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中国名记者 第14卷

中国名记者 第14卷

  • 字数: 36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160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5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记者系列丛书收录400位中国名记者,每一名记者分为评传、代表作品、作品赏析三部,将记录中国新闻目前为革命、为人民立言记事的优秀记者的光辉事迹和突出贡献,人物入选标准是从中国近现代史开始,按照历史顺序,从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初期,为民族独立、为民主政治、为文化事业、为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新闻记者。继而,陆续收录改革开放三十年来,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决策部署和工作要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创造性地开展新闻工作,把前辈们忠于党、忠于人民的光荣传统发扬光大的优秀新闻记者。
目录
铁肩担道义 文章谱千秋
——《中国名记者》序/柳斌杰 李东东
中国经济信息事业探路者
李琴(1923—2014)
人物评介/郑艳华
作品选编
《主席会见尼克松总统》
《"定包奖"责任制促进农民学科学》
《首钢人的使命感》
《加快我国信息业发展》
为党的好政策鼓与呼
杜导正(1923—)
人物评介/乔云霞
作品选编
《扭转郧二傻》
《农民都夸三中全会政策好》
《说真话真难,还是应该说真话》
……
摘要
     中国经济信息事业探路者 李琴,原名赵希平,河南汝南人,出生于1923年农历九月二十三日。毕业于西北大学外语系,1947年11月参加革命工作,195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华北军区后勤部、军委总后勤部运输科科员,参加过淮海战役后勤等筹备工作。1949年调入新华社,历任对外部打字员、校对员、编辑、记者、社长办公室秘书、对外部政治外事组组长。1972年后,任新华社党组成员、副总编辑兼《经济参考报》和新华社经济信息首任总编辑,以非凡敏锐的政治智慧、挺立潮头的浩然正气,以及与时俱进的勃勃朝气,在新中国新闻事业目前镌刻下鲜明的印记。 震动全国新闻界的“朱穆李事件” 1949年,中共中央进驻北京不久,李琴由部队调入新华社。作为一名资深外事记者,李琴多年来直接负责采访、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外事活动。作为新华社领导干部,李琴淡泊名利,清正廉洁,挺立潮头,不用扬鞭自奋蹄。 1975年是中国极为艰难的一年。周恩来总理病情日益严重。经提名,同年1月,先后出任国家副主席、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中央军委副主席等职,全面主持党政军日常工作。而“四人帮”一伙为了篡党夺权,竭力阻挠和抵制在各个领域所做的整顿工作。 8月14日,就古典小说《水浒》一书发表看法,“四人帮”立即趁机在《红旗》杂志和《人民日报》先后发表关于所谓评《水浒》的宣传、学习运动,矛头指向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 9月15日,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在山西昔阳召开,受委托,时任国务院第一副总理、主持工作的代表中共中央作开幕式讲话。在会场,江青几次乱插话,干扰会议正常进行,造成很坏影响。在大寨,江青在没有向任何人打招呼的情况下,突然私自召集文艺界人士和一些记者一百余人发表讲话。当晚,新华社记者再次从大寨打回电话,向新华社领导同志如实汇报了发生在大寨的情况。 9月19日,在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会议室,核心小组成员听取记者汇报后,全场鸦雀无声,大家感到问题很严重。穆青提出“以新华社党的核心小组名义”向报告江青之举。朱穆之斟酌再三,表示以组织的名义反映不妥,核心小组成员专享的女性、时任总编室副主任李琴脱口而出:“个人反映呢?” 李琴是新华社带有传奇色彩的女性。早在青少年时代,她机智勇敢地两次突破敌人的封锁线,投奔革命。她的丈夫、新中国第一任解放军后勤部部长杨立三,在长征途中亲自为病重的周恩来抬担架。20世纪50年代初杨立三病逝,周恩来、彭德怀等中央领导同志亲自为他执绋送殡。李琴也与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有着亲密的关系。李琴长期担任新华社外事记者,工作之便为她提供了接近中央领导同志的机会。 穆青、朱穆之经过慎重考虑,共同决定两人联名向反映情况。李琴在中南海采访时见到时任外交部副部长王海容,详细讲述了江青在大寨的表现,请她向汇报。她还悄悄把江青在大寨的言行向做了简要汇报。点点头说:“啊,知道了。” 李琴回来后立即把情况通报给穆青。穆青立刻组织四名记者日夜抓紧整理材料。材料整理好了,穆青草拟了一封给的信,在信的结尾处郑重署上自己的名字。朱穆之看过后也签了名。 10月8日,写给的信和材料转到了李琴手上,她旗帜鲜明,在材料上毫不犹豫地签上自己的名字后,将信和材料一起交给王海容转呈。李琴回到新华社总编室见到穆青,兴奋地说:“那件事我办了。可是冒着被打成反革命的危险干的!” 在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这需要何等的胆量与勇气! 然而,1975年的冬天,中国的政治气候如寒潮袭来。这年11月,听信“四人帮”一伙的诬告,动摇了对的信任。“四人帮”已在策划公开发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一天,在首都机场接见外宾的候机室,王海容把信和材料退给了前来采访的李琴,说,未能送到主席手中,“现在形势变了,不好再送”。 1976年开始,“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势头越来越猛。这年4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随后,在“四人帮”的淫威下,一时间新华社院内揭发批判的大字报铺天盖地,朱穆之、穆青、李琴三人被迫停职检查,接受批判,被发落到三个不同的地方劳动。这就是震惊全国新闻界的“朱穆李事件”。 P2-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