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巨变 中国科技70年的历史跨越

巨变 中国科技70年的历史跨越

  • 字数: 27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作者: 陈芳,董瑞丰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1659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部反映新中国成立以来70年间科技创新重大成就的图书,向新中国成立70周年献礼,向科技创新者致敬。与五千年的深厚历史相比,70年只是一段短暂的光阴。从“极不平凡”走来,向“重大机遇”驶去,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本书从大历史观、全球化的视野,生动镌刻中华大地创新发展的一个个伟大实践,探讨70年中国科技走过的艰难创新之路,讲述鲜为人知的经典故事,探讨“创新奇迹”背后的必然逻辑。通过聚焦70年中国科技创新中影响国人命运的大事、难事,书写伟大复兴的时代画卷需要秉承的精神内核,让千千万万中国人的科学梦、创业梦,成为推进全面小康的勃勃脉动。
目录
第一章人口大国“吃饱了”
第一节东方神农
1.“用粮食救中国”
2.雄性不育株的惊喜
3.从科学家到农民的驰骋
第二节麦田追梦者
1.让中国小麦增产百亿斤
2.实打实的“功勋小麦”
3.一辈子为国人“吃粮”奔忙
第三节“中国饭碗”的守望者
1.绿色超级稻
2.中国粮用“中国种”
3.拥抱希望的田野
第二章中华医学新荣耀
第一节抗疟的“东方神药”
1.险些错过的小草
2.每一棒都功不可没.
3.给世界的一份礼物
第二节毒药中的“明星”
1.从砒霜到“癌灵”
2.揭开“以毒攻毒”的谜底
3.环环相扣的“接力赛”
第三节创新药唱响“中国声音”
1.一生做一事的“糖丸”爷爷
2.创新药“中国造”
第三章生死竞速中国“芯”
第一节芯片“遭遇战”
1.美国发起“精准打击”
2.华为自救
3.芯片隐忧
第二节指甲盖大小的芯片为什么难
1.中国“芯”的开拓者
2“砸锅卖铁”也要把芯片搞上去
第三节寻找中国的“英特尔”
1“方舟”落败:造CPU有多难
2“芯”活了下来
3.超级计算机用上了中国芯
第四章生命蓝图的追寻
第一节中国动物克隆史
1.被遗忘的克隆鱼.
2.克隆大熊猫功败垂成.
3.突破灵长类“屏障”
第二节生命密码:从“读懂”到“编写”
1.生命密码“破解者”
2.迈向“生命2.0”的梦想
第三节人类能“创造”生命?
1.率先合成胰岛素
2.与诺奖失之交臂
3“大兵团作战”得与失
第五章探梦“三深”极限
第一节仰望星空
1.到月背去!
2.太空奏响《东方红》
3.载人航天“三步走”
第二节“下五洋捉鳖”的深蓝梦
1.深海舞“蛟龙”
2.开发深海宝藏
第三节向地球深部进军
1.“我不相信石油都埋在外国的地底下”
2.十年磨一“钻”
3.不断标刻中国深度
第六章超级工程的跨越
第一节中国“天眼”的探索
1.为“天眼”穿越一生
2.做世界独一无二的项目
3.向宇宙最深处探索
第二节伶仃洋上的巨龙
1.擎天跨海中国桥
2.1.5亿欧元的天价咨询费
3.桥梁界的“珠穆朗玛峰”
第三节车轮上的中国
1.京张铁路到京张高铁
2.越跑越快的“高铁大国”
3.“后发先至”的样板
第四节核电“走出去”
1.“解决华东用电要靠核电站”
2“双星”闪耀
3“华龙一号”如何炼成
第七章新高地的竞逐
第一节航空发动机的“幸”与“憾”
1.吴仲华是谁?
2.要导弹还是要飞机?
3.热血未冷
第二节“超算”崛起
1.华罗庚“打开”大门
2.打破“玻璃房”屈辱
3“.齐攻”新超算
第三节中国机器人之路
1.“机器变成人,还了得?”
2.列入“863”计划
3.智能新生态
第四节迎接新浪潮
1.不做“提线木偶”
2.跨过“死亡之旅233
3.险峰永远等待攀登
附录一中国创新的时代答卷
1.穿越历史的回声
2.新时代的飞跃
3.新征程再出发
附录二抓住科技新周期机遇
1.从落伍者到赶超者的新态势
2.科技新周期与历史机遇期叠加
3.科技新周期呈现三大特征
4.新周期,科技界人士在关注什么
后记
摘要
     第一章 人口大国“吃饱了” 一粒粮,关乎家与国。 “洪范八政,食为政首。”我国是个人口众多的大国,解决好吃饭问题始终是头等大事。 20世纪60年代,罕见的天灾席卷了中国。粮食,简简单单的两个字,铸成了中华大地上最沉痛的呼喊。对于饿极连草根、树皮都可以拿来充饥的灾民来说,一碗米,是难以企及的奢望。 关键时刻,小小的粮食也会绊倒巨大的中国。 甚至直到20世纪70年代,9亿多中国人,不到两成的城市人口靠各种票证获取粮食和副食;其余八成多农民中,相当一部分还在饿肚子。 谁来养活中国? 美国作家莱布斯·布朗以历史为模板描绘中国2030年时的农业景象——产不足供,10多亿人的口粮需要全世界来供给。 这样的诘问,不仅激发起一些人心底根深蒂固对“黄祸”的恐慌情绪,也为所谓的“中国崩溃论”推波助澜。 世界忧心忡忡——中国如何“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布朗显然对中国农业的了解不够深入,对中国的科技创新也缺乏信心。他没有预料到,这个东方大国会在粮食领域取得这么多革命性的进展。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从稻田中走来了,“中国小麦远缘杂交之父”李振声从麦地里走来了…… 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到耄耋老人,他们一“麦”相承,几十年来滴落在土地上的汗水,浇灌出杂交水稻、优质小麦、抗虫棉等硕果,不仅解决了国人温饱,更让一颗颗“金种子”走出国门。 历史的趋势永远向前。创新者们总会甩开至暗时刻,迎来黎明曙光。 如今,外国人眼中的“东方魔稻”,已成为维护世界粮食安全的积极力量。“袁隆平”们成功解决了人类近四分之一人口的吃饭问题,粮食总产量不断实现连增,“中国种子”遍布全世界30多个国家和地区,给渴望温饱的人带去了希望。 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 正是有了他们半个多世纪的不懈求索,我们才有了今天的底气,可以响亮地喊出:“中国将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第一节 东方神农 他,皮肤黝黑、个头不高、有点瘦削,被称为中国最“有名”的农民。 他,自1981年获得中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后,便扬名立万,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获得2004年度世界粮食奖……他心里装着的,不仅是一粒粒粮食,更有中国众多良田的阡陌纵横。 他,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的贡献究竟有多大?早年中国有农民说,他们解决吃饭问题靠两“平”:一靠,二靠袁隆平。 2019年,90岁高龄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已经近60年。 自从以杂交水稻为代表的农业科技创新技术于20世纪70年代应用后,中国水稻平均亩产量在20年内增加3倍多。现在中国占全世界耕地的7%,但已养活了世界超过20%的人口。 1.“用粮食救中国” 人们所见到的袁隆平,总是一副朴素样,住在田边,每天到田里检查秧苗。“我们搞水稻,要在水田里待着,还要在太阳下晒,工作是辛苦点,但是,我乐在苦中。” 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仍爱享受科研的每分每秒。 幼时的袁隆平,学农的初心是向往田园之美、农艺之乐,带着些桃花源式的悠然旷达。1953年7月,袁隆平从位于重庆的西南农学院毕业,随后下派到湘西雪峰山脚下的安江农校任教。 很多人对湘西普通的一个中专教师,转而痴迷研究杂交水稻百思不得其解:在长达18年的教书生涯中,缘何把天大的担子,在支持者寥寥、科研环境险恶的情况下,揽在了自己肩头。 1960年,严重的粮食饥荒,让每个人的脸都变成了蜡黄色。年轻的袁隆平目睹许多人因体力不支倒在路旁、田埂边和桥底下,其中的一些再也没能爬起来。 凄惨的场景给了袁隆平极大的震动,比起对死亡的恐惧,更让他难过与窒息的,是对于饿殍遍野的无能为力。 饥饿让这些从事着农业科研和教学的知识分子们同样不能超脱,他们在一起闲聊时,所有的话题也围绕着吃。 从农学院毕业的袁隆平,掌握着大量农业生产知识,却无法应用到实际生活里扭转苍凉。身体的饥饿夹带着内心的煎熬,叫他辗转反侧。在残酷现实的映衬下,“带月荷锄归”的愿景再难轻盈。他从那时起默默立下志愿:一定、一定要为农民做些实事,让老百姓不再饿肚子,要用粮食救中国。 新中国成立初期搞“一边倒”,全盘照学苏联。袁隆平先按当时苏联的主流生物学理论搞了三年,结果却“竹篮打水一场空”。 三年的时间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科学研究的辛苦倒是其次,真正让他感到迷茫的,是每天早上醒来后对未来方向的不确定感。毕竟在此之前没有任何先例参考,也没人对他进行实际指导,往哪里走?怎么走?全都得靠自己一步步摸索,仿佛一个人走在空旷灰暗的隧道中,孤独又寂寥。 在1958年,选取一种被普遍认为“唯心”的理论去搞,少不了要受到周围人的质疑、嘲讽与讥笑。可一位真正的科学家,从来不会甘心服膺某种片面的、既定的观点。 当时的袁隆平,透露出一种知识分子的“狡黠”——他偷偷地用《人民日报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