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且将锦瑟记流年

且将锦瑟记流年

  • 字数: 327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王树理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20513494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0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59.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政协委员文库”丛书旨在宣传政协委员,并将其宝贵精神财富保存下来,传承下去。本书是丛书之一种。全书集纳了120余篇散文,均已经在报刊发表后再出版的文章,书中主要表达了作者对历史、人生、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的思考。书里的每一篇文章,都来自于作者的亲身体验,因此格外真切,透露出了丰富的感情。
目录
第一辑 远去的乡韵
故乡本草
寓教于乐的“写九”“画九”习俗
母亲的家训
一本回忆父母的“家书”
羊倌皮叔
愿天下儿女都有一颗“杜仲心”
“识字班”的背影
又见“顺成德”
植树造林的家国情怀
记得当年拾大粪
回忆儿时的“逊奈提”
再也不“抢场”了
篱笆墙的影子哪儿去了
“蛤蟆吵湾”的岁月记忆
一去不复返的黑脸“痄腮”
鸡蛋换盐的岁月
“千层底儿”让我站稳脚跟
打瓜籽
大哥进城
儿时的菜窖
越走越远的“估衣市”
父亲母亲的选民证
寒宵温沙的深情
年味暖透了的乡情
领着孩子看“手艺”
喷香的沙土炒瓜子
上世纪50年代的乡村邮差
一辈苦人
五月南风起
枕头的故事
家乡粗布
大白菜的记忆
在冬季的麦田里行走
第二辑 汨汨涌流的文脉
有名不有名,作品作见证
《长征画集》的再思考
云中谁寄锦书来
我有小斋日“煮书”
听王兆祥说书
北店子渡口
在历史的回音壁前静听
下柬的日子
河道里的“理”有了新解
“枣俗文化”中的繁衍密码
我所经历的国庆
总把新桃换旧符
让自己的心里始终留存一种温暖
素味真情别有天
随着茸芭莘那的歌声走进草原
乡民之乐的乐后思考
鲜花与秧歌
汨汨涌流的文脉
我的小升初与中学生活
写春联的那人、那书
出门见喜
叫卖过幽巷
书籍是人生优选的陪伴
第三辑 清风吹过清水河
怀念一个处分
在日喀则的日子里
民言入耳
不拿
在东荷西柳间行走
午夜听蝉记
呼啸的成人礼
谷雨桐花开
吃“派饭”的滋味
热炕头暧心头
五一节,对一列火车的怀念
看老照片忆老部队
确有天河望人间
永远的军屯
王进喜的退款单
不该被遗忘的治水英雄
清风吹过清水河
怀念杨贵
记住来时的车辙
想起了“鲁棉一号”
《三大纪律八项注意》与沂蒙精神
一个甲子的守护与挖掘
“视民如伤”书法的故事
又见老冯
砖头瓦块绊倒人
民言是金
从克难坡到南泥湾
百年《女神》犹含彩
一棵树的根脉与叶脉
第四辑 一年好景橙黄
化蝶
心中的香巴拉
新疆的“香”“甜”
纸坊的纸
绵山掠影
“纯爷儿们”的景泰石林
银碗
一年好景橙黄
遍地芦花
可爱的胶州
难忘樟木镇
我们该如何当爷爷奶奶
端午之悟
清凌凌的水来蓝莹莹的天
咱农民有自己的节日啦
国庆节,你在做什么?
为小草唱支歌
重阳菊花开
藕田里的变化
一场秋雨一场寒
说说芫荽
“欢笑”的黄土地
水洗的春天
杨柳新声唱春风
四季难尽泉城花
雨生百谷仓庚鸣
摸鱼、钓鱼、养鱼
故乡中学少年梦
从北大荒到北大仓
七月八月里看巧云
第五辑 一座运河城市的记忆
临清的“千张袄”
临清的青砖
临清造船厂兴衰史实
“响马”的消亡与武术的兴起
临清的哈达
大运河的文化内涵与张力
路走熟了猫也亲
我为什么写《中国饭碗》
摘要
    故乡本草
     我是个草孩子。从会走路就会砍草,从会背草筐就会辨别各种杂草的性能。虽然没有药学家那种悬壶济世的意识,却对各种各样的草情有独钟。那年,我还是个满坡乱窜的孩子,不知什么原因,传染上了红眼病。见我两只眼睛肿得像铃铛,母亲说,去东街找沈忠怀先生吧,他方子多,兴许看看就好了。
     母亲说的沈忠怀,是本村的一个汉族老中医。在我的印象里,沈先生大概没上什么学,但却多才多艺,不仅能给人看病,还会扎花灯、糊纸人纸马,村里人有大病小情都要找他“望闻问切”。父亲把我领到沈先生跟前,沈先生扒着我的眼皮看了看,对父亲说,快去拔点节节草,熬开了用水洗洗,一天洗三次,三天就好了。
     节节草哪里没有呀?遍地都是。这种草皮皮实实,粗粗拉拉,光棍一根连片叶子都不长,空空堂儿的节,一节连着一节,直直地竖着往上长,河滩、沙窝、沟边、乱葬岗子,越不被人看重,生长得越旺。父亲按照沈先生的指点做了,果然,洗了三天就好了。
     我和沈先生家的大儿子沈树同是小学的同学,他告诉我,不光节节草能治病,就连每天都挖的青青菜、秃噜酸、婆婆丁、马齿苋菜、野茴香、灰菜、茨蓬菜、茶棵子、白茅根、碱蓬棵都能治病。不过,治病的时候,就不一定是当野菜吃的时候那个名字了。
     就说节节草吧,到了中药铺的匣子里,就变成了“木贼”,还有的叫它“笔管草”;而青青菜则被写上“小蓟”贴在木匣上;曲曲芽有了“苣荬菜”的雅号;茶棵子更厉害,改名叫“罗布麻”,说是能治高血压、心脏病,还能清热、利尿,还能治疗心悸失眠……其实,茶棵子在家乡的田野上到处都有。老人们将茶棵子的叶子晒干,槐荫树下抱一把茶壶,一边自斟自饮,一边召唤着过往的熟人:“来,坐坐,尝尝我这茶棵子沏的热茶,好沙口……”不懂事的娃娃们,则把刚刚从地里砍来的茶棵子草,从牛嘴里夺过来,挤着草杆子上流出的牛奶色汁液,胡涂滥抹,弄到手上、脸上、衣服上,汁液干了之后变得又黑又难洗,常常挨大人的训斥。
     至于什么红姑娘子棵、打盆打碗花就更是孩子们释放天性的代用品。单说这红姑娘子棵,就有灯笼草、灯笼果、挂金灯、红灯笼等七八个名称。砍草的时候,哪个孩子偶尔发现一株长满红果果的红姑娘子棵,就会连根拔起,高兴地大喊大叫着向同伴炫耀,然后就把那灯笼果捋下来,很绅士地分给小伙伴们吃。后来,我问沈树同,红姑娘子棵也能治病吗?他回家问了父亲,第二天告诉我说,红姑娘子棵清热解毒,治咳嗽最管用,还能治消渴症。
     打盆打碗花牛羊都不吃,人当然更不能吃。老人们说,那东西有毒。果然不假,几个小伙伴儿打闹,不小心把打盆打碗花流出的乳白色汁液弄到其中一个人的眼睛上,那眼睛立马就肿起来了,把我们吓得不轻。但是,这并不妨碍它是一味中药。在一位中医先生家里,我亲眼看到他为一位癣疮发痒的患者,用香油调和了打盆打碗花研末涂在患处。先生告诉我,打盆打碗花学名叫耳叶大戟,也有的地方叫猫儿眼。它的地上部分能提取黄酮苷,能止咳祛痰,有很好的抗菌作用。如果用1:1000的酒精浸剂或1:300的水煎剂,还可以对肺炎双球菌、甲链球菌、卡他球菌、流感杆菌起到明显的抑制作用。
     懂些医道的郎中能用地里生长的药材治病,家里的老人们延续老辈子的传承也能从满坡的草窠窠子里找到祛病止疼的偏方。王殿汉嬷嬷就有些让人服气的手段,尤其是肌肉拉伤、胳膊腿脱臼、手指脚趾碰伤之类的毛病,她用给患者按摩上环、捋筋活血配合吃中草药的办法,治好了不少人的病。
     如今想来,故乡的土地上,几乎没有哪一种植物不具备药材的属性。只是像李时珍老先生那样尝过百草的人太少了。如此看来,我还远远不能以“草孩子”自居,想当一个真正的“草孩子”,就要回归大地,回归故里,回归黄土地,像故乡本草一样,把自身修炼成能为社会的健康发展多做贡献的有用之人。
     (原载于《人民政协报》2017年1月9日)
     P3-4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