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风雨琳琅 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风雨琳琅 林徽因和她的时代

  • 字数: 671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陈新华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1281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816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试图以林徽因和她的生命世界中所能观察到的复杂时代和价值选择为线索,勾勒出民国初期留学归来,致力于家国建设、民族独立富强的一代知识分子群像。再现他们在剧变的、忧患的时代下的命运轨迹,浮沉与思考。
林徽因属于从传统的“士”转往新型知识分子的路途上承前启后的一代人。这一代人幼年时,接传统的余绪,立德、立功、立言是常念的道理,求学时经“五四”洗礼,留学欧美,受现代的学术训练,又培养了一股子穷究事物本源的执着。这两者结合,就决定了他们的安身立命是要以自己对知识和专业的追求,传承文脉的使命和责任,给予战乱和变化中的祖国以“实质性”的影响,推动一个大国的艰难转身。这在他们的时代,意味着事倍而功半,意味着痛苦和磨难,也意味着,极有可能会失败,最终淹没在时代洪流的大漩涡中。
自然是千难万难。所以我们看到,林徽因和梁思成的一生近似于愚的勇气和坚持,也看到他们出人意料的软弱和改变。他们在斗室里漫卷诗书,也在暗夜里苦痛追问。和短暂的荣耀相比,疑问和困惑不息,追随了他们一生。最终,他们成了逆时代的力量,成了最忠诚的反对者,在孤独和寂寞里走到生命的尽头。风雨琳琅的时代,安身立命的那个东西,决定的真的是人一生的命运。
作者简介
陈新华,历史学博士,毕业于南开大学历史系,祖籍上海,生于宁夏。现为深圳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兴趣在晚清以来的社会与文化。曾著有《百年家族——林徽因》《留美生与中国社会学》,合著有《留学旧踪》《中国留学通史(晚清卷)》等。
目录
引子
第一章 书香与革命
翰林祖父
林家铺子的新时代
才女传统
第二章 公无渡河
“名教叛徒”
卿本佳人
书生意气大王旗
谁点燃赵家楼的火
渡不过的巨流河
第三章 万种风情无地着
那一场风花雪月的事
徐志摩做“假”情人,顾颉刚找“真仲昭”
“恋爱大家”
第四章 夹缝中的成长
新世界
旧庭院
对照记
第五章 奇异的月色
“两脚衣橱”的第一高足
小脚与西服
烦恼结、情意结
“雪池”与“新月”
“障眼戏”中演隐情
徐志摩之死
“八宝箱”之谜
第六章 梁林因缘
文定与庙见
父母之命与自由恋爱
清华园里的梁家父子
两代闺秀的冲突
第七章 围城
伤逝与独立
林家长女的烦恼
“欢喜冤家”与“难夫难妇”
主妇的烦恼
阁楼上的金岳霖
这样事和谁细讲
第八章 绝学大昌
宾大建筑系的编外女生
“国产建筑师”
从朱启钤到梁思成
思想者与奠基者
山林、庙宇、乡村、江湖:何处是家国
第九章 第一才女的朋友圈
费正清和费慰梅:有他们才完整
围绕着她转
一任群芳妒
那个冷若冰霜的冰
我们太太的客厅
第十章文坛多面手
京派的灵魂
“我的主义是要生活”
写诗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模影零篇
美术、戏剧与服饰
第十一章南渡
“去故乡而就远”
长沙 昆明:双城记
“南清北合,联大开花”
万千国人像已忘掉,你死是为了谁
“君住长江头,我住长江尾”
傅斯年长揖柴门口
似是故人来
第十二章北还
再别李庄
“居者有其屋”
大江大海1949
北平无战事
第十三章时间开始了
血液里的新意识
“以国士待之,以国士报之”
米粒之珠,也放光华
第十四章反对者的忠诚
文物·旧书·毛笔
大匠营国
击鼓骂曹
“科学的 大众的 民族的”
第十五章人间四月天
斯人寂寞
故事没有完
后记
注释
主要参考文献
摘要
     第一章 书香与革命 1932年,一个寻常的上午,贝满女中素来古雅宁静的校园却如节日般热闹。身着蓝衣青裙的女学生们三三两两,结伴而行,从各自的教室、宿舍、运动后的操场出发,赶往学校大礼堂去听演讲。这样的集体活动,每隔一段时日,校方便会安排一次。只是这一次的演讲嘉宾,对于正值豆蔻年纪的女同学,多少有些特殊——她就是留学返国不久,刚刚从东北大学辞了教职回京的林徽因。这天上午的阳光正好,早在讲座正式开始前,训怀堂大殿已座无虚席。坐在台下的人,不分年级,无一不神情专注地望着台上。这些衣着朴素的女学生在书香和锦绣堆里成长,如今又在这座曾是王府院落的校园里接受国人所能受到的优选的、中西合壁式教育,一个个都是心高气傲,气质卓然。此刻,她们望着台上的林徽因,她演讲的主题是“中国建筑的美”。被称为“佟园”的这些女孩子的校园,青瓦灰墙、雕梁画栋、曲径通幽,放眼望去,处处可见皇家气象的园林之美、建筑之美。只是,这一切,在这一刻,对于听者却显得不那么重要。这一刻,她们整齐地坐在台下,心无旁骛,一律地被林徽因吸引。 大半个世纪以后,当时的贝满女生、后来曾以燕京才女著称的郭心晖对人谈起当时的情景,这位耄耋之年的老人已经记不清那次演讲发生的季节,更无从细究它的日期,林微因的美却如烙印般深深刻在她的脑海中:“我们是教会学校,穿着朴素,像修女似的。见到林做因服饰时笔漂亮,相貌又极美,真像是从天而降的仙女。林微因身材不高,娇小玲珑,是我平生见的好看的女子。她讲话虽不幽默,却吸引人。当时我们似乎都忘了听讲,只顾看她人。” 斯人已去,往事如烟,雪泥鸿爪的留痕,也足以令人浮想联翩。这是林徽因的美。这样的美,于他人,是用来惊叹、欣赏与回味的,于林徽因,则是与生俱来的天赋、血液里的基因,是她和这个世界相互交付的方式。 从一些或一面之缘或相知甚久的记忆片段中,她的美,遥远而又清楚地再现于后人面前。 陈衡哲之妹陈绶至今念念不忘1930年在香山初见林徽因时,惊鸿一瞥的震撼:“某年春夏之交,我因病休学在香山脚下亲戚家的别墅休养。有一天同一位朋友上山游览,半山上一顶山轿下来,我看见轿子里坐着一位年轻女士。她的容貌之美,是生平没有见过的。想再看一眼,轿子很快下去了。我心中出现‘惊艳’两字。身旁的人告诉我,她是林徽因。用什么现成话赞美她?‘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套不上。她不但天生丽质,而且从容貌和眼神里透出她内心深处骨头缝里的文采和书香气息。我今生今世,认定了她是我所见到的第一美人。没有一个人使我一瞬难忘,一生倾倒。” 女作家赵清阁惊叹于林徽因在饱受疾病困扰的不惑之年,兀自神采照人,风韵秀丽:“……林女士已经四十五岁了,却依然风韵秀丽。她身材窈窕,穿一件豆绿色的缎晨衣,衬托着苍白清癯的面色,更显出恹恹病容。她有一双充满智慧而妩媚的眼睛,她的气质才情外溢。我看着她心里暗暗赞叹,怪不得从前有过不少诗人名流为她倾倒!” P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