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张季鸾 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字数: 186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作者: 于右任 等
出版日期: 2020-03-01
商品条码: 9787520515115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256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
¥49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张季鸾(1888-1941)名炽章,陕西榆林人。中国新闻家和政论家。1908年,在于右任主办的上海《民立报》任记者。辛亥革命后,担任孙中山先生的秘书,负责起草《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等重要文件,并且发出了中国近代报业目前第一份新闻专电。1926年与胡政之合作,接办天津《大公报》,任总编辑兼副总经理。1941年9月6日病逝于重庆。
目录
第一辑 报界宗师 生平旧事
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
论坛宗师张季鸾
一代报人张季鸾
学习季鸾先生
季鸾先生的精神
季鸾先生的风格与文境
张季鸾先生回榆记事
张季鸾先生关心家乡人民的疾苦
与邵飘萍的情深谊长
与莫逆之交于右任
忆我的姑父张季鸾二三事
第二辑 以言救国 笔作刀枪
烟霞草堂从学记
门人张炽章季鸾谨述
新闻报三十年纪念祝词
悼丁佛言先生
《大公报》一万号纪念辞
《六十年来中国与日本》序言
《国闻周报》十周纪念感言
今后之《大公报》
《大公报》复刊十年纪念之辞
从南开复兴说到一般教育
中国国民应有的自信
无我与无私
祖国与侨胞
师道与学风
张季鸾先生遗嘱
第三辑 先声远去 较为纪念
向先生倾诉
念同学张季鸾君
悼张季鸾先生
一颗报界巨星的陨落
忆知己张季鸾先生
不求名而名至
重庆《大公报》社评
《大公报》社公祭祭文
张季鸾先生哀辞
季鸾先生对报业的贡献
重庆《新华日报》短评
缅怀张季鸾先生
附录
年谱
摘要
报界宗师张季鸾先生 王文彬 一、做总编要学张季鸾 季鸾先生,文坛巨擘,报界宗师,《大公报》的总编辑,主持笔政。关于他,1958年9月,毛主席曾对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辑吴冷西同志说过。《大公报》从天津起家时,是由三个人的“合作社”从别人手里接办的。这三人“合作社”是吴鼎昌出钱,胡政之经理,张季鸾主笔。抗战前,虽然不断有所发展;但在整个中国时局中没有多大分量。抗日战争时期是《大公报》的鼎盛时期,国共两党合作的局面,给《大公报》发挥其作用提供了条件。 吴、胡、张三人合办《大公报》时,相约只办报不做官,但后来吴、胡都做官了,只有张季鸾没有官职,他却是蒋介石的“国士”。张本人年轻时,在日本留学,虽然许多留学生都参加党派,但他始终以超党派自居。此后,特别是在国共合作时期,他更是以第三者标榜。他在重庆经常来往于国民党和共产党之间。他同陈布雷交往甚深,同时也常到曾家岩走走,到处打听消息,然后从中做他的文章。他办报素以客观、公正自夸,平常确也对国民党腐败加以揭露批评,但每到紧要关头,如皖南事变发生后,他就帮蒋介石骂周恩来了。 人们把《大公报》对国民党的作用叫作“小骂大帮忙”,一点也不错。但张季鸾摇着鹅毛扇,到处做座上客。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观察形势的方法,却是当总编辑的应该学习的。 办报要听到各方面的议论,写评论才能有所为而发。这方面你要学张季鸾。 我们报纸有自己的传统,要保持和发扬优良的传统;但别人的报纸,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的《大公报》,也有他们的好经验,我们也一定要把对我们有益的东西学过来。(摘自《新闻战线》1988年第五期吴冷西同志《回忆毛主席的几次谈话》) 的确这极为真切,季鸾先生日日夜夜忙于调查研究,分析时事;浏览各种报纸、杂志,接触社会各界人物,力求弄清事实和问题,作他写评论的根据。因此,他的文章密切结合实际,热情感人,很受读者赞佩。季鸾先生真不愧为一代政论家,蜚声中外。 二、精诚合作致力办报 1926年,吴鼎昌先生一次投资五万元,胡政之先生负责经营管理业务,张季鸾先生主持笔政,组成大公报新记公司,接办了天津《大公报》。为了办好《大公报》,他们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经常进行分析研究,然后决定他们的政治主张,多由季鸾先生执笔写成《大公报》社评。其他人写的,仍由季鸾先生修改定稿。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军全部侵占了东北三省,至1935年,使整个华北局势动荡不安。因此,《大公报》三位负责人经过精心策划,决定将《大公报》事业尽早南移,一方面进一步靠近南京国民党政府,另一方面决心集中方量,在当时全国新闻事业中心一一上海创办《大公报》上海版。 当时上海《申报》《新闻报》等报,不仅已独霸上海报业市场,而且其销报范围已伸延至华东各省市。申、新两报都日销十万份以上。《新闻报》经常日出七八张。《时事新报》曾增加到十四张之多。同业之间竞争激烈。 1936年4月1日,《大公报》上海版创刊,季鸾、政之两先生都全力以赴。深知《大公报》在篇幅方面不可能和《申报》《新闻报》等报竞争,只有千方百计充实报纸内容,尽可能做到丰富多彩,满足各方面读者的需要。因此,上海《大公报》的国内外电讯比天津《大公报》时期大大增加了。 言论方面,季鸾先生主持的天津《大公报》社评,早引起全国军政界、文化教育界和新闻同业的注意。上海《大公报》创刊后,天津、上海两版同时发表社论,读者更多、影响更扩大了。《大公报》特别约请全国名流学者数十人撰写“星期论文”,更引起全国文化教育界、科学技术界广大读者的重视。 《大公报》的编辑方法,一贯采取精编主义。只要某一事件发生后,不论本市与外地同一新闻,均集中编辑在一起,极力便利读者阅读,节约读者宝贵时间。本市新闻也是上海各大报竞争的焦点。《大公报》很重视本市新闻,我当时负责采访,处理来信来访,力争要有“定制新闻”刊出,在同业中显得突出,引起广大读者注意。 季鸾先生和政之先生共同主持《大公报》(长沙《大公报》除外)十五年之久,始终真诚团结合作,没有发生过大的分歧意见。他们都很重视人才,特别注意吸收新闻同业中具有业务专长的人才,只要时机成熟,就及时延揽到《大公报》工作。例如:王芸生兄原任天津《商报》总编辑,王离开《商报》不久,就吸收到《大公报》来。后来,参加《大公报》的张琴南、许君远两兄,都是《北平晨报》的主要骨干。 P2-5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