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习主席身边五老兵

习主席身边五老兵

  • 字数: 4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010214191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10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2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2019年7月26日,习近平主席会见了全国退役军人工作会议全体代表。作为全国退役军人的杰出代表,本书中的五位老兵被特意安排在合影的第一排就座,他们是时年94岁的老英雄张富清、90岁的朱再保、85岁的崔道植、83岁的王於昌和83岁的王成帮。为了使全体现役军人和退役军人更好地向这五位老兵学习,积极弘扬奉献精神,凝聚起万众一心奋斗新时代的强大力量,中国人民解放军新闻传播中心收录了发表于《解放军报》的多篇文章和多幅五位老兵的照片,采用第一手的采访资料,精心编写本书,既有老兵们一生奉献的生动故事,又有他们的生平简略小传,内容极为真实感人。
目录
序篇 坐在习主席身边的老兵们001
张富清: 不忘初心的模范老兵 003
征战,“打胜仗的关键是不怕死”006
转业, 都是“最需要的地方”008
驻村,“比打仗都难”012
爱群众,“已如土地和庄稼” 016
晚年, 一辈子的坚守019
附录 张富清小传023
朱再保: 为绿水青山奉献半生的老兵029
冲锋, 在另一个“战场” 031
“只要我活着一天, 就要对得起牺牲的战友”033
“保护环境, 我有‘参战’ 的责任”035
“见不得孩子上不了学, 他们是一个又一个家庭的希望” 036
附录 朱再保小传040
崔道植:“神探” 老兵 045
警界的传奇 048
正义守望者 053
拳拳报国心 057
深沉的情怀 061
附录 崔道植小传066
王於昌: 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的老兵 071
在凶险的战场上杀敌报国074
在平凡的岗位上坚守初心 078
在和谐的家庭中培塑家风081
附录 王於昌小传084
王成帮: 投身祖国边疆绿化事业的老兵 089
“新疆需要树, 这里的人民需要树”092
“他是想在那里站完最后一班岗” 095
“宁愿死在绿化事业上, 也不死在病床上”097
附录 王成帮小传 101
摘要
     初春的鄂西武陵山区,乍暖还寒。穿着厚厚棉袄的张富清老人,坐在客厅里的火炉旁烤着火。见到一身军装的记者,老人一下子单腿从凳子上站了起来,一旁的老伴迅速扶住他,生怕他摔倒。 如果不是2018年11月3日进行退役军人信息采集时,张富清拿出了泛黄的“报功书”,还有几枚奖章,几乎没人知道,这位95岁的老人,是一位特等功臣。他的子女只知道父亲当过兵,亲朋邻里只知道老人是县银行离休的副行长。 为什么老人之前从未表明过自己的赫赫战功?“封存”荣誉的背后,他坚守的究竟是什么? 3月初,我们从湖北武汉乘车前往来凤县,探访张富清老人。虽已年过耄耋,听力几近丧失,但老人精神矍铄,声音洪亮,见到部队来的人,显得格外激动。聊天中,老人情不自禁地唱起了革命战争年代的军歌,记忆也回溯到那段峥嵘岁月。 征战,“打胜仗的关键是不怕死” 1924年,张富清出生于陕西汉中洋县,1948年3月参加西北野战军,在二纵队359旅718团二营六连当战士。老人说,他到部队后,经常不分白天黑夜地打仗,印象最深的是永丰战役。 永丰战役时,张富清所在的六连担任突击连。那天拂晓,他和两名战友组成突击组,匍匐前进率先攀上永丰城墙。他第一个跳下城墙,和敌人展开激战。 “我端着冲锋枪,对着敌人一阵猛扫,一下子把近距离的七八个敌人全部消灭了。”说起这段战斗经历,老人手舞足蹈,仿佛回到了当年的战场。他说,等他回过神来,才感觉头顶有血往下流,用手一摸,一块头皮翻了起来。他这才意识到,一颗子弹刚刚擦着他的头皮飞过,在头顶留下一条浅沟。 击退外围敌人后,张富清冲到一座碉堡下,刨出一个土坑,把捆在一起的8颗手榴弹和1个包码在一起,将碉堡炸毁。 这场战斗一直打到天亮,他炸毁了两座碉堡,缴获了两挺机枪。战斗结束,他死里逃生,突击组的另外两名战友却再也没回来。回想起在战斗中壮烈牺牲的战友,张富清老泪纵横。 老人说,打仗时他多次参加突击组打头阵,但当年他的身体其实很瘦弱,打胜仗的关键是不怕死。“一冲上阵地,满脑子就是消灭敌人,决定胜败的关键是信仰、意志和勇气。”说起打仗的诀窍,老人仍一脸自豪。 永丰战役后,彭德怀到连队视察,接见张富清和突击组战士。彭德怀握着他的手说:“你在永丰战役表现突出,立下了大功。”当时张富清很受鼓舞:“作为一名革命军人、一个共产党员,我做了应该做的,完成了任务,组织上给我这样大的荣誉,我非常感动。” 后来,张富清一直跟随部队南征北战,先后两次荣获“战斗英雄”荣誉称号,除了“报功书”上提到的“特等功”,还3次荣立一等功,1次荣立二等功。 转业,都是“最需要的地方” 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上级一声令下,深爱部队、一身打仗本领的张富清,纵怀着万般不合,也毅然脱下军装。 1953年7月,张富清被派往防空部队文化速成中学学习,先后在天津、南昌和武汉学习两年文化课程,同批学员毕业后集体转业。 当时,新中国百废待兴,需要干部。张富清有3个转业去向可以选择:第一,留在城市,生活条件好,发展空间大;第二,回陕西老家;第三,响应党的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新中国成立了,仗也打完了,母亲一直盼他回去。打了那么多仗,母亲只是收到“报功书”,却见不到儿子的身影,日夜思念。 “谁不想到好一点的地方?从内心讲,我想回陕西老家,但我没有说。因为我是党的干部,就应该听从组织召唤,到艰苦地方去。”张富清的想法简单而朴实。 校领导在介绍湖北情况时说,恩施偏僻艰苦,最需要干部。他一听,就要求到恩施。随后,他又到了来凤——因为在恩施,来凤地处鄂湘川交界,最偏远。 “为什么?” “那里苦、条件差,共产党员不去,哪个去?”他心头涌起的,是当年战斗突击时的豪情。 1955年1月,张富清和妻子孙玉兰坐轮船逆水而上,从武昌到巴东,然后赶往恩施。当时,从恩施到来凤,坐车要走一整天,“两头黑”。P5-9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