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长居日下八十年/徐元邦
装帧: 精装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社
作者: 徐元邦
出版日期: 2019-12-01
商品条码: 9787559637796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0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4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1.88岁老人亲历的北京变迁史。作者从小生活在胡同中,北京的精气神深入骨髓。独特的经历和视角使得本书的内容具有不可复制性。既是历史,也是生活。 2.充满细节的北京城市记忆。涉及北京的历史、考古、建筑、饮食、地名、社会风情等各个方面。图文并茂,贴近日常,让人怀想刚刚逝去的北京。特别适合送给父母,一起回味曾经的生活。 3.赵珩先生亲笔小楷推荐:《写在〈长居日下八十年〉出版之前》:(加一句赵珩先生的话) 4.印装精美,封面红色,环衬灰色,象征红墙灰瓦的北京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位老北京人居京八十余载的生活记录,大部分文章都是作者在88岁高龄时所作,内容涉及旧时北京的建筑、饮食、地名、社会风情等诸多细节。作者家原住朝阳门内宝玉胡同,胡同早已改造成现代的居民楼,再也看不出往日的痕迹,留下的只有名字和记忆。但北京终究不只是巨型现代都市,在种种细节之中,留住的不仅仅是历史,还有一个普通人对这座大城的眷恋。 老米仓/大空竹/老段府/拴笼屉/锔大缸/过街楼/雷震疙瘩/窝脖儿/水窝子/缅裆裤/……"
作者简介
徐元邦,男,1930年9月生,北京市人,编审。1952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学习。1956年毕业,分配至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1977年划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曾任考古所工会副主席,编辑室副主任。
目录
"宝玉胡同 我读书的小学 忆书店生活(1950—1952) 老房的墙 老米仓 西直门的拆除 两次定陵之行 隆福寺 吉兆胡同和老段府 过街楼 北京的石头 老北京人 旧城旧事杂记 儿童游戏杂谈 大空竹 奶酪 压饸饹 拨鱼儿、扒糕和凉粉儿 北京的豆汁儿 雷震疙瘩 儿时零食忆趣 老北京早晚零食 一些消失的北京小吃 自制冰箱 夏日冰饮 媒人店 窝脖儿 烟儿铺 一种害人的行业——小押店 油盐店 澡堂子 拴笼屉和锔大缸 剃头挑子和剃头棚儿 水窝子 拔牙 狗皮膏药 五谷轮回之所 吹糖人和糖稀制画 街头卖艺 耍猴儿力子 蜂窝煤 收废品的足迹 关于身体的土话 “八一五”后在京日本人的百态 旧时节日光景 说缅裆裤 千层底儿 跳墙和尚 鬼屋 大仙爷、二仙爷 烧寒衣 记老北京的三位评书家 北大京剧社 费孝通先生和考古学 回忆和叶秀山先生相处的日子 忆在半坡实习发掘的日子 杂谈熨斗 木屐趣谈 何为杀青 病中杂感 后记 "
摘要
"宝玉胡同 我是20世纪30年代出生于北平,距现在已经八十多年。遥远过去的记忆不能完整不差,所有误差之处请读者诸君原谅或加以补充,这些事大多是属于吃喝拉撒的凡人琐事,而且只限于我个人的经历。 我家原住北平内三区(现东城区)宝玉胡同东口,一个大门里分成东西两个院。东院住着一位在社会局工作的旗人,姓章,每天上下班有包月洋车,下班后,洋车停在门洞中,门洞很大,停一辆洋车并不妨碍出入。我父亲在朝阳门内北小街九条口一个军政部的兽医学校做庶务(现陆军总院,原址仍在,再早似仓址),每天步行上下班。兽医学校的校长是留学日本的学生王华清,新中国成立后以专家的待遇定居在丰台,我父亲有时还去看望。父亲接触的多为一些教授,加上受的是封建教育,多少沾染了一些知识分子的气质。 我们这条胡同14号门牌住的是蒙古族旗人夏锡武,正骨大夫,新中国成立后在积水潭医院工作,成了专家。胡同北侧的1号门牌住户姓得,是位早年退休县长;2号姓王,只记得是汉族;3号姓清,是满族;4号姓邢,是个大红门儿,好像无人居住,但门上有慈禧御赐的匾。 我家西隔壁住着一家汉族,姓武,武大妈为人和气,只是武大爷脾气暴躁,经常吼叫,家里有压水机,我们吃水接不上时就去提水,还有一棵葫芦枣树,我家种了一架葡萄,八月节前后成熟时都相互馈赠。武大爷在邮局工作,后来突然一夜之间双目失明,听说是得了“瞳仁反背症”。 胡同内邻里之间从未因琐事闹过矛盾,关系十分融洽。春节相互拜年时,看懂了一些旗人的礼节,但也只是一些皮毛。尤其是除夕守岁,大门对面的墙上挂有一荷叶形帽的铜钉,专为挂灯而用。这方形玻璃灯左、中、右三面有玻璃,上下相通,可以挂在墙上,正面上书红色“鸿禧”二字,用一支红色特大蜡烛将墙面烤热后直接粘在墙上。这个灯原是我家的,搬家后已不知所踪。原来住的院子大门楣上钉有小木牌,上写姓名和职业,这是北平沦陷后日本人干的,但到了这个小杂院,因户数太多,已无法再挂了,自此和劳动人民相处了五十多年。当年之所以搬到这个小杂院,是因为这三间半北房是新盖的,其他的布满了臭虫,这个问题在新中国成立后才被解决。 原住东院的章家的姑奶奶嫁给了在龙王庙住的金家,是大户,所以事情也多,丧事喜事都有,要搭天棚,这时要借用我们南北房招待客人,并在院子中设宴。中午同时在院里落座吃饭,虽然名称只是炒菜面,但菜是够丰富的。都是陌生人,但从未发生不愉快的事。"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