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大熊猫的春天

大熊猫的春天

  • 字数: 1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作者: 张志忠,张和民,王永跃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02016046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9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大熊猫与人类相遇了一百多年。从七十年代开始,为了保护这一濒危物种,中国科学家开始了艰难的人工繁殖和野化驯养探索与实践。为使这一种群不断扩大,三代“熊猫人”秉承梦想,扎根深山,潜心研究,不断改善研究技术,攻克了大熊猫繁殖领域“发情难、配种受孕难、育幼成活难”三大难关,使圈养大熊猫种群基因多样性不断上升,数量稳定增长。作者全面记录了中国大熊猫保护研究中心四十年的工作与实践,讲述了一个又一个人与大熊猫的动人故事。大熊猫不仅是中国的“国宝”,也成为中国对外开放,与世界交流沟通的使者,承担了更多文化和政治方面的使命。本书文字朴实动人,感情饱满真挚,“熊猫人”的勇敢执着、艰辛付出,大熊猫的可爱习性、动物本能,都被作者记述得栩栩如生。
目录
一个八旬老人的见证(代序)/田致祥
写在前面的话
第一章山野生活
第二章五一棚的由来
第三章野外寻踪
第四章迷路
第五章雪夜访客
第六章温暖的帐篷
第七章放归祥祥
第八章和大熊猫再结缘
第九章草草的爱情
第十章野外引种勘测遇险
第十一章启动新计划
第十二章草草再上五一棚
第十三章因为有它而骄傲
第十四章在灾难与困境中成长
第十五章“熊猫人”的爱是无私的
第十六章勇闯天台山
第十七章奏响爱的乐章
第十八章赴一场春天的约会
第十九章大熊猫家族的英雄
后记
摘要
     “最后,祝爸、妈身体健康,儿子一切安好,勿念!”写完这句话,张志忠小心翼翼地把纸折好,放进信封里。没有胶水,他寻思着到厨房找点具有黏性的饭粒儿,把口封上,一会儿下山去给远在内蒙古的父母寄上这封报平安家书。 1984年9月初,卧龙牛头山,位于大山深处的五一棚大熊猫野外观察站,树叶凋零,秋色浓郁。 厨房与张志忠所住的帐篷仅几米之遥,由于连日降雨,四周湿漉漉的。拍打掉帐篷门脸上的积水,他刚探出头,就被在外面劈木头的五十来岁的彭加干看见了。 “小张,你这是要去寄信啊?”见他手里拿着信封,彭加干打着招呼。 “对,我一会儿下山去寄信。”张志忠回答道:“报到后就到这里来了,还没给家里人报平安哩。” “志忠,你要下山寄信?等等我,我也要去。” “帮个忙,也帮我寄一封。” “你不识路,等等我,我带你下山,顺便我也寄一封!” …… 野地里一个能容纳几十人的帐篷高高矗立着,帐篷里火塘烧得旺旺的,上面吊着一壶水,周边围了一圈新旧不一的胶鞋毪子。帐篷本身是布匹,自然不隔音。彭加干和张志忠这一问一答,张志忠要下山寄信的消息就像桦树上绑了个高音喇叭,让五一棚的“居民”都听见了。 刚报到没几天,一场大暴雨引发山洪,通往山外的专享一条颠簸不平的公路被泥石流掩盖,因保护大熊猫而建立起来的卧龙自然保护区又与世隔绝了。其实,道路通不通畅,对于在五一棚开展大熊猫监测的人来说,影响并不大。毕竟,他们的工作地点就在这里,工作任务就是沿着三十几条羊肠小径,轮班拿着无线电接收机追踪分布在五一棚的野生大熊猫。 但是,大山外的亲人们却不如他们心宽。他们知道大山里生活的艰难,时刻担心着亲人的安危。特别是听说发了洪水,不知该有多么焦急。而当时的通讯并不方便,只有通过书信的形式才能告知家人自己的近况。虽然才来几天,但张志忠也已有所体会,更何况象征家人团圆的中秋佳节即将来临,家人之间相互思念的氛围更加浓厚,所以帮忙寄信的事他都一一应承了下来。厨房很简易。简单的灶台,简单的大铁锅和大笼屉。运气好,刚吃过早饭没多久,灶台上的铝锅里还剩着些稀饭。张志忠将稀饭表面上的米糊糊在信封口上,正打算走,却看到了灶台上两个用柴火灰写的汉字——“撕布”。 这是啥?啥叫撕布?难道要做新衣服?他瞅了瞅身上发的蓝色劳保服,这不还是新的吗?自己也就不用再新做了吧。 从厨房出来,看到正在劈柴的彭加干,袖口已经裂开了,就说:“老彭,不是要做新衣服么?你这衣服该换换了。” “做啥子新衣服哦?”五十多岁的彭加干一脸疑惑。 “哈哈……哈哈哈……”听完张志忠说的在厨房里灶台上的发现,彭加干大笑着说:“那是我们的唐师傅在学英语!这里老外多,要说得上话,得好好学英语才行。以前张和民、王鹏彦他们也是跟着老外学英语。” 张志忠这才反应过来,原来五一棚的专用厨师唐师傅是个爱学习的人,由于到这里来参加野生大熊猫跟踪监测的外国专家多,唐师傅不想总依赖翻译,也想直接和老外们交流。但是,文化水平本身就不高的他,发音常常不准,也记不住,所以,唐师傅想到了一个好办法,那就是把英文的发音用中文记下。五一棚纸笔宝贵,一般只供监测人员使用,所以,唐师傅就用未燃烧尽的树枝当笔,灶台或者地面作纸,认认真真地学上了英语。 听老彭这么一解释,张志忠也不禁笑了起来。他在心里把学习过的英语单词翻了个遍,突然意识到这个“撕布”可能是英语“spoon”的发音,中文意思是汤匙、勺子。指不定是哪个外国专家问唐师傅要勺子,唐师傅就捎带着把这英语单词给学会了。提到勺子,他想到了自己刚到卧龙报到那天发生的事情。 1984年8月初,细雨蒙蒙,山里的秋天已经有了入冬的架势。映秀一家开在河谷盆地三岔路口的热闹的小饭馆,迎来了几个特殊的客人。 盛满黄瓷碗热气腾腾的汤在人声喧闹中终于上了桌,红的是西红柿,绿的是小白菜苗,红绿搭配煞是好看。 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