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为爱成婚 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

为爱成婚 婚姻与爱情的前世今生

  • 字数: 44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 作者: (美)斯蒂芬妮·孔茨(Stephanie Coontz)
  • 出版日期: 2020-02-01
  • 商品条码: 9787521710274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450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今天,婚姻被人们视为爱情与友谊、性与稳定生活的幸福港湾。但同时,它又常常在现实中给我们带来种种焦虑和痛苦。这种令人沮丧的落差让我们忍不住去探究:什么是婚姻?它跟爱情是什么关系? 它如何变成今天的样子,未来又会走向何方?
历史学家斯蒂芬妮·孔茨在这部开拓性的著作中,把我们带上了一段婚姻探索之旅。从古巴比伦的婚姻密谋,到维多利亚时代情侣们的性苦闷,再到当前关于同居、离婚、同性婚姻的争论,作者用真实、丰富的婚姻故事,粉碎了诸多关于婚姻生活的神话。
实际上,在人类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婚姻并不基于夫妻之间的相亲相爱,而是一种专门用来获取财富和权力的制度。到了19世纪,当妻子成了“家庭的天使”而丈夫成了“养家者”的时候,婚姻才成为人们感情生活的重要依托。然而,当人们期待婚姻中有浪漫和亲昵的时候,它也就变得脆弱易碎了。20世纪50年代开启了一段短暂的婚姻的“黄金时代”。节育技术的进步和女性争取平等、自主事业的迅速推进,一方面使婚姻变得更加令人满意,另一方面也侵蚀着其稳定性的基础。到20世纪70年代,一场影响广泛的婚姻革命已经山雨欲来。近30年的时间里,婚姻的变革超过了此前5000年的沧桑变迁,古老的婚姻“法则”已经基本上不再适用了。
《为爱成婚》并不提供婚姻生活的指导方案,但它用形态各异的婚姻制度及其演变规律搭建了一个关于婚姻问题的理解空间。这一空间为我们定位自己的婚姻和爱情状况,提供了足够的线索和可能性。
目录
前言
第一部分追寻传统婚姻
第1章为爱成婚的激进观念
第2章婚姻的多重含义
第3章婚姻的发明
第二部分政治婚姻的时代
第4章古代世界的肥皂剧
第5章借来之物:古典世界和早期基督教中的婚姻传统
第6章玩弄教皇,俘获皇后:欧洲中世纪早期的贵族婚姻
第7章另外95%的人是如何结婚的:中世纪平民的婚姻
第8章一点旧一点新:近代初期的西欧婚姻
第三部分爱情革命
第9章从生活伴侣到灵魂伴侣:爱情结合的出现和男性养家的婚姻
第10章“比翼鸟”:19世纪欧洲和北美的浪漫婚姻
第11章“隆起的火山”:在维多利亚时代婚姻的表象下
第12章“移山的时代到来了”:从感性婚姻到性感婚姻
第13章凑合过日子,然后生孩子:大萧条时代和二战时期的婚姻
第14章奥兹与哈里特的时代:“传统”婚姻的漫长年代
第四部分求爱灾难?普遍婚姻和终身婚姻的崩溃
第15章改变之风: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婚姻
第16章完美风暴:婚姻在20世纪末的转变
第17章未知的领域:婚姻变革如何改变我们的生活
结语更好还是更坏?婚姻的未来
注释
致谢
摘要
     第1章 为爱成婚的激进观念 萧伯纳(George Bernard shaw)将婚姻描述为一种制度,将“被暴力之极、疯癫之极、虚妄之极也倏忽之极的激情所影响”的两个人结合在一起。“他们被要求发誓,会维持那激动的、反常的、筋疲力尽的状态,直到死亡将他们分开。”’ 萧伯纳在20世纪初写下的这句评论颇为幽默,时至今日仍然会令我们会心一笑,因为它嘲弄了从人们深信不疑的文化理想中发源出来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婚姻应该以热烈、深刻的爱情为基础,夫妻应当保持激情,直到被死亡分离。但是,对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来说,这个笑话并不好笑。 在多数历史时期中,假如人们根据像爱情这样脆弱又不理智的事物来选择他们的伴侣,将所有的性欲、亲密欲和成全他人的欲望都寄托在随之产生的婚姻之中,这种行为是不可思议的。事实上,许多历史学家、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都曾认为,浪漫爱情是近代西方的发明。这并不正确。一直以来人们都会坠入爱河,古往今来不乏深爱对方的伴侣。 但在历史上,爱情很少被视为步人婚姻的主要原因。要是有人真的宣扬如此奇怪的信念,这就不是件好笑的事了。实际上,爱情被看成对社会秩序的严重威胁。 在某些文化和某段时期里,真爱实际上被认为是与婚姻矛盾的事物。柏拉图认为,爱是一种奇妙的情感,使人们行为高尚。但这位希腊的哲学家指的并不是男人对女人的爱,“那只是卑贱之人感受到的爱”,而是一个男人对另一个男人的爱。’ 在其他社会中,人们认为先结婚再发展爱情是件好事,或者认为爱情是择偶的考虑因素之一,但还有其他更重要的因素需要考虑。但就算在过去的社会里人们真的欢迎或提倡过婚姻之爱,这种爱也是被严格管控的。夫妻不能将对彼此的感情置于其他更重要的责任之上,例如他们与父母、兄弟、姐妹、邻居或神的联系。 在古印度,在结婚之前相爱被视为一种颠覆的、几乎是反社会的行为。希腊人认为相思病是精神病的一种,这个观点也被中世纪欧洲的评论家们采纳。在中世纪,法国人将爱情定义为一种“精神错乱”,可以通过性交得到治疗——无论是和相爱的人还是和另一个对象。。正如奥斯卡·王尔德(()scar Wilde)曾指出的那样,这种疗法假定,克服渴望和诱惑最陕捷的路径,就是即刻屈服于它,并尽快将注意力转移到更重要的事情上去。 在古代中国,丈夫与妻子之间的深爱,被视为对家族团结的一种威胁。假如公婆对儿媳的行为举止或做家务的习惯感到不悦,他们可以强迫儿子与儿媳离婚,无论他是否爱她。如果儿媳生不出儿子,他们还能要求儿子纳妾。假如儿子依恋妻子,竟敢和父母要求他们贡献的时间和劳动相冲突,父母甚至会将他的妻子送回娘家。在中文里,“爱”这个字在传统上并非用于指代夫妻感情,而是用来形容一种不正当的、不为世俗所容的关系。在20世纪20年代,一群知识分子为夫妻之爱发明出一个新词,因为他们认为这样一种激进的新观念需要有专属的独特标签。‘ 在欧洲的12世纪和13世纪,婚外情被推崇为上流社会中至高无上的爱情形式。根据尚帕涅伯爵夫人(Countess of(;hampagne)的说法,真正的爱是无法“在两个已经成婚的人之间发挥力量的”。。 在12世纪的法国,特鲁瓦的伯爵夫人玛丽((20untess Mai·ie)的私人牧师安德烈亚斯·卡佩拉努斯写了一部专著论述典雅之爱的法则。第一条法则是,“婚姻并非不能相爱的真正理由”。但他指的是爱上婚姻之外的第三者。晚至16世纪,法国散文家蒙田写道,任何一个与妻子相爱的男人,都是如此乏味,以至于没有其他人会爱上他。 文学中的典雅之爱也许要比现实生活更加夸大其词。但几百年来,贵族与国王们爱上的都是他们的情妇,而非为了政治目的娶来的正妻。皇后与贵妇们必须比丈夫更谨言慎行,但她们同样在婚姻之外寻找爱情与亲密关系。 这种爱情与婚姻的截然分野,即便在中下层阶级中也很常见。在中世纪欧洲的农民中流行的歌谣和故事,有很多都是嘲笑婚姻之爱的。 中世纪的婚外情以阿伯拉与哀绿绮思最为有名。阿伯拉是法国一位有名的神学家,而哀绿绮思则是巴黎圣母院一位牧师的聪慧侄女。两人私奔,没有成婚,哀绿绮思为阿伯拉生下一个孩子。为了挽救他的职业生涯,同时安抚哀绿绮思暴怒的舅舅,阿伯拉提议两人秘密成婚。这意味着哀绿绮思不需再“罪恶地”未婚同居,而阿伯拉仍然可以追求他的宗教抱负。然而哀绿绮思拒绝了这个提议,认为婚姻不但会损害他的事业,还将贬低他们的爱情。P3-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