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翻译家余光中

翻译家余光中

  • 字数: 26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浙江大学出版社
  • 作者: 单德兴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8194365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2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本书是学者单德兴为缅怀其师余光中并探讨余光中于译介上成就所作的纪念文集,其中收录多篇文章,主要从余光中作为一名译者的不太为人熟知的方面出发,精炼而老到地分析他的翻译贡献与理论。同时作为余氏弟子,单德兴也写下数篇文章缅怀先师,向读者介绍余光中的不同研究面向与学术关怀。此外,也有若干对余光中本人的访谈收录其中。
作者简介
单德兴,台湾大学比较文学博士,现任台湾“中央研究院”欧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员兼所长。研究领域包括美国文学史、华美文学、比较文学、文化研究、翻译研究等。著有《铭刻与再现:华裔美国文学与文化论集》。
目录
论述
一位年轻译诗家的画像——析论余光中的《英诗译注》
在冷战的年代——英华焕发的译者余光中
含华吐英:自译者余光中——析论余光中的中诗英文自译
附篇——余光中英文自译诗作之演变
左右手之外的缪思——析论余光中的译论与译评
访谈
第十位缪思——余光中访谈录
勤耕与丰收——余光中访谈录
守护与自持——范我存访谈录
散文
既开风气又为师——指南山下忆往
翠玉白菜的联想——余光中别解
“在时光以外奇异的光中”——敬悼余光中老师
“译”往情深,精进不已——追念翻译家余光中老师
附录
余光中译作一览表
部分人名、作品名对照表
摘要
    一位年轻译诗家的画像
     ――析论余光中的《英诗译注》
     一、超过一甲子的译诗人
     在中国近当代文学中,像余光中这样有多元成就、坚持一甲子以上、名闻海内外的作家与翻译家可谓凤毛麟角。然而论者大抵着重他的文学创作,不太正视“为他人作嫁衣裳”的翻译。如2013年陈芳明编选的《台湾现当代作家研究资料汇编34余光中》,为目前有关余光中研究资料最丰富的参考书,而该书的“作品目录及提要”(41―70)并未纳入他的译作(自译的Aores of Barbed Wires[《满田的铁丝网》]与英汉对照的《守夜人》[The Night Watchman]视为诗作[48,52])。翻阅该书目录与研究书目便发现,有关翻译的资料与其他文类很不成比例。正如本书序言所指出的:
     余老师纵横文坛七十载,于诗歌、散文、评论、翻译均有杰出丰硕的成果,并称四者为自己的“四窟”“四张品牌”“写作生命的四度空间”。然而他在诗歌与散文上的很好成就,往往盖过他在翻译上的精彩表现,使人忽略了他的“译绩”与贡献。其实,他多年来翻译的十五本书,遍及诗歌、戏剧、小说、传记等重要文类(详见本书附录),其中尤以“诗人译诗”最为人称道,影响深远。然而有关“翻译家余光中”的研究甚少,实为“余学”的重大缺憾。
     余光中对翻译的兴趣,我们可用“一往情深”“根深柢固”来形容。他在《翻译乃大道》中宣示,“这一生对翻译的态度,是认真以求,而非逢场作戏”(《凭》9)。他自高中起就对翻译具有浓厚的兴趣,曾在语文课本中读到马君武、苏曼殊、胡适以不同诗体翻译拜伦的《哀希腊》(George Gordon Byron,“The Isles of Greece”),深受启发,而以旧诗体翻译拜伦的《海罗德公子游记》(Childe Harold's Pilgrimage)中咏滑铁卢的八段,发表于和友人合办的一份小报上(余,《第》183―185,亦见本书194)。他在不同场合中多次提到,从事创作或有“江郎才尽”之虞,但翻译非但无此顾虑,反倒会因文字造诣愈趋成熟精深而更为可观。证诸他晚年的出版,不仅诗歌、散文创作不断,在翻译上也迭有佳绩,创作力与生命力之健旺令人钦羡。杰出的作者与译者之养成绝非偶然,而是才气、努力、毅力与机缘等多方面主客观因素的结合,余光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中有不少可循之迹,只是由于年代久远,为人淡忘了。因此,本文探讨余光中最早的译诗集《英诗译注》,即出版于1960年的Translations from English Poetry (with notes),试图为以译诗有名的诗人/译者寻根探源。
     《英诗译注》是余光中初试啼声的英诗中译结集,更是他最早集三“者”(作者/学者/译者)于一身之作,可惜少量多年,以致绝大多数的读者无缘得见。《英诗译注》的附文本(paratexts)主要为书首的《译者小引》、各篇的“注解”以及介绍各诗人的“作者”。余光中在1960年春于台北撰写的《译者小引》开宗明义便交代此译诗集的前世今生:收在这里的三十七首作品是译者自1950年迄今所译约百首英美诗的一部分,它们曾经陆续刊登在“中央副刊”《学生英语文摘》及其他杂志。在《学生英语文摘》连载过的共十三篇,当时均附有注解及作者小传;其余的部分亦于1956年夏天补写注解与小传,当年9月全部脱稿。(1)
     这段文字透露了若干信息:首先,余光中自1950年至撰写《译者小引》的十年间已译了大约一百首英美诗作;其次,选人《英诗译注》的三十七首(占百首译诗的三分之一强)曾陆续刊登于不同的报章杂志,包括当时的文坛重镇“中央副刊”;第三,《英诗译注》里的三分之一强曾“连载”于台大外文系教授赵丽莲(Lilian Chao)主编的《学生英语文摘》,并“均附有注解及作者小传”等附文本;最后,因为报章杂志的性质或篇幅之限,在刊登时未能附上“注解与小传”的译诗,于1956年夏、秋季补齐了这些附文本,并加上陈次云与傅建中协助搜集到的“诗人们的画像与照片”(4),但未说明“全部脱稿”与正式出版之间为何有将近三年半的落差。
     P2-5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