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人间词话》的哲学基础

《人间词话》的哲学基础

  • 字数: 198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作者: 熊逸
  • 出版日期: 2020-03-01
  • 商品条码: 9787559636492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39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4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有关研究《人间词话》的作品。 《人间词话》是学术大师王国维的代表作,也是百年来最负盛名的词话经典。《人间词话》诞生于新旧时代与中西学术交融之际,作者深入研究《人间词话》的创作缘起以及审美内涵,结合西方哲学经典进行解读,在当代审美视角的观照下,发前人所未见,细致入微,切中肯綮。
目录
第一章《人间词话》及其基础(一)
《人间嗜好之研究》之一
《人间嗜好之研究》之二
《人间嗜好之研究》之三
借李白的"故人西辞黄鹤楼"谈王国维"遗其关系、之处"的美学观点
实用和审美背道而驰
第二章《人间词话》及其基础(二)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与摩耶之幕
休漠《人性论》之一:"无我"与心灵舞台
休谟《人性论》之二:并不愚蠢的杞人忧天
康德《纯粹理性批判》之一:分析判断和综合判断
……
第三章《人间词话》及其基础(三)
第四章《人间词话》及其基础(四)
第五章《人间词话》及其基础(五)
第六章《人间词话》及其基础(六)
第七章《人间词话》及其基础(七)
最后的致意
摘要
    " 第一章《人间词话》及其基础(一) 第一节 《人间嗜好之研究》(1) (1)“人间”从何而来 《人间词话》的“人间”到底是什么意思? 如果你从没读过其他词话,反而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人间”就是“人间”,大概是为了强调这部词话富有生活气息吧。如果作者愿意,当然也可以叫《天堂词话》或者《地狱词话》。 今天,给书取名确实可以这样,但词话自有词话的传统。清末有所谓三大词话,除了《人间词话》,还有况周颐的《蕙风词话》和陈廷焯的《白雨斋词话》。况周颐晚年自号“蕙风词隐”,所以他的词集叫《蕙风词》,词话叫《蕙风词话》。陈廷焯给自己的书斋取名“白雨斋”,所以他的词集叫《白雨斋词存》,词话叫《白雨斋词话》。再看王国维的词集叫《人间词》,词话叫《人间词话》,显得特别另类。 所以,“人间”到底是什么意思,让人费解。有人认为,王国维的词里常有“人间”这个词,比如我们最熟悉的名句“最是人间留不住,朱颜辞镜花辞树”,也有人认为,王国维这样取名,是为了表现“人生之问题”。后来有人在日本发现了王国维的一些手稿,这才晓得“人间”只是王国维的一个别号,所以,《人间词话》的书名范式其实并没有超出传统词话。但是,我们又会面临一个新的问题,那就是,用“人间”来作别号是不是有点奇怪呢? 确实很奇怪,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这个词来自日语里的汉字“人间”,含义比中文的“人间”更宽泛,除了表示人类社会,还表示人、人类、人性。王国维在写《人间词》和《人间词话》的时候,正是他熟读康德、尼采、叔本华的哲学书籍并沉迷于人生、伦理、美学这类有关人性问题的时候,而他留学日本的背景和当时中国文化圈追步日本的风尚都是他借用日语词汇的理由。我们还可以参考王国维写过的一篇短文,题目是《人间嗜好之研究》,你把全文通读完就会发现这个题目接近等同于《人的嗜好之研究》。 所以,如果硬要将《人间词话》这个题目翻译成白话,可以叫作“人的词话”。那么,“人的”词话应该从何说起呢?这就有点复杂了,因为要从康德、尼采、叔本华说起。康德他们又要从何说起呢?问题就更复杂了,要从柏拉图和印度的婆罗门教说起。如果以为《人间词话》只是词的赏析,那你就大大看低这部书了。这部书虽然很薄,原文排版下来只有二三十页,但它的分量很重,内容很深奥,读者需要有很好的中国古典文艺基础和同样很好的西方哲学基础才能读懂。所以,《人间词话》在今天被定为中学生语文标准课外读物之一,实在有点强中学生之所难。 《人间词话》属于那种看似很浅显、实则很复杂的经典。如果你没有上述这些知识储备,确实很容易把它看成一部赏析性质的心得体会。另外,《人间词话》沿用了传统词话的写作形式,一条内容只有三言两语,就像零散的札记一样,作者随手抛出来一个观点,接近不加说明,不作阐述。所以,在我们正式进入《人间词话》之前,很有必要尝几盘前菜。我们首先要看的,就是刚刚提到的那篇《人间嗜好之研究》。 (2)《人间嗜好之研究》 《人间嗜好之研究》是一篇只有几千字的短文,一直被人忽视,它虽然短小,但好歹是一篇有头有尾、完完整整的论文,逻辑很清晰,说理很精辟。而且,文章题目冠以“研究”两个字,名副其实,从内容来看,它并不亚于一些研究性质的鸿篇巨制。文章研究的是人的嗜好:小到抽烟、喝酒,大到文艺创作。那么我们很自然就会想到,填词当然也是一种嗜好,所以,理解这篇论文,一定能帮我们更深入地理解《人间词话》。 《人间嗜好之研究》首先给我们指出人心的一个本质特点,那就是时时刻刻都要运动:你可以想这件事,也可以想那件事,但如果让你接近不去想任何事,你肯定做不到。只有心充分活动起来,我们才能获得快感,一旦无所事事,就会陷入痛苦。王国维在这里提出一组成对的概念:“积极的苦痛”和“消极的苦痛”。所谓“积极的苦痛”,比如,你一直努力上进,累死累活,但领导不赏识你,同事忌恨你,家人不理解你。所谓“消极的苦痛”,比如,你担任了一个闲职,薪水很高,衣食无忧,但领导什么事都不派给你做,你每天只能混吃等死。在王国维看来,虽然积极的苦痛很苦很痛,但因为你的心一直在剧烈运动,非常顺应心的天性,所以苦痛中包含着快乐的元素;而消极的苦痛违背了心的运动天性,所以其中并不包含快乐的元素。从这个观点来看,消极的苦痛比积极的苦痛更让人难以承受。人们为了解除消极的苦痛,用了各种办法。这些办法统称为“消遣”,由此产生了一切嗜好。 简言之,人有嗜好是出于消遣的目的,人要消遣是为了解除消极的苦痛。 人心的活动多种多样,食欲和性欲是人心最基本的两大欲望,时时都要得到满足。但要满足食欲和性欲并不容易,必须付出很多辛苦才行。这种辛苦,我们称为“工作”。工作就是一种积极的苦痛。人在工作之余总有闲暇时间,生活越优裕,闲暇也就越多。闲暇一多,人就百无聊赖了。这时候,虽然积极的苦痛没有了,但消极的苦痛接踵而至。该怎样消除这种苦痛呢?清朝有一位词人项鸿祚,给自己的词集作序,其中一句名言:“不为无益之事,何以遣有涯之生。”这句名言特别适合用来给王国维的文章作脚注。所谓“无益之事”,也就是不在自己工作范畴的事、不能让自己升职加薪的事,也就是王国维所谓的“嗜好”。这些“无益之事”或者“嗜好”在项鸿祚的生活里恰恰就是填词。而在王国维看来,人的嗜好无论多高雅或多庸俗,在解除消极的苦痛这点上是可以等量齐观的。 下一步的推理是,正因为嗜好的作用在于解除消极的苦痛,所以嗜好和生活并没有直接关系,但是——一个很关键的转折——如果说嗜好和“生活之欲”没有关系,就大错特错了。 “生活之欲”又是一个重要概念,来自叔本华的哲学,简言之就是盲目地想要活下去并且多生多养的冲动。叔本华是19世纪的人,那时候还没有基因的概念,也不会有生物学家站出来宣称人的本质就是被基因操纵的傀儡。叔本华在其他哲学家还在追寻人生意义的时候认识到生活本就没有意义,不过是受盲目冲动的驱策,这算是很高明却很招人厌的见解。为什么说嗜好和生活无关,但和“生活之欲”有很大关系呢?因为当“生活之欲”使人们战胜了大自然,求得了生存之后,就变身成“势力之欲”,每个人都想让自己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超过别人。简言之,生活之欲就是“要活”,势力之欲就是“要赢”。 这是文章中出现的第二组成对的概念:生活之欲和势力之欲。在王国维的时代,很多词语都和现代汉语里的含义不同,这里所谓的“势力”,对应的是英文的“power”,既泛指力量,也特指权力,总之,是一种支配性的力。培根的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这个“力量”在原文里就是“power”,王国维引述培根这句名言的时候翻译成了“知识即势力也”。 人的一生,所作所为不是受“生活之欲”的驱策就是受“势力之欲”的驱策。为了生活而活动,这叫工作,而当“势力”没有被工作消耗完,需要宣泄出来的时候,人不是为了生活而活动,而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这种活动就叫“嗜好”。工作和嗜好,这是文章中第三组成对的概念。现在请你想想,抽烟、喝酒这些嗜好,是为了解除积极的苦痛还是为了解除消极的苦痛?还有一个问题:下棋和竞标,哪个更能体现出人的特别利己主义? "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