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基于RS的城市环境量化分析 遥感技术厦门应用

基于RS的城市环境量化分析 遥感技术厦门应用

  • 字数: 206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李渊,耿旭朴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0760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3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8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基于RS的城市环境量化分析:遥感技术厦门应用》使用多种不同的遥感数据源,开展城市环境的量化分析与典型应用,涉及的数据源主要包括欧空局Sentinel-1A/B SAR(Synthetic Aperture Radar,合成孔径雷达)卫星影像、日本Himawari-8气象卫星影像、美国Landsat系列陆地卫星遥感影像、美国DMSP系列卫星夜光遥感影像,以及瑞士senseFly eBbee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等,涉及的城市环境领域包括近岸风场、海面温度、陆地温度、植被覆盖、土地利用、地形形变、环境承载力和城市活力。全书分为四篇共10章,分析和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保护、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环境、国土空间规划、自然灾害评估、人文社会影响等领域,可作为城乡规划、国土资源、海洋科学与技术、园林景观、自然与人文地理、环境生态、旅游管理等专业人员的重要参考用书。
作者简介
李渊,博士,厦门大学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教授。2001年获得武汉大学学士学位、2004年获得武汉大学-荷兰ITC联合培养城市规划方向双硕士学位、2007年获得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GIS方向博士学位、2010年在美国北卡罗莱那大学教堂山分校(UNC)城市规划系开展博士后研究、2013年在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开展博士后研究。主要从事建筑与城乡规划、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发展及国土空间规划等方面的研究与设计工作,现任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大数据委员会委员,为中国旅游行为研究学术联盟共同创始人,2016年获得中国高校GIS新锐人物奖。
耿旭朴,博士,厦门大学海洋与地球学院。2004年获重庆大学学士学位、2009年获中科院电子所博士学位、同年进入北京环境特性研究所工作、2014年调入厦门大学。主要负责厦门大学联合遥感接收站的建设与运行,研究方向包括卫星遥感、SAR应用和深度学习等。
目录
第一章遥感基础
1.1遥感的基本概念3
1.2主动式与被动式遥感4
1.3遥感的电磁波图5
1.4地物的光谱特性6
1.5多波段遥感特征8
1.6遥感平台10
1.6.1星载遥感10
1.6.2机载遥感11
1.6.3无人机遥感13
1.7遥感应用文献分析14
1.7.1文献期刊分析14
1.7.2文献关键词分析15
第二章厦门城市环境
2.1厦门的基本情况17
2.1.1厦门的区位17
2.1.2厦门的历史18
2.1.3厦门的气候19
2.1.4厦门的海域19
2.1.5厦门的海岸20
2.1.6厦门的地形20
2.1.7厦门的灾害22
2.2城市环境专题图22
2.2.1交通线网22
2.2.2服务设施24
2.2.3用地现状26
2.2.4人口分布28
2.2.5旅游资源32
第三章SAR近岸风场分析
3.1引言39
3.2应用背景41
3.3数据源42
3.4研究方法46
3.4.1风向反演46
3.4.2风速反演50
3.5结果与讨论53
第四章Himawari-8海面温度分析57
4.1引言57
4.2应用背景59
4.3数据源59
4.3.1Himawari-8遥感影像59
4.3.2TAO实测海温数据60
4.4研究方法62
4.4.1转换坐标62
4.4.2回归公式63
4.4.3匹配数据集64
4.4.4质量控制65
4.5结果与讨论66
第五章Landsat陆地温度分析
5.1引言69
5.2应用背景70
5.3数据源71
5.4研究方法73
5.5结果与讨论77
5.5.1陆地温度反演结果77
5.5.2反演方法优、缺点讨论79
5.5.3陆地温度在城乡规划中的应用80
第六章eBee无人机植被覆盖分析
6.1引言81
6.2应用背景83
6.3数据源83
6.4研究方法84
6.5结果与讨论86
6.5.1台风登陆前植被分布特征与景观
格局指数86
6.5.2台风登陆前后植被变化分析89
第七章Landsat土地利用分析
7.1引言97
7.2应用背景98
7.3数据源98
7.4研究方法100
7.4.1土地覆盖类型100
7.4.2土地类型监督分类100
7.4.3城市扩展强度指数102
7.4.4土地利用转移矩阵102
7.5结果与讨论102
7.5.1土地覆盖变化102
7.5.2土地形态变化特征105
7.5.3土地功能转换特征105
7.5.4影响城市扩展的因素107
第八章InSAR地表形变分析
8.1引言109
8.2应用背景110
8.3数据源111
8.4研究方法112
8.4.1InSAR数值高程模型112
8.4.2D-InSAR地表形变监测115
8.4.3PS-InSAR116
8.4.4SBAS-InSAR118
8.5结果与讨论119
8.5.1InSAR处理结果119
8.5.2D-InSAR处理结果120
8.5.3PS-InSAR处理结果121
8.5.4SBAS-InSAR处理结果123
第九章Landsat环境承载分析
9.1引言129
9.2应用背景133
9.3数据源133
9.4研究方法134
9.4.1监督分类134
9.4.2生态足迹法135
9.5结果与讨论138
9.5.1资源环境承载力空间格局138
9.5.2区域生态足迹141
9.5.3供需平衡分析143
9.5.4国土空间优化策略144
第十章DMSP/OLS城市活力分析
10.1引言149
10.2应用背景155
10.2.1城镇地理空间及变化155
10.2.2社会经济信息估算156
10.2.3渔业与海洋应用157
10.3数据源158
10.4研究方法158
10.5结果与讨论161
参考文献168
附录厦门大学联合遥感接收站180
索引182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