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墨菲定律
字数: 180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作者: 梁学道
出版日期: 2020-01-01
商品条码: 978751704378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27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42.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本揭示人类潜在种种心理效应的心理学通俗读物,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墨菲定律”。作者通过墨菲定律延伸出在自我认知、经济管理等方面对工作和生活有诸多影响的心理学、管理学定律、法则,比如瓦伦达效应、洛克定律等。将看似艰深、晦涩的定律、法则阐释得透彻明了,对人们正确理解人性、理解社会有着十分有益的启示。
作者简介
梁学道,浙江人,现居北京,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硕士,汉语言文学学士,擅长心理、经济类图书的著述及翻译工作。
目录
第一章
镜中我效应:突破思维界限,认识真正的自我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自我服务偏见:我很优秀,而你只是运气好
沉锚效应:被沉锚带偏的“独立思考”
瓦伦达效应:越在意的,就越容易失去
库里肖夫效应:眼中的世界,其实就是内心的世界
第二章
墨菲定律:如果有可能出错,就一定会出错
墨菲定律:唯有计划周全,方能避免失误
酝酿效应:“不思考”也是一种思考方式
控制错觉定律:相信直觉,但别迷信直觉
羊群效应:“从众”和“盲从”的临界点在哪里
巴纳姆效应:似是而非的“真理”一无是处
奥卡姆剃刀原则:砍掉一切烦琐的旁枝
第三章
踢猫效应:坏情绪会传染,但也可以被管理
踢猫效应:坏情绪的连锁反应
野马结局:愤怒是一种自我毁灭
海格力斯效应:无视仇恨,仇恨就会无视你
霍桑效应:适度发泄,才能轻装上阵
习得性无助:没有绝望的环境,只有绝望的心态
卡瑞尔公式:接受最坏的,追求优选的
第四章
约拿情结:从自我提升到自我突破
约拿情结:不仅害怕失败,也害怕成功
跳蚤效应:不要轻易给自己的人生设限
洛克定律:合理的目标才是合适的目标
瓦拉赫效应:补足短板,还是经营优势
内卷化效应:跑起来,别让生活原地打转
青蛙效应:无视危机才是真正的危机
第五章
马太效应:优秀源于一次次试错
马太效应:成功是成功之母
安慰剂效应:暗示能带来扭曲现实的力量
马蝇效应:如何把压力转化为动力
布里丹毛驴效应:选择之前不犹豫,选择之后不后悔
基利定理:成功的核心在于不被失败左右
贝尔纳效应:每一条路都必然通向一个终点
第六章
首因效应:人际交往中的心理学法则
首因效应:良好的第一印象是成功的一半
近因效应:留下优选的“最后印象”
晕轮效应:别被“光环”迷了慧眼
刻板印象:最不靠谱的“第零印象”
曼狄诺定律:不懂社交技巧?那就微笑吧
虚假同感偏差:换位思考,而不是以己度人
第七章
自重感效应:成为社交达人的心理学技巧
自重感效应:让人觉得自己重要,这很重要
相悦法则:我喜欢你因为你喜欢我
阿伦森效应:我们厌恶那些带给我挫败感的人
多看效应:提高曝光度,提升好感度
改宗效应:想讨人喜欢?那就反驳他吧
出丑效应:做别人眼中“不完美的人”
第八章
路西法效应:所谓“心术”,不过是人性的博弈
路西法效应:好人真的好,坏人真的坏吗
米尔格伦实验:所谓“良知”,底线有多坚固
破解囚徒困境:引入反复博弈,化被动为主动
智猪博弈:多劳多得,少劳也不少得
斗鸡博弈:最坏的结果是两败俱伤
枪手博弈:决胜负不一定要靠实力
第九章
互惠法则:如何让他人对自己言听计从
互惠法则:说服力不是说出来的,而是做出来的
承诺一致性原理:让对方自己说服自己
登门槛效应:步步为营,走进对方内心
门面效应:用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给对手下套
禁果效应:越“禁”越“诱惑”
超限效应:越说服,越反感
第十章
凡勃伦效应:避开投资、消费中的种种陷阱
凡勃伦效应:揭穿价格的定位陷阱
吉芬之谜:透过价格迷雾看清供需本质
消费者剩余:买得值不值,自己说了算
稀缺效应:“稀缺”是刻意营造的心理压迫
折扣效应:被理性驱使的感性消费
博傻理论:蠢不可怕,别做最蠢的那个就行
第十一章
路径依赖法则:到底是做事重要,还是做人重要
路径依赖法则:“第一份工作”是成功的一半
蔡格尼克记忆效应:要做好一件事情的优选方法,就是立刻开始做
布利斯定理:计划越充分失败概率越小
权威效应:权威引出的决策的惰性
古德曼定律:没有恰当的沉默,就没有良好的沟通
工作成瘾综合征:“工作狂”是一种心理疾病
第十二章
彼得原理:把恰当的人放在恰当的位置上
彼得原理:给每个人找到合适的位置
德西效应:挖掘真正的“内部动机”
不值得定律:“必须做”不如“值得做”
雷尼尔效应:用“心”留人,胜过用“薪”留人
罗森塔尔效应:寄予什么样的期望,就会培养什么样的人
破窗效应:不要轻易打破任何一扇窗户
第十三章
史华兹论断:合适的选择,就是好的选择
史华兹论断:“幸福”与“不幸”
贝勃定律:幸福本质上是种“敏感度”
狄德罗效应:幸福来自给生活做减法
鳄鱼法则:关键时刻的取舍之道
摘要
镜中我效应:“镜中我”与“真的我” 1902年美国社会学家查尔斯·霍顿·库利提出:“一个人的自我观念是在与其他人的交往中形成的,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是其他人对于自己看法的反映,他所具有的这种自我感觉,是由别人的思想、别人对于自己的态度所决定的。” 在《人类本性与社会秩序》一书中,库利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每个人都是另一个人的一面镜子,反映着另一个过路者。”所以,库利的理论又被称作“镜中我效应”。 就像我们只能从镜子里看到自己的长相,“我”对自我的认知也都是来源于别人对我的看法。因此,与一般社会心理学理论所提倡的“不要在意他人看法”的观点相反,“镜中我效应”指出,每个人的“自我观”,都是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形成的。 首先,我们会想象他人是如何“认识”自己的。其次,我们会想象他人在这个认识之上是如何“评价”自己的。最后,我们会根据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产生某种感情,这种感情将主导我们对自己的认知。 举个例子,“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通过别人的种种评价和反应,去想象他们对“我”的认识——一个正在参与慈善活动的人。接着,通过他人的口头评论或者其他反馈渠道,“我”认为,他人对“我”的评价是“热心、善良的人”。 然后,“我”对这种认识和评价感到十分喜悦,并因此进一步认识了自己,相信自己确实是个热心、善良的人。之后,“我”也会继续以这种标准来要求自己——这就是一个人的自我观的形成过程。 相反,在同样的例子中,“我”向慈善机构捐了五十元钱,然后,“我”发现别人对“我”的评价是“一个假装热心于慈善事业的伪善之人”。这个评价会让“我”审视内心,相信自己参与慈善并不是因为伪善。于是,“我”会产生愤怒和排斥的情绪,同时,在这种情绪中也进一步认清自己——“我”绝不是一个伪善的人。 小说中常常会有这样的情节: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仿佛心里住着魔鬼,骨子里流着邪恶的血液。某一天,他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在机缘巧合下做了某件好事,于是,所有人都赞扬他,认为他是圣人。 慢慢地,他也真的相信自己是个好人,然后,他开始用“好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也逐渐发掘出了自己人性中的善良。在小说最后,他往往会为了保护那些认为他是“圣人”的人,和过去邪恶的伙伴反目成仇,并用生命赎清了自己过往的罪孽,完接近全成了圣人。 这就是一个“镜中我”塑造“真的我”的过程,故事虽然俗套,可其中所蕴含的心理学依据却非常充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也会碰到类似的场景: 有一位女子抱着小孩儿上火车,车厢中早已坐满了人。其中,一个年轻人正躺在座椅上睡觉,一个人却占了两个座位。孩子哭闹着要坐,并用手指着那个年轻人。但是年轻人假装没听见,依旧躺着睡觉。这时,孩子的妈妈用安慰的口吻说:“这位叔叔太累了,让他睡一会儿吧,他睡醒了肯定会腾出座位来的。” 几分钟之后,那个年轻人睁开了眼,一副刚刚睡醒的样子,然后坐直了身子,把另一个座位让给了那个抱孩子的女子。 小孩子哭闹着要坐,年轻人不理不睬,妈妈的一句安慰之语却让年轻人客气地让座,这其中的奥妙就在于年轻人对自己的“自我评价”变了。 可想而知,一开始,年轻人对自己的认知是“我占着两个座位,你们能拿我怎样”的无赖心理。但是,当他听到那位女子对自己的评价后,他对自己的认知也悄然变成了:“我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只是太累了,需要休息一会儿。” 他的“自我观”变化了,随即,其相应的行为也就跟着变化了。 可见,个体与社会如此相关,个体往往需要通过社会中其他人的评判,才能完成对自我的认知。 这一点告诉我们,我们是什么样的人,很多时候是由社会反馈决定的,别人认为我们是什么样的人,我们就可能成为什么样的人。P2-4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