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不宠无惊过一生 李叔同与丰子恺

不宠无惊过一生 李叔同与丰子恺

  • 字数: 19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复旦大学出版社
  • 作者: 魏邦良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30914695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74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用纯朴、雅致的语言漫话了弘一法师李叔同与丰子恺师徒俩的人生历程。全书分两章呈现两位大师的人生风雨与精神品格,以时间为二者人生旅程延展之线索,详细介绍了他们一生的种种变迁。他们的出生与成长、变故与转折、选择与终局,包含了他们对生命、情感、教育、佛法、师徒关系等多方面的思索。同时,也将师徒二人的交往,融于他们各自的人生旅程中,作者对两人生命史的漫话,实为对两人情感与精神世界的沉思。
作者简介
魏邦良,男,1988年毕业于安徽大学中文系,现供职于安徽工业大学,教授,中国作协会员。已出版《大师课徒》《给阅读留一份纪念》《民国风骨》等九部著作。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胡风办刊的思想与实践》,主持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胡风文艺思想的本土传统与域外资源研究》。在《开放时代》《书屋》《南方周末》等报刊发文多篇,文章曾被《新华文摘》《读者》等转载。
目录
李叔同:亭亭菊一枝
第一章 津门少年
第二章 文采风流
第三章 艺海畅游
第四章 春风桃李
第五章 出家之谜
第六章 落花辞枝
第七章 得未曾有
第八章 “缘缘”不断
第九章 自度度人
第十章 护生慧业
第十一章 护佛答疑
第十二章 黄花晚节
丰子恺:莲花不染尘
第一章 少年画家
第二章 出门远行
第三章 漫画随笔
第四章 逃难历险(上)
第五章 逃难历险(下)
第六章 胜利还乡
第七章 动物世界
第八章 纪念恩师
第九章 家庭教育
第十章 丰章疑云
第十一章 桑榆晚景
参考文献
摘要
    第一章 津门少年 李叔同一生,经历丰富,身份多变。令人称道的是,无论做什么,他都那么认真与,一丝不苟,一以贯之。做公子,风流倜傥;写文章,呕心沥血;传道授业,鞠躬尽瘁;弘扬佛法,死而后已。 无论在人生的哪个阶段,无论从事的是何种职业,他都全力以赴,力臻完美。终其一生,他以常人难以企及的赤诚与热情,对待手头的每件事和身边的每个人。 正如其弟子丰子恺说的那样:“弘一法师由翩翩公子一变而为留学生,又变而为教师,三变而为道人,四变而为和尚。每做一种人,都十分像样。好比全能的优伶:起老生像个老生,起小生像个小生,起大面而又很像个大面……都是‘认真’的原故。” 有些人注定一出生就口含“金汤匙”,李叔同就是这种人。1880年10月23日,李叔同出生于天津三岔河口附近的一座三合院中,他的幸运令人艳羡。追根溯源,这一切要归功于他的祖父李锐的长袖善舞,精明能干。清嘉庆年问,正是凭着过人的胆识和独到的眼光,李锐在天津的长芦盐场广置盐田,涉足盐业生意,并举家迁往津门,李家的生意才红火起来。 李叔同的父亲李筱楼不仅读书成功,中了进士,后来辞官经商,也是左右逢源,风生水起。商场上,他运筹帷幄,可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凭借丰厚的人脉和精明的谋划,短短几年,他就让李家的财富与声望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当镖行把成箱的财物送进大门时,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桐达李家”在津门的名声口口相传。 财大气粗,随着盐业生意的日益红火,李筱楼购置新的宅邸,高大轩敞,古色古香。门前的“进士第”,过道里的“文元”匾,显露出书香门第的本色。李筱楼进土出身,他结交的往往不是生意场上的“土豪”,而是文墨苑中的“文豪”。就连李鸿章这样的“高干”兼“高知”也曾在此高谈阔论,浅斟低吟。有人说,奥地利公使曾赠给李家一架钢琴。这一说法不可靠。按李叔同的自述,他18岁那年和茶商之女俞氏结婚,哥哥给了30万元的贺礼,他购买了一架钢琴,并开始学习乐理和谱曲。 尽管声名显赫,家业庞大,但李筱楼的烦心事却是一桩接一桩。他的三房太太似乎都未给他带来快乐,更不要说幸福了。 大太太姜氏育有一子文锦,可惜文锦婚后不久就病亡了,留下的幼子也早逝了;二太太张氏育有一子文熙,可这孩子,身体孱弱,让人担心;三太太郭氏没有生养。干脆搬到后厢房独居,吃斋念佛,不问世事。 家业兴旺香火却不旺,这是李筱楼优选的烦恼、最忧心的事。虽然李筱楼追名逐利的同时,也热心慈善事业,创办“备济社”,周济贫民,广结善缘,但上天在子嗣繁衍方面似乎并未特别眷顾他,娶了三房太太,只留下一个难堪大任的病弱之子。李筱楼不甘心。“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为了让偌大的家业有个可靠的继承人,李筱楼在67岁那年,迎娶了19岁的王凤玲。一年后,未来的才子与大师李叔同诞生了。 众望所归的李叔同甫一出生,就成了父母的心肝,全家的宝贝。老父给他取名为文涛,字叔同,乳名成蹊:“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一个人一旦日后成名,他的出生往往被附会成一则传奇。李叔同也不例外。据说王氏分娩那天,一只喜鹊从窗外飞进产房,将口衔的橄榄枝放在产房的窗台上。对这个传说,李叔同后来是接近相信的,他一直将那根橄榄枝带在身边,直至遁入空门,直至坐化往生。据说,李叔同出生那天还发生了另一件事,当时许多卖鱼卖虾的小贩拥上门来,人多又挤,鱼盆里的水溢了出来,汇成小河。叔同父亲喜得贵子,心花怒放,将所有鱼虾悉数买下,放生。后来,每逢叔同生日,其父都会大举放生。或许,这是李叔同和佛的最初交集吧。 老父的掌中宝,慈母的心头肉,仆佣眼中的小主人,显然,年幼的李叔同可谓集万千宠爱在一身了。多年后,李叔同通过歌曲《忆儿时》深情回忆了老家与童年:“茅屋三椽,老梅一树,树底迷藏捉。高枝啼鸟,小川游鱼,曾把闲情托。”所谓“茅屋”“老梅”不过是诗人风雅的说辞罢了;只有“树底迷藏捉”的快乐,才是他掩饰不住的真情流露。 李筱楼望七之年才喜得贵子,然而,在那个年代,那个环境,“人生七十古来稀”,李筱楼注定不能陪爱子慢慢长大。72岁那年,李筱楼油枯灯灭,撒手归西,那时候李叔同刚满4岁。 李叔同幼年丧父,对父亲的记忆模糊而黯淡。然而,父亲的乐善好施,通过别人的讲述,在李叔同心中种下了“善”的种子。后来出家后,李叔同也谈及父亲对自己的影响:“年幼无知,事不足言。唯我父乐善好施之行,颇堪风世励俗,差足传述,而与余幼年之生活,亦有密切之关系也。”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