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ntegrated Pest Management,IPM)的概念是由有名昆虫学家Geiser(1961)首次提出的,1974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意大利召开的会议上,将IPM确定为农业有害生物治理的指导思想。1975年,我国的植保专家聚集在黄山,根据当时的国际动态和国内实情,制定了我国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即“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时至今日,从提出IPM的概念到现在,40多年已经过去了,但是IPM的课程还没有正式进入大学的课堂,更没有相应的IPM教材。
1999年,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就植保学科教学改革问题组织了多次研讨会,针对目前植保学科走向综合,社会对植保人才的需求也要求综合背景的新特点,植保学科教学与实践的相互关系等问题进行了多次讨论,做出了如下决定:将“农业昆虫学”、“农业植物病理学”、“杂草防治”和“农田鼠害”4门课程合并,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即“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这样,使总论一致,各论的总体思路一致,围绕“综合治理”这一思路展开教学,使学生既能看到“树木”,又能看到“森林”,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思想和综合素质,为中国农业的现代化服务。2000年,中国农业大学植保学院的主要领导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次研讨会上,阐述了中国农业大学计划开设“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课程的设想,得到了与会专家的赞同和肯定,大家认为,这种情况在国际上尚属首次。2001年,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就此立项,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设为“一类课程”建设项目。2002年,北京市教委将《有害生物综合治理学》教材的编写纳入了2001-2002年度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建设立项项目,教育部将其定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