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戏曲美学导论(修订版)

戏曲美学导论(修订版)

  • 字数: 24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戏剧出版社
  • 作者: 周爱华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104048756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6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以美学基本原理和戏曲发展现状为基础,以戏曲审美问题为核心,以分析具体的戏曲创作为辅助,着重从戏曲剧本创作、戏曲舞台表演、戏曲观众欣赏等方面阐释戏曲审美的理论视角与实践把握。一是从创作目的、叙事方式、语言形象等角度阐述戏曲剧本的审美特征,二是从表演模式、形象塑造、艺术效果等方面阐述演员表演的审美特征,三是分析戏曲观众欣赏的重要性以及对观众进行培养的必要性,综述戏曲鉴赏和批评的基本知识。
作者简介
周爱华,女,1971年11月出生。山东艺术学院科研处副处长,教授,硕士生导师。山东省重量非遗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学术专员、山东省签约文艺评论家、山东省戏剧与影视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以戏曲美学为主要研究方向,致力于地方戏曲研究,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出版多部专著,承担并完成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山东省人文社科课题、山东省高校人文社科规划项目等,多次获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奖、泰山文艺奖、山东省高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山东省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奖。
目录
第一章导论 第一节美学原理 一、 审美意识与审美思想 二、 审美感受与审美能力 第二节戏曲美是艺术美的一种 一、戏曲美是艺术美的一种 二、 戏曲审美特征的研究方法 第三节中国戏曲与中国社会的渊源关系 一、 戏曲作为最普及的精神娱乐活动 二、 戏曲的社会地位 第四节中国戏曲在当代社会的发展走向 一、 戏曲源流 二、 戏曲的发展走向 第二章戏曲剧本创作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创作目的的社会现实性 一、 历史故事剧 二、 为普通大众代言 三、 包公形象的符号化意义 四、 封建制度下男性视角中的女性形象 第二节叙述故事的美善统一性 一、 以梦写实 借幻显真 二、 重和重德 以善为美 三、 以诗传情 情韵兼具 第三节语言和形象的浅近直观性 一、 语言本色浅近 二、 舞台形象直观 三、 全知视角的叙述方式 第四节曲词与故事的动态平衡性 一、 曲词警人 余香满口 二、 填词之设 专为登场 第三章戏曲表演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演员是戏曲舞台的灵魂 一、 戏曲演员的素质培养 二、 戏曲演员的继承创新 第二节不似之似的表演程式 一、 戏曲表演程式的形成 二、 表现体验 用虚出实 二、 实做有尽 虚拟无穷 第三节非美之美的形象塑造 一、 戏曲舞台形象之美 二、 藏拙求美与化丑为美 第四节诗情画意的艺术效果 一、 诗化的语言 二、 诗意的动作 三、 诗性的力量 第五节不可或缺的喜剧精神 一、 喜剧精神在喜剧作品中的表现 二、 喜剧精神在悲剧作品中的表现 第四章戏曲欣赏的审美特征 第一节戏曲观众学研究对西方接受美学的借鉴 一、 接受美学 二、 戏曲观众学对接受美学的借鉴 第二节戏曲观众的培养 一、 戏曲观众需要培养 二、 培养戏曲观众的方式方法 三、 戏曲改革的必要性 第三节欣赏与创作的互动性 一、 观众对戏曲创作的直接参与 二、 观众对戏曲作品的反馈作用 第四节戏曲鉴赏与批评 一、 戏曲鉴赏 二、 戏曲批评 三、 戏曲作品评论 主要参考书目 后记 再版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