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北京老城圈儿

北京老城圈儿

  • 字数: 204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出版社
  • 作者: 杨澄
  • 出版日期: 2020-02-01
  • 商品条码: 978720014781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2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7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作者杨澄先生是土生土长的老北京人,见证了北京八十余年的发展变化。作者从城墙、城门围成的城圈儿出发,串连起皇城、胡同、四合院、街巷、牌楼、王府、会馆等,用亲身经历讲述老北京的历史及老北京人的故事,展现了一代代老北京人追寻梦想的足迹。书中还收录了数十幅盛锡珊先生的“老北京市井风情画”,再现了逝去的老北京风貌。作者尝试着探寻老北京文化的根源,并从中悟出一番道理,启示北京城的未来。
作者简介
杨澄,1937年生于北平前门外。1962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当过兵、做过工,改革开放后方书归正传,当记者,做编辑,用自己的话,说大家的故事。多年来钟情北京历史文化的学习和写作,著作有《回望老北京》《老北京梦寻》,主编《60年我的北京》等。
目录
开篇 一梦到京城
第一章 饱经沧桑的老北京人
一、初识皇弟
二、显赫背后的隐忧
三、惊惧牵来的安然
四、心地平和度余年
第二章 老城圈儿的核心是那把金龙宝座
一、从苦海爬上岸的北京人
二、军事重要,政治更需要
三、壮哉,元大都
四、大明造就北京城
五、清帝国的添彩与糟践
第三章 顺着城墙的影子找故事
第四章 胡同,老北京的血脉
一、胡同是什么东西
二、胡同俩字怎么讲
三、胡同里藏着故事
四、胡同怎么起名字
第五章 中规中矩的四合院
一、四合院里说“四合”
二、四合院的文化理念
三、我住四合院的苦辣酸甜
第六章 长安街上说牌楼
第七章 日下出门全靠腿
一、腿的日子
二、腿和轮的日子
三、轮子行的日子
四、飞行的日子
第八章 两座安厝魂灵的皇寺
一、法源寺:闪现北京身影的千年古刹
二、三说隆福寺,至今议论不休
第九章 老会馆背后的功德
一、从鲁迅进京下榻绍兴县馆说起
二、进京赶考催生了北京会馆
三、捡拾京城会馆的几块残片
第十章 当年豫王府,今日老“协和”
一、奇特甲申
二、多铎其人
三、王府传说
四、转身学院
五、话外余音
第十一章 景山的歌声
第十二章 北京的荷花市场
第十三章 秋落黄花城
尾声 归去来兮,永定门
一、旧光景
二、“棚匠刘”
三、归去来
摘要
    第一章 饱经沧桑的老北京人
     一位外国历史学家这样说:什么是历史?历史就是每个人经历的总和。
     八十余年相依京城,我发现:除了汗牛充栋的史籍、众多的古建园林以外,世世代代居住在北京城的芸芸众生,被忽略了。他们来自四面八方,怀揣着不同的梦想,小到一口活命的豆饼,大到一统江山,于是他们不顾一切地背井离乡拥进北京,寻梦、圆梦、梦醒、梦破。北京城就像一块法力无边的磁石,把痴梦的人聚拢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苦斗。然而美梦并非人人都能成真。有的梦成,有的梦碎。梦成者,志得意满,成家立业,一统江山,延续后代;梦碎者,或落荒而逃,另寻生路,或零落为尘埃,永远被人忘却。
     漫步京城内外,只要留心,到处都能找到北京人成败荣辱的经历。街巷胡同堆积着几代人的挣扎,像屋檐上的兔尾巴草,生而萎,萎而生,生萎不已。我们不难发现,一代代北京人用辛勤的劳动和智慧,不单创造了北京城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时也以他们各自的经历和脾气秉性,充填了北京的文化内涵,延续着另一类非书写的北京历史。它比“二十四史”更生动,更翔实,更多彩,也更脆弱,更容易流失。
     北京人当是比北京城更富有、更重要的一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资源。获得这一理念的契机,缘于我与金友之、张茂滢夫妇结识三十余年的情谊,它使我仿佛读到了一页活的北京史。
     缘起1981年我为新创办的《中国民航》航机杂志编排栏目,组写稿件。
     时任党中央主席的听说此事很高兴,他指示说,要充分利用航机杂志在客舱自由阅读的特点,向中外旅客介绍我们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悠久文化和人民生活,通过这些引人兴趣又容易接受的内容,让读者具体了解改革开放带给中国的变化。他说,杂志上,不要刊登我们召开的会议和我们的照片,这样,许多人就可以把杂志拿走,带回他们的国家,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不是都在讲突出政治吗?其实,这就是政治。
     在那个时候,听到耀邦同志富有新意的指示,我们豁然开朗,手脚放开,有信心创办一本图文并茂、饶有情趣的对外杂志,让久离祖国的侨胞、海外华人和关心中国发展的外国朋友通过杂志这扇“窗口”,了解改革开放中的中国。
     很快,“旅游风光”“传统文化”这两个板块,都有了选题,“人民生活”这一块怎么定呢?我想到了爱新觉罗?溥仪和他那本《我的前半生》。虽然他已去世,可他的二弟溥杰和四弟溥任两位先生还健在。无疑,这个家族的变化不仅曾经牵动过中国历史的走向,而且最能体现新中国带给人们命运的深刻变化。溥仪“从皇帝到公民”的命运曾经感动全世界,而作为皇帝四弟的金友之(溥任)老师却一直默默无闻,心甘情愿地当一名小学老师。我拟定在《中国民航》航机杂志中开设“醇亲王府的回忆”专栏,介绍溥任和他的一家。有关领导很赞成这个选题。 一、初识皇弟
     那是1981年的秋天,经老同学朱文相(有名戏曲理论家张庚先生的得意门生,学者、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介绍,我专程去拜访末代皇帝溥仪的四弟溥任先生。行前,文相一再叮嘱,溥老平素以金友之行名于世,他甘于淡泊,喜欢平静,极少谈及爱新觉罗及其家事,所以,见面要称金老师,免得访问受阻。
     小胡同近邻闹市,却因窄长进不了汽车而很安静。这是京城一处很古旧的普通住家。一抹斑驳矮墙,闪出两扇简陋的木门。既没有气派的广亮大门,也不似一座周正的四合院,什么门楼、门联、门墩之类的装饰,一概皆无,连起码的门面都没有。这难道就是当年赫赫皇族后裔的家?我迟疑着按响了门铃。
     过了有一会儿,应声开门的正是金友之老师。他高高的个子,满脸堆笑,一身儿洗得发白的蓝涤卡中山服,甭说,看模样就很像溥仪,只是更精神、更魁梧。金老师客客气气地在前面引路,穿过一重小院,进入主人起居的三合正院。金老师止步于此,谦和地让进、让座、让茶,然后静静地听我说明来意。出乎意料,他沉思了片刻,同意为杂志写稿,只是说明,只写些他熟悉的昔日王府的生活趣事,比如怎么过春节啦,怎么过端午啦,等等。我尊重金老师的意见,没有强求。好在来日方长,彼此都该有个了解的过程。
     杂志创刊后,“醇亲王府的回忆”连载了几期,因为文字平实,生活情趣很浓,很受中外读者的欢迎。难得的是,读者可以从亲历者的笔下,真切地了解清末民初摄政王府的实际生活。这里虽无勾魂摄魄的情节,却也如一泓清水,细微毕现,其中蕴含着不少哲理,可以匡正世间高烧不下的种种低俗的流传。后来,连载中止了,我却和溥任先生的交往不断加深,成了无话不谈的忘年交。日子长了,我也从频繁的接触中,对溥任先生和他的夫人张茂滢女士有了更具体的了解,深深感到这是两位出身于不凡家庭的平凡老人。
     P9-1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