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风雨征程 毛齐华回忆录

风雨征程 毛齐华回忆录

  • 字数: 23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共党史出版社
  • 作者: 毛齐华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985437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4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3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毛齐华是中央特科成员,主要负责无线电报,曾赴苏联学习相关技术,是早期隐蔽战线无线电工作的开创者之一。后任劳动部副部长、浙江省政协主席。本书是他的回忆录,回忆了他一生重要的革命经历,特别是他在隐蔽战线的经历。该书曾在当代中国出版社出版,此次为修订,增补了一些图片。
目录
前言
一、走上革命道路
二、参加五卅运动
三、办地下印刷厂
四、难忘留苏岁月
五、建立秘密电台
六、延安宝塔山下
七、转战太行山区
八、迎接上海解放
九、在中央劳动部
十、主事浙江政协
附录:毛齐华同志逝世(《人民日报》消息)
摘要
     1903年12月13日,我出生于上海嘉定县西门外现龙村。后来听长辈们讲,当时已届严冬,天上阴云密布,窗外寒风呼号。正午天气转晴,当和煦的阳光照下来时,我降生了。屋里众人听接生婆说“恭喜了,你们家又添了一个胖小子!”大家心头一块石头才落地,脸上绽出了笑容。我的父母给我起了乳名叫二毛,学名为毛品贤。以后我参加了革命,由于地下工作关系,每到一处须要改名换姓,因此我用过的名字真是不计其数。毛齐华这个名字是1936年初我到达陕北瓦窑堡时才起的。 当时我的家中有父母、祖母、小叔、我和长我三岁的哥哥。父亲毛聚伯在我哥哥出生以前,便到上海北新泾镇的一家糟坊里去当店员。家中由母亲租种“清积堂”的六亩薄田。“清积堂”是旧社会农村的一种慈善机构,一般由地主控制。妇女下地干活,在嘉定农村那时也不鲜见。母亲勤劳耕种,若不遇凶年,一家生活尚能勉强维持。祖母帮人做裁缝,以添家用。但是,在我五岁时,一场大祸降临我家。农历五月下旬的一天上午,小叔突然感到肚皮痛,开始时还能熬住,但后来越痛越厉害,直在床上打滚。家中人慌了,急忙请来民间的郎中开了处方,请人到药店里去撮药。但是没有等撮药的人回来,小叔却一命归天了! 说来也巧,这天父亲正好从上海回家探亲。他未进家门,便见弟弟的尸体直挺挺地躺在客堂问的门板上,这犹如晴天霹雳,一下子把他吓懵了。 家里的人见父亲回来哭得更加厉害。我和哥哥扑上去抱着父亲的腿,哭着要叔叔;祖母扑在小叔身上,号啕大哭。一家老小撕心裂肺的哭叫声,像万箭齐发,直射父亲的心。亲友、邻居们则劝慰说:“人已经死了,不要过分悲伤,还是赶快准备办丧事吧!”但是,这突如其来的沉重打击,使父亲失去了生存的勇气和信心。他呆若木鸡,精神恍惚。 正当全家六神无主的时候,突然发现父亲不见了。大家四处寻找,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有人说刚才听到门前河水有声响,会不会是……乡亲们立刻用竹竿到河里打捞,果然捞起了父亲的尸体。第二天家里借债买了两口棺材,忍痛将两人埋葬了。 小叔和父亲的突然去世,母亲和祖母哭得死去活来。今后家里老少四口人的生活怎么办呢?虽然在上海还有一个当印刷工人的叔叔,但他一家生活也不富裕,根本无力照顾我们。这样,维持全家生活的重担就落在母亲一个人的身上了。母亲是贫农的女儿,苦难的生活,从小把她磨炼成吃苦耐劳的身体和刚毅的性格。她咬紧牙关,勇敢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她坚强地说:“不靠父母,不靠男人,全靠爹娘给我的一双手就能活命。”她看不起那些有钱有势专门欺压穷人、为富不仁的人;她也看不起那些好逸恶劳、低三下四向富人、“贵人”乞讨的懒汉。 家里真是一贫如洗了。母亲脚上生了疮连买一贴膏药的钱也没有,只好硬挺过去。原来她身体是很好的,但是,在生我的第二天因下地干活,给麦苗培土,从此得下了经常头晕的毛病。父亲去世以后,母亲经常饿着肚子下田干活,有时饿得头昏眼花,走起路来跌跌撞撞。傍晚休工后在回家的路上,她说总会看到村口有个“人影”站在那里,想要拦她。别人说:“那是鬼!你要小心一点!”她却说:“我不怕鬼,看它能怎样!”有时,她硬是朝着“人影”走去,想看个究竟,但当她接近“鬼”时,“鬼”就不见了。天下是没有鬼的。显然,那是母亲太劳累的缘故。我们都很替母亲担心。 母亲租种“清积堂”的六亩地,贫瘠且不说,而且东一小块,西一小块,非常分散。有时她还要为富农的棉花地锄草。因此别家的棉苗长得茁壮,而我家种的棉苗则枯黄瘦小。种稻插秧时,我家没有水车、耕牛,要提前交现钱给有牛和水车的人家,请他们代耕、车水。那些人家拿了钱,但活做得很马虎。由于耕的土浅,秧苗不能深插,遇到大风一吹,秧苗就要倒,浮在水面上。碰到这种情况,母亲只好用锄头把土挖深,再重新补插过。这样,收成当然是不会好的,但地租却不能少交,而且要交“石租”(即每亩田要交糙米160斤)。秋收时,收租的人来了,把我们辛苦半年、用血汗换来的一些谷子,称好装走,所剩无几。有时母亲实在没有办法便对收租人恳求说:“给我们留点屯底,让我们一家烧点粥吃吧!欠下的租子,等来年小熟(麦收)时交清。”收租的看到我们家那种可怜相,有时也发发“善心”留下一些稻谷。 母亲除了白天下地劳动,夜里还要与祖母一道替人家缝纫衣服,赚几个钱来贴补家用。祖母是村里的裁缝好手,远近有名,逢年过节她特别忙。记得曾发生过这么一件事。村里有位农民买了件斗篷,觉得不合身,拿来要祖母修改一下。祖母因年关生活忙把这件事给忘记了,一直放在那里没有动。过了几天农民来取斗篷,一穿却连声说改得好,很合身。斗篷没有改过,怎么会变得很合身呢?显然这是心理作用,大概这和他对我祖母缝纫技术的迷信有关。有时老祖母也得下地干活。但是,不管母亲、祖母怎样辛勤劳动,一家人的生活仍然很难维持,每当青黄不接时,家中就要断粮。于是只好托人说情,请“中人”担保,靠借债度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