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花巷 插图新版

花巷 插图新版

  • 字数: 219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湖南文艺出版社
  • 作者: 冯骥才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049388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95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是冯骥才先生的经典散文精选集(插图新版),全书围绕“用心生活”主题,收入58篇精选经典散文,《挑山工》《珍珠鸟》《花脸》等29篇入选全国不同版本语文教材。读冯骥才先生的散文如读教科书中的范文,其景其情其思皆能引人入胜。
作者简介
冯骥才,祖籍浙江宁波,1942年生于天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画家和文化学者。现任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民协名誉主席、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院长、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专家委员会主任、中国传统村落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他是“伤痕文学”代表作家,其“文化反思小说”在当今文坛影响深远。作品题材广泛,形式多样,已出版各种作品集二百余种。代表作有《三寸金莲》《珍珠鸟》《一百个人的十年》《俗世奇人》等。作品被译成英、法、德、意、日、俄、荷、西、韩、越等十余种文字,在海外出版各种译本四十余种。多次在国内外获奖。他倡导与主持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传统村落保护等文化行为对当代人文中国产生巨大影响。
目录
Chapter 01
用心生活
我自泰山返回家后,就画了一幅画——在陡直而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
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却一步步、不声不响、坚忍地向上
登攀。多年来,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不肯换掉,因为我需要它……
挑山工
珍珠鸟
吃鲫鱼说
无书的日子
黄山绝壁松
旧与老
献你一束花
空信箱
灵感忽至
夕照透入书房
书房花木深
绵山奇观记
Chapter 02
生命真趣
爷爷的后院虽小,它除去堆放杂物,很少人去,里边的花木从不修剪,快长疯了!
枝叶纠缠,阴影深浓,却是鸟儿、蝶儿、虫儿们生存和嬉戏的一片乐土,也是
我儿时的乐园。我喜欢从那爬满青苔的湿漉漉的大树干上,取下一只又轻又薄
的蝉衣,从土里挖出筷子粗肥大的蚯蚓,把团团飞舞的小蜢虫赶到蜘蛛网上去。
哦,中学时代……
书桌
花脸
歪儿
捅马蜂窝
日历
除夕情怀
摸书
墓地
年意
白发
空屋
小动物
逛娘娘宫
往事如“烟”
马年的滋味
花巷
Chapter 03
艺术人生
平山郁夫曾一语道出我有过“宋画的磨炼”,这说明他很有眼光。我的画里
没有黄公望与石涛的基因,只有郭熙与马远的影子。正像我的小说没有昆德
拉和塞林格,只有巴尔扎克、屠格涅夫、蒲松龄、冯梦龙、鲁迅,还间接有
一点马尔克斯。
小说的眼睛
文化眼光
话说中国画
致大海
天籁
水墨文字
绘画是文学的梦
理性的境界
文人的书法
我的书法生活
行间笔墨
我与《清明上河图》的故事
Chapter 04
远方诗意
把大自然与人融为一体的是音乐与歌。所以,每当我听到阿尔卑斯山山民在歌
声中那种“哎嗨——哟”的呼叫,我立刻会感到耀眼的雪山和开阔的山谷就在
眼前,清新的山风还无限快意地扑在我的脸上。
奥地利的象征是什么?
维也纳春天的三个画面
维也纳森林的故事
维也纳生活圆舞曲
看望老柴
翁弗勒尔
永恒的敌人
古希腊的石头
巴黎的天空
阿尔卑斯山的精灵
精神的殿堂
细雨品京都
今天的布拉格
意大利断想
拉丁区,我们那条小街
散漫的天性
萨尔茨堡的性格
摘要
     挑山工 你见过泰山的挑山工吗?这是种很奇特的人! 不知别处对这种运货上山的民夫怎样称呼。这儿习惯叫作挑山工。单从“挑山”二字,就可以体会出这种工作非凡的艰辛。肩挑着百十斤的重物,从山下直挑到烟云缭绕、鸟儿都难飞得上去的山顶,谁敢一试?更何况,这被誉为“五岳之首”的泰山,自有其巍巍而不可征服的威势。从山根直至极顶处,一条道儿,全是高高的石头台阶,简直就是一架直上直下的万丈天梯。在通向南天门的十八盘道上,那些游山来的健壮的男儿,也不免气喘吁吁;一般人更是精疲力竭,抓着道旁的铁栏,把身子一点点往上移。每爬上十来磴台阶,就要停下来歇一歇。只有这时,你碰到一个挑山工——他给重重的挑儿压塌了腰,汗水湿透衣衫,两条腿上的肌条筋缕都清晰地凸现在外,默不作声,一步一步,吃力又坚忍地走过你身旁,登了上去。你那才算是约略知道“挑山”二字的滋味…… 挑山工,大概自古就有。山头那些千年古刹所用的一切建筑材料,都是从山下运上来的。你瞧着这些构造宏伟的古建筑上巨大的梁柱础石、沉重的铜砖铁瓦,再低头俯望一条灰白的山路,如同一根细绳,蜿蜒曲折,没入茫茫的谷底。你就会联想到,当年为了建造这些庙宇寺观,为了这壮观的美,挑山工们付出了怎样艰巨和惊人的劳动! 我少时来游泰山,山顶上还有三四十户人家,家中的男人大多是挑山工,给山上的国营招待所运送食品货物以为生计。清早,他们拿了扁担绳索,带着晨风晓露下山去,后晌随着一片暮云夕阳,把货物挑上山来。星光烁烁时,家家都开夜店,留宿打算在山头住一夜转天早起观瞻日出的游人,收费却比国营招待所低廉。他们的屋子是石头垒的。山上风大,小屋都横竖卧在山道两旁的凹处,屋顶与道面一般平。屋里边简陋得几乎什么也没有,用来招待客人的,只有一条脏被和热开水。为了招待主顾,各家门首还挂着一个小幌牌,写着店名。有的叫“棒槌店”,就在木牌两边挂一对小木棒槌;有的叫“勺儿店”,便挂一对乌黑的小生铁勺儿;下边拴些红布穗子,随风摇摆,叮当轻响。不过,你在这店里睡不好觉。劳累了一天的挑山工和客人们睡在一张炕上。他们要整整打上一夜松涛般呼呼作响的鼾…… 在这些小石屋中间,摆着一件非常稀罕的东西。远看一人多高,颜色发黑,又圆又粗,两个人才能合抱过来。上边缀满繁密而细碎的光点,熠熠闪烁。好像一块巨型的金星石。近处一看,原来是一口特大的水缸,缸身满是裂缝,那些光点竟是数不清的连合破缝的锔子,估计总有一两干个。颇令人诧异。我问过山民,才知道,山顶没有泉眼,缺水吃,山民们用这口缸储存雨水。为什么打了这么多锔子呢?据说,三百多年前,山上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每天人们要到半山间去取水,很辛苦。一年,从这些人家中,长足了八个膀大腰圆、力气十足的小伙子。大家合计一下,在山下的泰安城里买了这口大缸。由这八个小伙子出力,整整用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大缸抬到山顶。以后,山上人家愈来愈少,再也不能凑齐那样八个健儿,抬一口新缸来。每次缸裂了,便到山下请上来一位锔缸的工匠,锔上裂缝。天长日久,就成了这样子。 听了这故事,你就不会再抱怨山顶饭菜价钱的昂贵。山上烧饭用的煤,也是一块块挑上来的呀!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