个职员穿着双排扣长礼服,戴着夹鼻眼镜,佩着公司徽章,上面雕着松树、北极熊和海狸。他接过我的积蓄,拿钢笔在墨水瓶里蘸了蘸,又用一卷粉色的纸吸了吸干,然后用平体字给我写了船票。“利物浦到蒙特利尔,115号航线”,我清清楚楚地记得在随后的许多时光里,我曾拿着这张宝贵的护身符翻来覆去地看,仔细研究着上面的刻字、凹印和水印。它装在一个红白相间的硬纸板小包里,纸包又厚又硬。另有一个口袋,袋子上系着打过蜡的绳子,可以装行李牌。包里还有“航行时不需要”的贴纸,还有入境申请表和风俗指南,以及对之后海上作息的模糊建议——我印象最深的一条是“上午11点,在救生艇甲板上食用牛肉清汤”。 我想我对这张船票产生了一种很不正常的依恋。它承载着如此多的象征意义——自由、新世界、冒险、大西洋——那个春日的下午,当我在跳板尽头把它交出去,看到检票员只是以一种例行公事的随便态度接过去时,一定显得灰心丧气,因为检票员微笑着把船票交还给我了。“第一次?”他语气和善地问道,“那就留着它吧。这是一片非常广阔的海洋——而你将乘坐‘白色女王’号穿越它。再美好不过了!你应该把自己第一次横渡大西洋的纪念保存下来。” 到起航的时候,一轮水汪汪的太阳已经冒了出来,正缓缓地落向地平线。“该上岸的请快点上岸!”熟悉的开船通知就在这个时候传来。喇叭里播出“松簧”(ease springs)的喊声(水手们的行话,意为“解开缆绳”);岸边传来阵阵叫喊声,翼桥和前甲板上回荡着噼啪作响的广播声——缆绳上裹着铁皮的套索一个接一个地溅入船体和码头间的油沟里,油沟渐渐变宽,起锚机因拉力低声吼叫,把湿漉漉的缆绳缓缓收进来。两艘破破烂烂的拖船出现了,哼哧哼哧地喷着粗气,把我们往外顶进了海潮中,然后又推着我们转了方向,使我们的船头朝向西北方向。 皇家利物大厦上有名的乔治钟敲响了5点的钟声。我看到父亲在下面码头边的空地上看手表。终于,他和母亲如释重负地往上一指——他们在挤在船尾栏杆边的人群中找到我了——就在他们挥手的时候,传来了三声开船的汽笛声,声音在挤满船只的海滨回荡不绝。随着引擎发动,螺旋桨开始搅动海水,我们的甲板也开始晃动起来并隆隆作响。我看了看自己的表:5点过9分——航程正式开始的时刻。拖船松开了。“不列颠女王”号终于可以自己做主了,它脱离了缆绳、系缆柱和拖船,脱离了海岸,也脱离了英格兰,开始轰隆前进,一往无前地驶向深邃的海洋和美好的明天。有些乘客大概是移民去加拿大的,一时悲痛不已,正泪流满面地挥手告别。我满心兴奋、不安、紧张。我看到父母开始往回走,两人都低着头,走向我们那辆小小的棕色福特优选小汽车。 夜幕迅速降临,很快利物浦和别根海特(Birkenhead)的灯光就化为了一团橙色的光晕,如同一团不断倒退、渐渐黯淡的火焰。在克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