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

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个思想文化史命题的透视

  • 字数: 18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红旗出版社
  • 作者: 解庆宾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50514922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正是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文化现象相联系。从思想文化史的层面,以“中国化”这一文化现象切入,在宏观与微观两个历史时空中剖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起源语境与其合理性;在革命视野、政治层面以及苏联和共产国际民族化理论之外考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重大命题的起源。通过二十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化”思潮这一思想文化史的角度切入,不仅探究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为一个思想文化史命题的起源,同时更意在展示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深刻的社会背景与理论内涵。
目录
内容摘要
导论
第一节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立论基点:作为思想文化史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专业契合: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背景研究的一种探求
三、现实观照:当下语境的历史回思
第二节“中国化”思潮的含义、段限与性质
一、何为“中国化”
二、思潮、思路及研究段限与范围
三、“中国化”思潮与文化保守主义
第三节研究现状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起源语境研究现状
二、“中国化”思潮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现状
三、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第四节论证逻辑与写作思路
一、论证逻辑
二、写作思路
第五节选题立意与问题不足
一、选题立意
二、问题与不足
第一章外来文化“中国化”的历史镜像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前的外来文化“中国化”
一、“以夏变夷”:高势位文明下的外来文化“中国化”
二、“工具理性”:民族文化危机下的外来文化“中国化”
三、“古今中西之辩”:外来文化“中国化”的认知困境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化”思潮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作为外来文化的马克思主义
二、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化”思潮
第二章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化”思路的流行
第一节“一战”后的中国思想界大变动
一、“西方”的分裂与“何以世界化”
二、“一战之殇”与东方文化复兴思潮的兴起
三、“五四”东西文化论战与东西文化调和互补
第二节“中国化”思路的认知历程
一、“中国化”概念的流行
二、中国社会性质问题系列论战与学术研究的“中国立场”
三、中国文化发展路向大讨论与“中国本位”
第三节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中国化”初步认知
一、“以俄为师”与中国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兴起
二、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教条主义文化认知
三、的“反对本本主义”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初步认知
第四节“中国化”思路的特点
一、由“中国特殊性”而“中国化”的思维范式
二、多元竞流、互动发展
三、倾力于宣传思辨,忽视了普及大众
四、重于理论学术,轻于应用实践
第三章抗战时期“中国化”思潮的高扬
第一节国难之际的思想界
一、“精神的国防”:救亡的思想文化进路
二、“民族性”:意识形态建构的共同诉求
三、“中国化”:中西文化之争的暂时终结
第二节新启蒙运动:“中国化”思潮的重要发端
一、“救亡”唤起“新启蒙”
二、“打倒孔家店,救出孔夫子”
三、“中国化”口号的明确提出
第三节“学术中国化”热潮:“中国化”思潮的有力先导
一、“哲学研究的中国化、现实化”与哲学中国化
二、“研究中国历史的历史学”与历史学中国化
三、文学艺术大众化与文艺中国化
第四节“三民主义儒学化”:国民党的“中国化”路向选择
一、抗战时期的“中国化”思潮发展路向界说
二、“三民主义儒学化”与国民党的政治合法性构建
三、“三民主义儒学化”与文化复古主义
第五节“中国化”思潮的历史审视
一、鲜明的“民族性”特征
二、“政治化”与“具体化”:由学界而政界
三、“大众化”:由精英走向大众
第四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与影响
第一节“民族化”理论与共产国际七大
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溯源
二、共产国际七大与“马克思主义具体化”
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时间的争论
二、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之前的党内形势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初步阐发
第三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出后的党内认知
一、主流话语与广泛认同
二、争论探讨与深化发展
三、全党共识与中国共产党现代意识形态的确立
第四节意识形态斗争与“中国化”的话语争夺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争论
二、“中国化”合法性与“三民主义”承继之争
第五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中国化”思潮的引领与发展
第一节“中国化”的很优解与引领者
一、对外来文化“中国化”的承继与发展
二、对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回击与胜利
三、对非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突破与超越
第二节“中化”与“西化”之争的超越
一、提出中西文化认知的基本原则
二、确立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
第三节“中国化”内涵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
一、“改造”:“中国化”之实质
二、“中国特点”:“中国化”之立足点
三、“大众化”:“中国化”之落脚点
四、“具体化”:“中国化”之目标
第四节“中马非马”说辨析
一、“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性异端”辨析
二、“马克思主义儒学(家)化”辨析
三、深化与发展而非“失真”与“背离”
结束语历史回思与现实观照
一、不变的论题:“古今”与“中西”
二、永恒的基点:“中国特性”与“时代特色”
三、理论自觉与实践创新: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深化发展的不竭动力
参考文献
后记
摘要
    导  论 第一节  选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一、立论基点:作为思想文化史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近年来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的创建与不断壮大,学术界、理论界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汗牛充栋、成果显著。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研究成为当代中国的显学之一。其中,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由来的探讨成为重要课题。受政治因素和意识形态建设的影响,学术界大多从革命需要(反对教条主义)与政治环境(民族危机)出发来探讨马克思主义“何以必要”,在一定意义上却忽视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提出的思想文化史背景。 在这一思路之下,学界多是从实践与理论层面来揭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合理性与必然性,采取了一种“政治”与“革命”式的传统分析框架。在这个框架中,基本阐释思路是由于我们犯了教条主义的错误,我们没有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所以,最终造成革命遇到了一些挫折。而后以为代表的一批中国共产党人意识到了这一问题,最终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成功地破解了教条主义的桎梏,产生了引领中国革命道路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展现出了“中国作风”“中国气派”,最终迎来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应该说,这一个传统的分析框架基本上展示了作为政治命题与理论命题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不过,应该明确指出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两个结合”的过程。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解不能只注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实的实际相结合,而忽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相结合。许全兴将其形象地概括为“两个‘老祖宗’都不能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绝不仅仅是一个政治与理论的命题,更是一个思想文化史命题。“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的形成不可能是一个单线性的简单过程,而应该经历一个复线性的历史性过程。我们不能离开当时的具体历史语境,抽象地谈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置于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大激荡的广阔背景之中进行考察,无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刻、更具中国民族色彩的新视角。 鸦片战争拉开了中国近现代史的大幕。救亡图存成为近现代中国的时代主题。优选的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探求救亡图存之路,思索并实践着“中国向何处去”。而在思想文化上,面对着“天朝上国”虚骄的被打破,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学习西方优选的思想文化。不过,一个曾经的文化巨人又怎会那么轻松地放下那辉煌灿烂的历史包袱?“古今中西”之间的较量抵牾无疑是近百年来中国思想目前不可忽视的现象。中国近现代史从另一角度来看也是一部关于中西文化论争的历史。“中化”“西化”“中国本位文化”等成为近现代中国的热词。 关于中西文化的纷争是20世纪上半期中国社会的一场范围广阔、影响深远的文化活剧。在这其中,“中国化”从概念演变为一种思路,那就是外来思想文化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应用于中国实际。外来文化在中国必须要与中国具体国情相适应,必然要有一个“中国化”的过程。佛教文化的“中国化”历程、明末基督教“中国化”的努力与失败都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正如有学者所言:“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目前,‘中国化’并不是马克思主义发展目前独有的话语,而是一个具有普遍性的思想史话语。将近代思想文化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使之中国化,并为我所用,是中国近世思想史的一大传统。”西学东渐之中必然蕴含着一个西学“中国化”的过程。学术界有些专家学者并不赞同将马克思主义视为“西学”。在世界范围来看马克思主义确是真理,但对于近现代中国而言,它也确是一种外来的文化、一种异质文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处于这样一个宏大的思想文化史背景之中。 早期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受“世界革命”与文化阶级性理论的局限以及五四“反传统”思维倾向的影响,对于“民族性”认知较为机械。对于“中国化”,中国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们虽然有一些朦胧与肤浅的认识,但总体而言,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明确认知仍然无从谈起。直至“新启蒙运动”期间,艾思奇、陈伯达这些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工作者才明确提出了“中国化”的概念;到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命题才得以正式提出。中国马克思主义者如何实现“中国化”认知的重大觉醒也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起源的重要论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