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用脚步丈量南洋
字数: 43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南方日报出版社
作者: 廖春柳
出版日期: 2020-01-01
商品条码: 9787549121519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51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6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作者走访南洋的华人华侨,用眼观察,用情交流,用心感受,汇聚笔端而成此书。记录的都是华人华侨在南洋的工作和生活,结合南洋各地的历史典故、乡俗民情、美食佳肴展开叙述,具有可读性。文中提到“每一位下南洋的先辈就像是一朵蒲公英,随风而飘,停之而落地生根;也像是一个点金石,所到之处点石成金,南洋之地“金光”闪现,华人之光,处处耀眼璀璨。海外华侨中的爱国人士,当祖国危难之际,他们出钱出力,争先恐后,竭力援助,功成不居;在和平建设时期,他们也积极支援祖国建设,大力捐输,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做出了大量贡献。”
目录
第一章文化多元 风光旖旎
马来西亚Malaysia
马来半岛的古国/3
华人初来乍到/5
古城马六甲/8
新加坡与新山,香港与深圳/16
民纯物丰,繁盛海港/19
肉骨茶香巴生城/21
森州独绽芙蓉花/24
“霹雳”一响山门开——怡保/27
巨石如象,志坚意定——华都牙也/31
国泰民安,岁岁太平/33
皇城江沙/35
槟榔树满槟榔岛/37
稻米之乡,历史悠长——吉打/45
星点玻璃市/46
东海岸边三朵“浪花”/48
风下之乡——沙巴州/69
屹立半山,坚守华文百年/74
麒麟一舞,喜庆满堂/76
幸会!砂捞越/79
点滴马来西亚/89
第二章亚洲一端龙腾虎跃
新加坡Singapore
探源狮子城/95
土生华人——峇峇、娘惹/98
南海之南望海南/106
披荆斩棘,众心创校——南洋大学/109
放眼未来,规划先行/111
田园小岛——乌敏岛/113
点滴新加坡/117
第三章万岛之国巨鹰翱翔
印度尼西亚Indonesia
溯源“万岛之国”/127
荷兰殖民时期的华人领袖/130
胜利与光荣之堡——雅加达/132
世界雷都——茂物/136
光阴“泗水”静静淌/138
因你而名——三宝垄/141
油田重镇——炽布/145
爪哇文化之乡——梭罗、日惹/147
赤道线上的首府——坤甸/153
“千庙之城”——山口洋/157
赤道翡翠——苏门答腊岛/161
邦加如画岛风习习/182
心诚至善,恪守不渝——巴厘岛/184
望江人,家在何方?/187
点滴印度尼西亚/196
第四章中华情重胸怀家国
华侨、华人故事(The story of Chinese) / 199
大步流星,恩义年华——大星集团/200
根土不忘,情深之子/205
丹河儿女,丹州情愫/208
万水千山总是情/213
第五章南洋心声一路同行
访谈摘录(Excerpts from interviews) / 215
特别鸣谢 / 244
后记 / 252
摘要
马来半岛的古国 15世纪,在马来半岛内以马六甲(Malaka)为首的部分新兴苏丹国开始皈依伊斯兰教。1136年,第九任吉打王国统治者从兴都教皈依伊斯兰教,改称苏丹慕查法沙,建立吉打苏丹王朝,兴都王朝从此走入历史。伊斯兰文化影响马来民族深远,也渐成为带有马来民族色彩的宗教。后马来半岛出现古柔佛王国、羯荼王国(古吉打王国)和狼牙修、丹丹国等国。公元前3世纪至公元1世纪,马来群岛已有古吉打王国(羯茶)的存在。10世纪始,来自中东的穆斯林多次途经马来群岛。 《梁书·海南诸国列传》记载:丹丹国,梁中大通二年(530年)同中国建立友好关系,其王遣使奉表日:“伏承圣主至德仁治,信重三宝,佛法兴显,众僧殷集,日盛,威严整肃。朝望国执,慈愍苍生,八方六合,莫不归服。化邻诸天,非可言喻。不任庆善,若暂奉见尊足。谨奉送牙像及塔各二躯,并献火齐珠、吉贝、杂香药等。” 3世纪,印度人为寻求黄金、香料以及带有香气的名贵木材而至马六甲海峡,并自此到达中国进行贸易。4世纪,印度正处于笈多帝国统治时期,来自印度古国的印度文明推动了马来半岛文明的产生。笈多帝国的贸易行为,使城邦出现在今马来西亚的吉打州和砂捞越州,并步入文明。 印度宗教从西线海路传入东南亚,必先经过马来半岛,故马来西亚之历史与印度文化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传自印度的兴都教与佛教文化一直主导着马来半岛的早期区域历史。在佛教盛行之时,“马来世界”曾一度成为中国人和印度僧人往来彼此国家的中转站。 7世纪中叶,在苏门答腊东南部出现信奉大乘佛教的海上强国——室利佛逝(三佛齐王国),爪畦名为“Sambhoja”,梵文名为“Srivijaya”意为“光荣胜利”。14世纪,苏门答腊的室利佛逝文明(三佛齐文明)兴盛,影响力扩展至印度尼西亚爪畦岛、马来半岛和婆罗洲等地区,室利佛逝文明于苏门答腊岛的统治时期达至很好。室利佛逝文明于14世纪至15世纪始式微。10世纪传入马来半岛的伊斯兰教于室利佛逝文明被颠覆后方奠定根基。 历史上马来群岛原非信奉伊斯兰教之地。随伊斯兰教逐渐传入,马来群岛方皈依伊斯兰教。如今,伊斯兰教为马来西亚之国教,信奉者多为马来人,当地华人主要信仰佛教。无论信奉何种教派,在5来西亚的土地上民族融合方为主旋律。 在中国唐宋时期,阿拉伯伊斯兰教在东南亚盛行一时。阿拉伯穆斯林常往来于马来半岛,因马来人在地理和海上贸易等方面的优势,及马来人接受伊斯兰教的时间远比东南亚其他国家早等因素,当阿拉伯穆斯林成为伊斯兰教主要传播者的时代结束时,马来人随后即充当此角色。华人初来乍刭 据《南洋华侨史话》记载,中国人从7世纪,即唐朝时开始移居南洋。在盛唐时代,对外贸易、航海发达,部分唐人至南洋从事贸易活动,遂留于当地生活、扎根。因当时唐朝国力强大、威震四海,故南洋华人常常骄傲地自称“唐人”,称祖国为“唐山”,华人聚居地则为“唐人街”。 宋朝时期,手工业、商业兴盛,海上交通发达程度甚于唐朝,与南洋各国开展的贸易往来成为宋朝朝廷的财源之一。当时中国人下南洋乘帆船,部分人错过返航的季风,便于当地居住待次年北返。后随贸易发展,渐渐有中国人留居南洋,称作“住藩”,且于当地娶妻生子,繁衍后代。 元朝和明朝时期,对外贸易和海上交通得以进一步发展。14世纪时,印度洋的航运权几乎全掌握在中国人手中。在明朝初年的1405年至1433年间,郑和七下西洋,其船队访问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有14个国家在南洋,华人亦渐渐广泛分布于南洋各地。 欧洲人开启大航海时代后,从中国中原迁徙至东南沿海的人们,便又开始一段艰辛的漂洋过海旅程。此后400年间,有1000多万中国人自福建省福州、福清、晋江,广东省潮汕、清远、梅州,台湾省金门,海南省琼海、文昌等地南下南洋。 明代的民间笔记有描述:“漂洋过海时要随带耕种之具和种子,还要带上棺材。”下南洋的船主带棺材,意味着随时准备迎接死亡:带种子,即随时准备在不可知的荒野建立生活。棺材和种子代表生死观,携带两物,无论行至何处,心中皆有底。在英国殖民马来亚时期,中国人下南洋乘坐之货船逼仄,加之通风不良及食物不足,船上人员又体质各异,因此不少人死于船内。面对为数不少的尸体,直接扔入海中即为处理之法。 19世纪中叶,马来亚半岛,包括此后“马来亚联邦”的霹雳州、雪兰莪州、森美兰州与彭亨州及“马来亚属邦”的柔佛州、吉兰丹州、吉打州、玻璃市、登嘉楼州皆人口稀少,鲜有华人移民。华人移民马来亚(过客或偶尔经商通往者除外)主要于马六甲与吉打。18世纪之初,定居其他马来土邦者极少,鲜有文字记载可追溯。英国学者Gray曾记述其在1827年彭亨州访问当地一家锡矿工地,它由华人与约100名马来人开采经营;沿彭亨河的华人村则有装备武器的华人矿工,他们皆为客家人,均与马来女子或巴厘女奴通婚,其所生之后代以客家语而非马来语沟通。 17世纪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