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五万年中国简史(下册)

五万年中国简史(下册)

  • 字数: 42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54963118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491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从头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可能是时间跨度zui长的中国史。 ◆史学大家齐聚:复旦大学姚大力、北京师大李山、南京大学武黎嵩、复旦大学钱文忠、复旦大学仇鹿鸣、陕西师大于赓哲、宋史专家吴钩、明史学会方志远、中国社科院马勇! ◆从基因、语言、气候、地理到政治、军事、文化、经济,9位中国史学名家,为你理清中国上下5万年的来龙去脉。 ◆知名财经作家吴晓波、华东师范大学教授许纪霖、复旦大学傅杰鼎力推荐!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时间跨度长达5万年的中国简史,展现了中国从头一批智人踏上中华大地到20世纪的完整历史。本书汇集复旦、南大、社科院等院校的9位史学大家:蒙元史专家姚大力、先秦文化史专家李山、秦汉史专家武黎嵩、魏晋文化史专家钱文忠、魏晋史专家仇鹿鸣、隋唐史专家于赓哲、宋史专家吴钩、明史专家方志远、近代史专家马勇……他们将各自在历史领域潜心研究数十年的成果,以专业的史学素养、充满理性与洞察力的文字呈现给大众读者。并以宏大的视野,将中国5万年的历史从基因、语言、地理、气候、政治、经济、文化等角度进行解读分析,带我们透过历史的表象,看清中国5万年来的发展历程!北京猿人不是我们的祖先。同姓不婚其实是一种政治策略。“独尊儒术”其实是因为儒家垄断了教育资源。东汉末年分三国的深层原因是儒家意识形态的瓦解。为什么中国历史上仅有的女皇帝出现在唐朝?早在宋朝就建立了从发行纸币到汇款、兑换的完整金融体系。为什么“崖山之后无中国”这句话是错的?“知行合一”的诞生源于明代多元价值观的形成。光绪之死可能与慈禧无关。翻开本书,9位史学名家,为你理清中国上下5万年的来龙去脉。
作者简介
导言及元代篇 姚大力 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清华国学研究院特聘教授,民族史、蒙元史、边疆史专家 先秦篇 李山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启功先生弟子,中国文化史专家 秦汉篇 武黎嵩 南京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秦汉史学者,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专家 魏晋篇 钱文忠 复旦大学历史系教授,师承季羡林先生,佛教文化研究学者 魏晋篇 仇鹿鸣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石刻文献学者,魏晋南北朝史专家 隋唐篇 于赓哲 陕西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名师,隋唐史专家 宋代篇 吴 钩 知名宋史研究者,专栏作家,宋代社会生活史专家 明代篇 方志远 中国明史学会副会长,江西师范大学教授,百家讲坛名师 清代篇 马 勇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研究生院教授,晚清史学者,中国近现代史专家 编者简介: 姜鹏 复旦大学历史系副教授,百家讲坛名师,哈佛大学访问学者 李静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博士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讲师
目录
第四章 隋唐五代:帝国的盛放与凋残(公元581—960年) / 1
(陕西师范大学于赓哲 著)
隋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 / 1
隋唐大一统:“南朝化”还是“北朝出口” / 7
隋炀帝挖大运河是因为已经预料到经济重心将南移 / 12
鸡肋半岛:为什么高句丽打不下来 / 18
安史之乱是均田制崩溃的结果 / 24
为什么说唐朝是“平庸的盛世” / 30
“边缘人”李白为什么会成为唐朝文化的象征 / 37
唐代才子辈出,武则天居首功 / 42
为什么中国专享的女皇帝出现在唐代 / 47
“丝绸之路”——政治、文化意义大于经济意义 / 54
隋唐时期引入的外来物种:马、骆驼、葡萄 / 58
“昆仑奴”到底是什么人 / 64
唐代进入中国的基督教为何要模仿佛教 / 67
为什么说安史之乱是唐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73
对安史之乱的再反思:华夷之辨 / 78
安史之乱导致中国“尚武”精神的衰退 / 83
藩镇割据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 / 89
陆上丝绸之路是如何衰落的 / 95
宦官专权:唐玄宗为何如此信任高力士 / 99
犬牙交错:晚唐政治的混乱局面 / 103
长安的没落:从此不再是“都城” / 108
“近世”的开启:贵族政治的终结与官僚政治的登场 / 114
第五章 宋朝:现代的“拂晓时辰”(公元960—1279年) / 120
(宋史专家吴钩 著)
宋朝:近代化的启幕 / 120
宋朝的蹴鞠与相扑 / 123
宋朝人怎样逛公园 / 127
中国的第一支“专业消防队” / 131
宋朝人的公租房 / 135
宋朝人的福利 / 139
宋代女性的财产权和离婚权 / 147
宋朝人读什么报纸 / 151
宋朝也有“经济开发区” / 155
发达的海外贸易让宋代的钱币远抵东非海岸 / 159
早在宋朝就建立了从发行纸币到汇款、兑换的完整金融体系 / 162
宋朝的“招拍挂” / 166
套在皇帝身上的十道绳索 / 170
宋朝圣旨与明清圣旨有什么不同 / 174
宋朝的新旧两党与现代政治的左右派如出一辙 / 178
平民可提立法建议,法官须经司法考试 / 182
独一无二的司法程序 / 186
宋朝发现冤案之后会怎么办 / 190
宋朝的终局 / 194
第六章 元朝:中华版图的重构(公元1271—1368年) / 199
(复旦大学姚大力 著)
元朝等同于蒙古帝国吗 / 199
没有元朝开创的新型国家建构模式,就没有今天中国的辽阔疆域 / 207
黑河—腾冲线:地理之外的意义 / 213
元朝的第二个冲击:终结官僚机构对君权的约束 / 217
御前撤座的背后:对皇权的束缚松开了 / 221
为官兼为奴:元代官僚体制的变异 / 223
文天祥的宁死不屈,其实与“民族主义”无关 / 231
第七章 明朝:没能进入的大航海时代(公元1368—1644年) / 236
(明史学会方志远 著)
明代为什么没能进入大航海时代 / 236
变来变去的海禁政策 / 240
打破明王朝宁静的葡萄牙人 / 261
明朝只有一位皇帝:明太祖高皇帝 / 265
明太祖的文化政策:思想禁锢的政策与实行 / 269
封闭路上的小插曲:“外向”的明成祖朱棣 / 273
朱棣五次北伐的是非成败 / 277
仁宣时代:从外到内的全面收缩 / 280
土木之变:“英主”之梦的破碎 / 284
明朝多元化社会的形成 / 289
有钱才是大爷:新的价值标准兴起 / 293
公开挑战:私学VS官学 / 297
多元价值观的形成: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 / 301
明代消费观念的转变:奢侈论 / 305
“知行合一”的诞生源于明代多元价值观的形成/ 309
“元敬词宗先生”:戚大将军的华丽转型 / 313
张居正的财政改革 / 316
西学东渐:大航海时代的浪花 / 319
东林党人:担当和意气 / 322
“万历援朝”:300多年前的朝鲜战争 / 326
喋血萨尔浒:改变明朝命运的一战 / 331
官逼民反:内外交困的大明皇朝 / 335
明朝灭亡:那天的景山,微风,小雪 / 339
第八章 晚清:世纪末的大恐慌(公元1840—1912年) / 344
(中国社科院马勇 著)
“数千年未有之巨变”为何不是鸦片战争 / 343
晚清外交危机为什么从越南开始 / 346
朝鲜如何从坚定的属国变成危机导火索 / 350
甲午之战,中国憋屈在哪儿 / 355
欲迎还拒:日本为何一再拒绝和谈 / 362
马关谈判:一次成功的谈判 / 368
三国干涉还辽 / 377
新媒体:维新“大合唱”的混声部 / 380
甲午惊雷的余波:维新运动崛起 / 384
恭亲王去世,对光绪帝意味着什么 / 389
礼部究竟做错了什么而遭遇“一锅端” / 393
“后维新时代”的权力危机:大阿哥事件 / 407
义和团为什么起于山东 / 412
不到三月遍地红:华北大乱 / 416
公使馆“失联”,北京城里发生了什么 / 419
北京“失联”的同时,南方发生了什么 / 425
联军的复仇,主要针对谁 / 428
战后“清算”:究竟哪些人错了 / 432
新政:流亡途中的反省 / 435
改革陷入瓶颈,日俄战争带来新希望 / 438
“预备立宪”如何开启中国新时代 / 446
倒逼着清政府决心改革的,恰恰是革命党 / 451
废除科举,“范进”们怎么办 / 456
光绪之死可能与慈禧无关 / 462
后慈禧时代:袁世凯得罪了谁 / 467
国会请愿运动:“民粹”的压倒性胜利 / 472
都是铁路惹的祸 / 479
武昌起义:为什么是新军 / 482
紫禁城的黄昏:历史的必然与偶然 / 488
摘要
     隋唐: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 隋唐历史特别引人注目的一个现象,就是隋唐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大一统”的时代。在公元589年,隋文帝发兵平定了陈朝,统一了整个中国。我们一般认为,这是秦汉以来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为什么说它是第二次呢?前面不是还有个西晋吗?西晋也曾经统一过中国,这点不假。但西晋的这个统一,首先,它时间很短;第二,从文化心理上来说,也不具备大一统的特点。而且那时候危机四伏,比方说民族矛盾非常尖锐,当然这个不是西晋的责任,因为从东汉以来,民族矛盾这个问题就变得日益尖锐,到了西晋的时候,这个问题已经非常突出了,为后来的民族冲突可以说是埋下了一个伏笔。此其一。其二,当时南北方刚刚统一不久,南方人与北方人之间,甚至在文化心理上都不具备统一的样貌。 举个例子,比方说东晋的建立者司马睿,也就是后来的晋元帝,他作为东晋的开国皇帝,到江南的时候,他甚至跟江南土著世族的首领,也就是顾荣说了这样一句话:“寄人国土,心常怀惭。”意思就是我寄居到你们的国土之上,我内心感到非常惭愧。这里边就有问题了。不是大一统吗?不是已经统一中国了吗?什么叫作“寄人国土”啊?谁的国土呢?当然指的是孙吴的国土。晋朝是统一了孙吴的。但无论是北方人也好,南方人也好,都认为晋是一个征服者。所以晋元帝本人跑到了江南来,会觉得自己是“寄人国土”。 作为一个政治方面的代表性人物,嘴里说出这样的话,就足以证明,他们当时在心理上还不具备大一统的特质。当然这也可以理解,孙吴被西晋征服是公元280年的事情,距离晋元帝说这个话也就只过去了30年左右的时间。因此我们很难说,晋朝的统一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大一统,更不要提它很快就分崩离析了。光从文化心理这个角度,我们也很难承认它是一次大一统。真正的中国秦汉以来第二次大一统,就是隋唐时期。所以我们重点要说一下的是,隋唐的大一统与秦汉的大一统究竟有何异同。 首先我们来说“同”。哪些方面“同”呢?显而易见、不用多说的是疆域的统一;第二,就是结束了贵族政治。秦与隋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它们结束了贵族政治。秦始皇当时一统天下,秦所延续的实际上是商鞅变法以来的基本路线。商鞅变法的基本路线是什么呢?其实当时不仅是商鞅,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几乎都试图走这样一个路线,那就是巩固君主专制,巩固中央集权,打击贵族势力。秦始皇就是沿着这个政治路线进行下去的,而且秦始皇可以说奠定了未来中国2000年的政治发展的一个基本的格局。 别看后来历朝历代的史官对秦始皇的评价都很低,都把秦始皇作为暴君来对待,但是实际上历朝历代都是沿着秦始皇所制定的这个基本路线、基本轨迹前进。这也就是所谓“百代犹行秦法政”。秦始皇所奠定的这条路线,要我说有三大要素。这三大要素——也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三大要素——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常态”,就是正常状态。 这三大要素是: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和官僚政治。君主专制、中央集权这个不用说了,什么叫官僚政治?官僚政治跟贵族政治是不一样的。我们前面说了,秦也好,隋也好,都结束了中国的贵族政治时代。你要知道,贵族政治时代实际上是贵族对于优选统治者——国王或者皇帝,形成一种掣肘的关系。贵族的权力与王权之间能够形成一种制衡。 在先秦,中国曾经存在过这样的贵族政治时代,君主与贵族之间是一种既有合作,又有对抗的微妙的关系。但是商鞅变法等一系列战国时期的变法,试图摆脱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状态。他要做到君主一家独大,做到君主专制,这是他们的一个理想,而毫无疑问的是,秦始皇本人成功了。而且说实话,在商鞅变法那个时代,秦国本身的贵族势力就比较薄弱,所以商鞅变法在秦国能够成功,这也是原因之一。在统一了山东六国之后,秦始皇又采取了一个“弱关东强关中”的基本路线,打击那些山东六国的旧贵族。所以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秦末农民大起义的时候,以项羽等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六国旧贵族,积极地参与到了起义的队伍当中。因为他们实际上是对秦始皇打击贵族势力的行动展开了反扑,这是一种反弹。而且特别有意思的是,最后的胜利者,恰恰是刘邦这样一个平民出身者,而西汉也正是一个平民时代。 我这里顺便再说句题外话,秦朝以前的贵族政治时代,塑造的是有利于贵族政治时代的一种思维模式。可是到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爆发的时候,陈胜、吴广能喊出那句“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就足以证明,秦自商鞅变法以来不断打击贵族势力,烘托王权之后带来的思维模式的变化,连陈胜、吴广这样赤贫的农民,也能诞生出这样的一种思想来,就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