沟口健二的拥有有特征的手法是采用一场戏一个镜头(one scene one shot,当时用日本式的英语说,叫做one scene one cut),以及极力排斥特写而以远景和全景为主的拍摄方法。
一场戏一个镜头是指对于剧本中发生在一个场所的戏要毫不间断地一口气把它拍下来。简单地说,一部可以放映一小时半或一小时四十五分钟的电影,一般拥有一百到一百二十场戏,一场戏可以分割为若干镜头,所以镜头数可以达到五百到八百。例如,两个人在谈话,可以交叉地拍摄这两个人;为了看清那场戏的整个情况,也可以将镜头拉成远景.为了抓住重要的一瞬间,还可以利用特写来反映人物的表情以及他所看到的对象物。这是拍电影的常规。沟口到日活向岛制片厂担任副导演时,日本电影正处于草创时期,那种摄影技巧也才开始试行。再有,把摄影机放在固定位置上,像拍舞台剧那样,采用一场戏一个镜头的拍法,也并不罕见。但是,在那以后的几年里,主要受美国电影的影响,那种将镜头越分越细的拍摄方法大为流行,到了二十年代后半期,一部一个半小时的影片,镜头可多达一千个左右。因为无声电影要用台词表现纠葛,那是有一定困难的,必须用表情和动作来引起人们的注意。不仅如此,在二十年代末,苏联爱森斯坦的蒙太奇理论也传人日本。这一理论认为,将不同的镜头剪接在一起,才是构成电影的艺术性的独特基础。一部分评论家非常崇尚这种看法。
沟口在二十年代时,似乎是赞同这种普遍的倾向。现在遗留下来的沟口最早的影片有1929年拍的《东京进行曲》的片断,它表现了住在山岗上的一个资产阶级家庭。这家的网球场的绝壁下面是穷人住的大杂院。资本家的儿子打网球,把一只球掉到悬崖下面,被穷人的姑娘捡到,于是,他要求姑娘把球扔还给他。沟口为了对资产阶级的生活和穷人的生活做一番对比,采取了快速而连续的场面转换。
但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沟口对这种场面转换不感兴趣了,对特写也不感兴趣了,而是热衷于把摄影机放在远离被摄景物的所谓一场一镜的拍摄方法。
岸松雄在《我的电影史》(1955年,池田书店出版)中有一篇题为《沟口健二的艺术》的访问记,那是在《西鹤一代女》拍摄期间采访的,其中有这样一段问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