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质量兴农之路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质量兴农之路 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字数: 162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原农民出版社
  • 作者: 刘江宁
  • 出版日期: 2019-12-01
  • 商品条码: 978755422129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18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4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编辑推荐
1.贯彻落实总书记关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指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学习读物 总书记指出:“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摆在优先位置,坚持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让乡村振兴成为全党全社会的共同行动。” 2.实用性、可操作性强,是基层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实用指南 本书为基层实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等具体实施方案及实践参考。 3.本书内容生动有趣,语言通俗活泼,不仅有知识链接、案例介绍,还有专家观点、延伸阅读/深度思考等特色板块,形式多样,可以帮助读者加深对内容的理解;本书装帧精美,采用特种纸双色印刷。
内容简介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只有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推进农业由增产导向转向提质导向,才能不断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和竞争力,实现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变。
本书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自身特点与发展现状、预期目标与意义,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理论支撑与政策支持,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健全农业供给体系等方面展开论述,深入剖析了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走质量兴农之路面临的困境及其深层原因,并针对农业绿色化、优质化、特色化、品牌化等内容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及实践参考,为基层走质量兴农之路,建设农业强国建言献策,是各级公务员学习贯彻《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参考读物。
作者简介
刘江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全球化与中国现代化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北京高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协同创新中心(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术骨干。北京大学经济学博士后,山东大学法学博士。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出版多部个人专著,并参编多部教材,在CSSCI来源期刊发表数十篇论文,主持、参与多项重量和省部级课题。荣获教育部“2017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能手”荣誉称号、2014年度全国学校共青团优秀研究成果奖一等奖。
目录
前言/1
第一章消费市场导向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一、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现状/003
二、农产品消费市场供给现状/008
三、供需错配倒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013
第二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自身特点与发展现状
一、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产生与发展/024
二、区分农业与其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特点/032
三、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展现状/039
第三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部动因与外部驱动
一、我国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056
二、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部动因/063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外部驱动/070
第四章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预期目标与意义
一、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实现农业业态繁荣/081
二、保证食品卫生安全,促进农村生态绿色发展/084
三、落实乡村振兴战略,释放改革综合效应/088
四、健全农村交易市场,减少农村发展短板/093
第五章实施质量兴农战略的理论支撑与政策支持
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理论在农业领域的延伸与应用/102
二、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顶层设计/105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和有力举措/107
四、依靠科技引领质量兴农/112
第六章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质量兴农的内在联系
一、质量兴农是从总量到结构的转变/118
二、质量兴农是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125
三、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质量兴农的途径/131
第七章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
一、优化农产品结构,提高农业供给质量/140
二、优化种养产业结构,推进种养加协调发展/141
三、特色产业强势发展,产品布局逐步优化/145
四、发展现代农业,全面提升产品质量安全/150
第八章拓展农业产业价值链,健全农业供给体系
一、搭上电商发展顺风车/168
二、开辟休闲旅游新天地/172
三、打造现代食品产业/175
四、培育宜居宜业特色村镇/178
后记/187
摘要
    农产品消费市场需求现状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升级跟不上城乡消费结构升级的步伐,提高农产品质量、增强农业对中高端需求的动态适应和反应能力日趋紧迫。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城乡居民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日益呈现优质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趋势。 人们对农产品各个层次的消费需求关注的重点主要包括:数量的消费需求,指的是需要有数量充足的农产品,满足人的基本生理需求,也就是常说的粮食安全。安全的消费需求,指的是农产品符合质量安全要求,不能对人体产生急性或者慢性危害,也就是常说的食品安全。优质的消费需求,指的是农产品的品质更为优良,营养元素和其他功能成分符合人体健康需求。个性的消费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可以根据个人口味和偏好,针对性挑选自己中意的农产品,展示个人风格和品味。文化的消费需求,指的是消费者已经不再是消费农产品实物本身,而是其背后蕴含的人文、历史、情感等难以物化的因素,以实现深层次的触动和共鸣。 在人们对农产品消费需求的五个层次的分析中,前两个层次的消费需求侧重基本保障,后三个层次更加侧重消费需求品质的提升。 (一)数量的消费需求 从以前的“以粮为纲”到“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我们的饭碗应该主要装中国粮”,粮食安全问题对于我国这样的超级人口大国来说一直是重中之重,也是国家战略。但随着农业生产保障能力的提高,尤其是粮食产量“十二连增”,“菜篮子工程”又让农产品副食种类不断丰富,数量需求问题目前已不是普通消费者的主要担忧。 (二)安全的消费需求 随着数量需求的解决,人们对农产品的关注更多集中在质量安全上。为解决这一问题,国家2001年提出“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2006年出台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积极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依法、科学管理。经过努力,目前虽然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仍时有报道,但质量安全基本面稳定且向好,总体合格率多年保持在96%以上。这其中一个重要抓手是实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农产品地理标志(简称“三品一标”)。其产生背景各有不同,但都对树立农产品质量安全消费信心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截至2017年底,全国共认证登记“三品一标”产品达到121546种,产地面积及产品总量均占到全国耕地面积和食用农产品商品总量的40%,建立了“从农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化生产模式,成为生产、流通、消费的主导力量。 (三)优质的消费需求 在我国,农产品优质化工作一直在开展,比如,对特定阶段、部分产品(如加碘食盐、铁强化酱油)、重点人群(如孕产妇、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进行了营养改善性工作;各级各部门也经常开展一些优质农产品评选;绿色食品在一定程度上关注了这方面的需求。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优质的需求日益增强,国家也加强了干预和引导。《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纲要(2014—2020年)》把“优质食用农产品”列为重点发展产品的第一位,提出全面推行食用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生产、经营,因地制宜发展有机食品,做好农产品地理标志工作。 (四)个性的消费需求 尝鲜、品味特色、体验是基本消费规律。我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具有地域特色的农产品数量巨大。国家先期开展过特色农产品方面的工作,提出过《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标志性的事件是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的实施,让这项工作有了制度化、国际通用的管理手段。农产品地理标志以其不可复制性和对区域经济的重要促进作用,成为从国内到国际、从中央到地方、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关注的热点,也成为特色品牌发展、知识产权保护、农业国际合作的焦点,《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也将农产品地理标志列为发展重点。此外,日益兴起的有机农产品,也体现了部分消费者对于回归生态的一种个性化需求。可以预见,个性需求将成为今后农产品消费关注新的增长点。 (五)文化的消费需求 “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定的人文历史延伸了“食”的本质,使之得以升华。如有的产品是皇家贡品深受追捧;有的产品给人以吉利象征,让人产生正向联想;有的产品饱含了童年、家乡等珍贵记忆和经历,让人无法割舍,这些产品形成了固定的消费市场,具有不可替代性。农产品地理标志与人文历史因素息息相关,具备文化方面的属性。如在我国前两批公布的40个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陕西佳县红枣、江苏兴化大米等29个可以直接对应具体的农产品地理标志。再如热播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通过中华美食的多个侧面,展现食物给中国人生活带来的仪式、伦理等方面的文化,里面的很多食物,如云南诺邓火腿、广东新会陈皮等,都是消费者耳熟能详的农产品地理标志。文化需求将是消费者对农产品优选层次的需求,其产生的价值也难以用物质进行衡量。 综上分析,可以得出两条基本结论:一是我国消费者目前对农产品总体处于安全的需求阶段,部分消费者已经发展到后面三个层次的品质提升阶段;二是从综合产品布局、消费认知和市场表现等情况来看,品牌农产品将成为消费者追求主流(其代表性产品是“三品一标”),也是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品牌农业发展的重点。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