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汤恩伯传

汤恩伯传

  • 字数: 198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 作者: 兰洋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0349795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58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共用八章的篇幅介绍了一个有血有肉的汤恩伯。作者根据史实资料力图真实全面地介绍汤恩伯的一生,讲述他如何从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的青年成长为实力雄霸一方的“中原王”的过程。作品史料真实确凿,文笔细腻生动,情节描述详细具体,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目录
前言
第一章平步青云路
第二章抗日战场播远名
第三章才占中原,又图东北
第四章“汤灾
第五章从抗日走向反共
第六章“中原王”惨败中原
第七章无力回天
第八章移居孤岛,殒命东洋
第九章历史的回声
后记
摘要
    第一章平步青云路
     汤恩伯的处世之道
     从小便是“汤魔王”急公好义不甘凡
     欲要说其人,必先说其事;欲要说其事,必先说其初。汤克勤在光绪二十六年,也就是八国联军大举侵华、国难深重、烽火连天的1900年,出生于浙江省武义县的汤庄。这是一个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的再平凡不过的小村庄,邻里关系甚是亲密。而汤恩伯其父汤家彩在当地又是颇有名望的名门乡绅,据说还一度担任过县里的自治委员。二十岁即得子,也算是人生一大喜事,汤家彩自是喜出望外,给刚出生的孩子取名克勤,而后大宴乡里,端的是隆重非常,小汤克勤就这样在一片喜庆中开始了他风云的一生。
     但是,与当地人预想中不一样的是,汤克勤本应是如其父亲和祖辈一样知书达理,但他小时候被家里人爱宠有加,养得一副骄纵轻狂的脾性,到得读书年纪,逃学打架、捉鸟弄蛇之事不在话下。除了小打小闹,汤克勤还曾做出引蛇人私塾先生被窝的荒唐事,一度在当地闹得沸沸扬扬,可以说是他小时候做过的最“过分”的一件事。
     事情起因是小汤克勤嫌读书烦闷,又愤于私塾先生不久前因其逃课打他手心,满心盘算如何既能施以报复,又优选能使私塾先生第二天不来上课,便想了一记“妙招”,引了一条蛇放进私塾先生的被窝里。这下可把私塾先生吓得魂不附体,但这先生却不是文弱书生,第二天不但没有缺课,反倒是气势汹汹地来到私塾找始作俑者算账。甫一上课就要拿戒尺狠狠地教训汤克勤,哪想汤克勤不但不束手就擒,反而一面假意受罚,一面暗中攥紧了手头的一把裁纸刀。当先生举起戒尺的一霎,汤克勤也突然拿刀向着私塾先生一划,好在私塾先生眼疾手快退了半步,那把本该夺命的小刀只划落了几缕白发。这下可不得了,想想在那个时候,莫说向私塾先生动刀子,就是对师长稍有不敬,那也是要严加惩戒的。这私塾先生虽一向与汤家交好,但也被这一刀惊出一身冷汗。是可忍孰不可忍,私塾先生一路追着小汤克勤到了汤家,本欲以此为凭,新账旧账一起算,却不料汤家人个个言辞闪烁,顾左右而言他,最后竞责怪起私塾先生“教不严,师之惰”了。碰了软钉子的私塾先生见讨不到好,只得恨恨离开汤家。后来,这事也就在当时家业还算丰厚的汤家包庇下不了了之了。从此往后,私塾先生也就放弃了对汤克勤的管教,避之唯恐不及。
     正是因为汤家对汤克勤的所作所为秉承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态度,因而汤克勤愈发不可约束,当地人只得半作无奈半嘲讽地称其为“海底捞”,寓意其连海底的物事都敢去捞得,还有什么做不出的?端的是对这个混世魔王没了脾气。故而我们可以看出,汤克勤无所不为、胆大轻狂的性格特点在这个时候就已经开始生根萌芽了。
     汤克勤虽然从小不是读书的好料子,但对于当地人的豪义传统却是全然继承。从小汤克勤就是小伙伴之中的“智多星”和“过江龙”。到得后来,与汤克勤相交结识的友人,都觉得他是个可交之人,这不仅是因为其家世殷厚和生性不羁,更是因为其为朋友两肋插刀的好义之心。举个实例,1919年汤克勤从浙江体育学院毕业回家的途中,恰逢一个朋友吃了一桩官司,心念友人的他立即停下返程的脚步,随堂旁听了整个庭审过程。当后来庭审过半,汤克勤觉察出法官有明显的偏袒之意时,他怒不可遏,随即出口大骂,并且还不住地拾起地上的石子掷向法官,引得本是庄重肃穆的法庭秩序大乱。他也因此被通缉,后来只得在其他朋友的帮助下逃往外地避开祸事。缘友之事,不顾自身,其好义的性格可见一斑。
     汤克勤在私塾虽然顽皮捣蛋,没有学到多少封建礼教下的“四书”“五经”,即那些在当时被世人公推的“正经事”,但其年少气盛,志向远大,对于科举仕途毫无兴趣,只一心想做一番“平天下”的大事业。
     读书时的汤克勤花销全凭心意,兴致到了哪儿,真金白银就如流水一般花到哪儿。没钱了找家里人索要,刚开始家里人还听之任之,只要汤克勤开口,就全然应允,可时间长了,汤克勤仍是不加节制,挥霍无度,渐渐地家里人也就不再有求必应。他见状心怀不满,就在家中大闹,搅得鸡犬不宁。族长实在无计可施,就变卖了祖屋后的一片林子,换得千余钱给了他,对他说道:“此钱也算家里心血,若是庶子能光耀门楣,那便借予你;若是不争气,那就莫要回来。”哪知汤克勤拍案而起,一手拿过钱厉声道:“大丈夫若不能成就事业,谈何荣归故里!”便头也不回地冲出家门,留得一干老小面面相觑。后来,到了1934年,已经贵为国民革命军第十纵队司令的汤恩伯特意抽空回到汤家,当着当年“看不起”他的老族长和众亲属的面把这笔钱一张一张地数清楚,狠狠拍到祖堂的香火桌上,颇为高傲地说道:“那时欠家里的,我完完本本还回来了,还要给你们添利带息,以后对汤家出来的孩儿,莫说我汤恩伯忘恩负义,辱没祖宗!”言罢下令大宴乡亲,还赏了到席者每人一匹好布和十块大洋。乡人直呼万岁,齐声称赞汤恩伯泽被桑梓。
     其时天下大乱,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相互勾结,为了熏心私利,他们毫无底线地搜刮民脂民膏,致使中华大地民不聊生,而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鸦片泛滥。当时在武义县,有很多汤克勤的亲友也染上了大烟,以至于形容枯槁,惨不忍睹。正是热血青年的汤克勤怎能熟视无睹?他四处游说讲演,还在装鸦片红丸的竹筒上刻写规劝勿食鸦片烟的警句,虽是无法真正阻止鸦片烟的猖狂蔓延之势,却也看得出年少时的他不甘沦落,心志颇高,在当时也传为美谈。P1-3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