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一看就懂的实用经济学(图解案例版)

一看就懂的实用经济学(图解案例版)

  • 字数: 229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铁道出版社有限公司
  • 作者: 卢明明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113262587
  • 版次: 1
  • 开本: 其他
  • 页数: 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从经济学热点名词、货币、经济周期、税收、劳动与收入分配、经
济全球化、市场机制、政府调控、行为经济学、消费经济学、投资理财、互联网
经济学、交友经济学及热点经济现象等方面,结合真实、有趣的案例,深入浅出
地解析经济学常识,帮助读者快速汲取经济学的知识精髓,使其在生活中变得更
加睿智,在工作时更加清醒,在消费时更加理性,在投资时更加精明。
作者简介
卢明明,毕业于河北金融学院,对经济学有深入的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消费经济学、金融经济学、投资经济学等。现就职于某机关单位从事管理与研究工作,出版过多部经济学书籍,深受读者喜爱。
目录
第一章 走进经济学――认识热点名词,读懂财经新闻
一、GDP与GNP“长得很像”,到底有何区别?
二、物价变化的温度计,CPI是通胀水平的指示灯
三、生产价格变化的提示器,PPI是CPI的先行指标
四、人们有胆花钱吗?让CCI来回答
五、衡量贫富差距的很好指标:基尼系数
六、衡量生活水平高低的尺度:“吃”出来的恩格尔系数
七、持续上涨的老年抚养比:“未富先老”带来的挑战
八、人均可支配收入,反映真实的生活质量
第二章 货币只是凭空制造的一张纸?―曷开货币的神秘面纱
一、货币是什么?金银天然不是货币,货币天然是金银
二、M0、M1、M2:关于货币供应量的那些事儿
三、货币的“规矩”:什么是一个国家的货币制度?
四、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的高危期
五、对于通货紧缩你知道多少?
六、人民币升值是一把“双刃剑”
七、银行:人们在生活中离不开的金融机构
八、了解资金使用的价格,认识神奇的利率
九、货币流通之谜:威力巨大的乘数效应
十、房子和股票是否是货币的蓄水池?
十一、了解多米诺骨牌效应,探寻货币危机的根源
第三章 从很好到低谷的循环之路一逃不开的经济周期
一、经济周期:经济扩张与经济紧缩的循环往复
二、经济周期是如何形成的?
三、房地产泡沫真的存在吗?
四、信心造就商业繁荣,乐观让经济变好
五、神奇的反经济周期现象:大萧条催生大电影
第四章 我们为什么要纳税?――有关税务的那些事儿
一、到底何为税收?揭秘税收的真相
二、个人所得税关系到实际收入,你该缴纳多少税?
三、企业所得税,符合哪些条件能少缴税?
四、增值税,由消费者买单的间接税
五、消费税,在增值税基础上有所选择的税收
第五章 社会财富是如何分配的?――劳动、就业与收入分配
一、洞察社会分工,发现社会发展的动力
二、劳动力供给与劳动力需求:如何实现劳动力市场均衡?
三、失业与经济增长:奥肯定律的变异与中国的经济发展
四、人口红利的减少与刘易斯拐点的到来
五、合理看待收入差距,到底多大差距算合理?
六、怎么理解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第六章 无法阻止的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经济的紧密联系
一、经济全球化与区域一体化:时代潮流不可逆转
二、顺差or逆差?国际收支平衡才是稳定发展的基础
三、倾销与反倾销,不得不应对的挑战
四、贸易保护主义:用贸易壁垒砌起经济的围墙
五、浮动汇率制,金融自由化乃国际趋势
六、为什么要推动人民币国际化?
七、外汇储备究竟是谁的钱?
第七章 “看不见的手”――解读市场的自发调节机制
一、自由市场经济:资源生产与流动的活性剂
二、利润优选化,是提高竞争优势的最终目标
三、边际效应:边际成本、边际收益、边际产量
四、规模经济与规模不经济:为什么公司不是越大越好?
五、贸易和交换是如何产生的?
六、经济学的最基本问题:供给与需求
七、蛛网理论:丰收的年份农民收入为何减少?
八、交易成本理论:为什么便利店建在楼下?
九、竞争总是好的吗?无法避免的价格战
第八章 “看得见的手”――政府调控对市场经济的纠偏
一、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中国经济体制转型
二、宏观调控:市场调节失控的“救火员”
三、财政政策: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重要工具
四、货币政策:用金融杠杆撬动经济发展
五、收入政策:与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配合使用效果更佳
六、产业政策:行业发展的重要推手
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经济的中长期发展创造动力
八、市场失灵的表现:外部性与公共产品
九、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撑起企业创新的“防护伞”
十、公地悲剧:章丘铁锅的爆红与滞销
第九章 让经济学研究“回到现实中去”――接地气的行为经济学
一、经济人与非理性的人:违背经济学理论的“错误”行为
二、心理账户:这笔钱花得值不值?
三、自我控制:储蓄还是消费?
四、消费者眼中的公平与暴风雪后的雪铲
五、人们为什么难以放弃“沉没成本”?
六、狭窄框架:不要因为短视型损失厌恶错过投资良机
七、前景理论:选择躲避还是勇往直前?
八、后悔理论:为什么不卖下跌的股票?
九、过度反应理论:非理性繁荣的形成
十、过度自信理论:你的信心从何而来?
第十章 经济学中的消费规律――消费经济学研究
一、消费者偏好:人们为什么会这样选择商品?
二、信息不对称:买的没有卖的精
三、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神奇的吉芬商品
四、阿尔钦-艾伦定理:为什么在原产地买不到优质品?
五、非理性消费:不买难受,买了后悔
六、棘轮效应: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
七、广告效应与名人效应:产品宣传的捷径
八、差别定价:航空公司为什么提供不同价位的机票?
九、捆绑销售:“买一送一”真的更便宜?
十、配套效应:别让他人的“睡袍”左右你的幸福
十一、折捆经济学:打折促销其实是把双刀剑
十二、信用消费:预支收入来消费,信用成“第二身份”
第十一章 个人财富配置的很优均衡解――投资理财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一、理性投资:旅鼠效应与逆势投资法
二、机会成本:最容易被忽略的投资风险
三、马太效应:穷者愈穷,富者愈富
四、复利:让自己的资金“滚雪球”
五、股票:为什么在股票市场上很难成功?
六、基金:让专业的人为资产增值
七、保险:投资型保险产品,你了解多少?
八、黄金:金灿灿的黄金值得投资吗?
九、债券:一种流动性很强的投资工具
十、期货:充满风险的金钱游戏
十一、外汇:挖掘货币兑换中的“金矿”
第十二章 互联网改写经济学了吗?――网络时代的经济逻辑
一、大数据:生产、营销、消费的连接者
二、VR/AR将会是下一个热点吗?
三、电子商务:以互联网为媒介的商贸活动
四、什么是互联网金融?解读六种互金模式
五、互联网时代,看社群经济如何改变商业
六、众筹营销,新兴企业+定制产品的营销策略
七、网红经济究竟能“红”多久
第十三章 用经济学解读人际交往――有趣的交友经济学
一、“请客”与“AA制”,你更喜欢哪一个?
二、边际递减效应:为什么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
三、“吃亏是福”的经济学解释:长期投资,终见回报
四、250定律:别得罪任何一个人
五、随份子经济学:怎样随份子才能不闹心?
第十四章 解读经济浪潮的时代前沿――聚焦热点经济现象
一、无需拥有,只需使用?解读共享经济的贡献与困局
二、新零售,打通线上和线下的“无界狂欢”
三、上瘾经济学:网络游戏为何让人如此着迷?
四、手机成“钱包”,我们离无现金社会还有多远?
五、无聊经济:你玩抖音打发了多少无聊时光?
摘要
    一、GDP与GNP“长得很像”,到底有何区别?
     2018年前三个季度中国的GDP约为99 918亿美元,接近10万亿美元,同比实际增长6.7%。而2018年美国前两个季度的GDP约为10.1万亿美元,换句话说,2018年中国3个季度的GDP?大概等同于美国2个季度的GDP,中国GDP总量约为美国的65.6%,人均则接近美国人均GDP的六分之一。
     而在一年前,中国经济体量只占美国的60%,也就是说,我国只用了9个月就与之缩小了5%左右的差距。按照这种趋势发展,专家预测,中国的GDP总量可能会在五年以内超过美国。
     说到GDP,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而且在网络、电视等媒体上都听到过这个词,那么GDP到底是什么呢?
     GDP是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的简称,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季度或一年),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所有最终产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GDP不仅可以反映国家经济发展的状况,还反映出一个国家的国力和财富。
     要想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生产能力的强弱,或者说这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能创造多少社会财富,并且能让各国得到的数据具有可比性,这时我们就需要一个统一的衡量标准。GDP就是这样的一个衡量标准。换句话说,GDP可以用来比较两个或多个国家的社会财富或经济发展水平。
     什么是社会财富?其实我们使用的纸、笔,吃的大米、面粉,穿戴的服饰等都是社会财富,即人们通过劳动所创造出来的产品或服务,把这些社会财富加总就是国内生产总值。新闻上常出现的GDP增长的百分比,一般是说社会总财富在前一年的基础上增长的幅度。
     在这里所说的社会总财富其实是指在一国的领土内,在一定时间所创造的社会财富,也就是说,不管是否是本国国民生产,都要统一计入本国的GDP中。例如,一个美国公民在日本工作,他的收入不应该计入美国的GDP中,而应计入日本的GDP中。
     GDP含义中的“最终产品”是指被人们消费和使用的产品,不包括中间产品,即买这个产品的人不是为了自己使用,而是为了以更高的价格卖给其他人,这样可以避免重复计算。
     所谓的“生产”就是制造产品,不论是否加工完成,都要计入GDP中,但是不考虑这个产品是否已经卖出。比如说,甲生产了10台电脑,那么GDP中就应包含这10台电脑的价值,不能因为甲只卖出5台电脑,就不计入另外5台电脑的价值。
     一般来说,一个国家GDP大幅度增长,说明该国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国民收入增加,消费能力也相应增长,人民生活质量提高。如果GDP增速为负值,说明该国经济衰退,国民收入减少,人民生活质量下降。不过也有例外,例如GDP高速增长,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没有变化。
     那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用GDP衡量也是有漏洞的。GDP本身遵循的是“生产原则”,不计算先前的生产是否出现大面积的损失,比如某年某地区发生地震,地震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为了抗震救灾,国家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这就造成当年的GDP增长了。再比如说,甲乙两人出车祸了,人受伤要送医院治疗,车毁损要送车行修理,这也使GDP增长了。也就是说,GDP的增长不考虑前期的社会财富是否损失。
     另外,GDP也不能反映生产所耗费代价的大小,例如过度开采资源,造成生态环境恶化,以此为代价换来的成果是使当年的GDP呈现高速增长,但是这样做的成本很高,需要几年甚至几十年才能弥补当年破坏环境所付出的代价,非常不划算。
     也许你会好奇,GDP是不是真的能计算社会上所有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凡是非市场交易都未计入GDP的核算中,例如地下经济活动(非法经济、未申报经济和非登记经济)、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的生产、志愿活动等非市场活动。
     因此,我们要正确看待GDP,既不能忽视它的重要作用,也不能把它作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的专享指标。
     除了GDP以外,我们还会经常看到GNP这个词语。GNP就是国民生产总值(Gross National Product)的简称,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成员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与服务的市场价值。GNP的核算遵循国民原则,即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被计入本国GNP中。例如,中国国民在美国所获得的合法收入就应该计入中国的GNP中,而不计入美国的GNP中。
     GDP和GNP,仅一个字母之差,很容易让人混淆。为了让大家更容易区别它们,我们举个例子。假如有一个家庭,妻子开了一家超市,一年的产值为20万元,丈夫在外国做生意,一年的产值为13万元。他们出租一间房屋给国外的甲公司制造家具,一年的产值10万元,房屋的租金是1万元。那么,该家庭为GDP、GNP做出的贡献分别是多少?该家庭的GNP贡献额是该家庭成员加总的产值,再加上房租,就是34万元;该家庭的GDP贡献额是妻子和甲公司的产值以及房租,即31万元。
     此时,你大概能发现GDP与GNP之间的关系了,即GDP=GNP-本国公民在国外的生产总值+外国公民在本国的生产总值。
     GDP和GNP究竟哪个更能比较真实地反映一国国民的生活水平呢?当然是GNP。GNP是本国国民生产的总产值,肯定比GDP反映得要真实一些。外资在该国的产值再大,也不是该国的财富。
     事实上,GDP衡量的是“做蛋糕”的问题,如何把蛋糕做大,则是国家需要考虑的问题。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