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城里城外

城里城外

  • 字数: 335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 王旭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1576441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3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7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作者主攻美国城市史和城市化比较研究,本书围绕这一主题展开,既有亲身经历和感悟,又有理论认知和提升。用多维视角反映国内外城市现状和城乡关系,其中包括在美期间的大量来信和多种形式的国际学术交流等。表述方式比较轻松,城里城外实际上是对城乡关系的通俗表达,在某种程度上寓意着城市化转型的指向。
作者简介
王旭,历史学博士,厦门大学历史系教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学科组评委;曾任东北师范大学美国研究所所长和历史系主任、中国美国史研究会理事长。曾在美国攻读博士学位并两度获聘富布莱特高级研究学者,1993年起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1995年遴选为博士生导师,1997年首批入选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 主要从事美国城市史和城市化比较研究,发表《美国城市发展模式:从城市化到大都市区化》等专著4部,《马唐草边疆:美国郊区化)等译著8部,主编“城市美国”丛书和“新城市化”丛书。现为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世界城市化转型研究”首席专家。
目录
缘起"城市边疆"
踉跄起步学英语
恩师丁则民
叩问"城市边疆"
治学·著述·做人
那里是大雁落脚的地方
不辱使命,做一个合格的厦大人
——在2000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发言
把本科生送上校际交流的快车
南方之强,洋洋学海发其藏
——关于在人文学院设立世界史系的建议
求学美利坚
初到美国的第一印象:大!
我的"老爷车"
我的留学生活
——美国来信摘录
……
摘要
    踉跄起步学英语 看到上大学后第一次英语测验的成绩,我几乎无地自容:50分,这简直是奇耻大辱!从小学起,我的成绩就名列前茅,顶着学霸的光环,哪里有不及格的记录。不过,在当时的特定条件下,这也并非意外。我们这一届是1966年小学毕业,正赶上“”,中学没读几天书就下了乡,几乎是从小学直接上大学。再看看周围的同学,上有老三届,下有高中毕业后下乡甚至是应届高中毕业生,墨水都比我们喝得多,比上不足、比下也心虚。所以,刚进大学校门,倒有几分胆怯。英文从ABC学起,零点起步。走进课堂,经常是一头雾水,不得要领。至今我还清晰地记得这样一个场景:那是学过音标之后,老师拿一些单词卡片让我们拼读,看着spade这个词,我无论如何也连不起来,读不出来。当时我尴尬地站在那里,脸涨得通红。首次考试的超低分数其实是意料之中,但自尊心受到极大的伤害,我甚至觉得对不起认认真真授课的蔡老师。痛定思痛,我下定决心,一定要啃下外语这块硬骨头。 当时学习条件非常简陋,教材很少,最普遍的是“灵格风英语”。学过英文的表弟的笔记,也成了我的“教材”。在吉林应化所读研究生的姐夫把他的留声机借给我,好歹有个帮助。记得有一天,不知程志从哪里搞到一台日本产的盒式录音机拿到宿舍里炫耀,可以反复录,纠正发音,让我们羡慕得不得了。但从录音里听到自己的英语,一口东北腔,生硬极了。而且,当时习惯从汉语思维理解英文,有些简单句式都转不过弯来。比如,I know himquite well,很多同学都翻译成“我知道他很好”,我感觉不对,但又说不出所以然。 这样,就迫使我不得不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英语学习上,知耻而后勇。走路、吃饭都在背单词,一切能利用的时间都挤出来了。不多的几套英语教材都学习一遍,用如饥似渴来形容当时学英文的劲头再贴切不过。到第二年英语分快慢班,不敢报快班,只是心生羡慕。不料“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慢班的金老师,虽然年轻,但发音标准,课堂讲授规范,无形中受益。而快班的万老师,资历虽深,又是教研室主任,但却是俄文改行,发音和语法有很多偏差。他上课优选特点是Read after me,ten tirues。他的一些发音如“喔勒夫”(wolf)、“死它忒”(study),后来都成了我们的笑谈。最后,毕业考试,同样的考题,我们慢班的成绩都很好,我还得了100分,一雪前耻。再后来,到第三学年,英语是选修课,我担任学委,开始走在前面了。在课余,我死啃英文,通读了《我的前半生》英文译本,以及《双城记》《基督山伯爵》等英文小说。虽似懂非懂,但英文思维开始上路,单词见得多了,也对词义有了更多的理解。和于力处朋友以后,她更是经常鼓励我,我们幽会散步时,背《英文900句》《5000英文单词速记》,记忆效果超好,我至今想来都暗自称奇。 英文慢慢地派上了用场。大学三年级时,同学们都开始选择专业方向,俨然进入准研究生阶段。我有英文的自信,就定位在世界史方面,世界史里当然是美国史最有吸引力。这一方面是美国作为世界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历史有明显的学术价值,另一方面是因为东北师大历史系有闻名遐迩的丁则民教授坐镇。丁教授虽然没有给我们开课,但其学术声望早已如雷贯耳。他早年留学美国华盛顿大学,学术造诣深厚。1979年组建中国美国史研究会,他是发起人之一,出任副理事长,是研究会初创时期的元老级人物。美国史研究会刚刚问世,丁先生就率先在我校创办美国史研究室,又在1977级、1988级学生中组建美国史研究小组,我有幸通过考试成为首批成员。其间我与另一位同学合作翻译美国有名历史学家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Frederick Jackson Turner)词条,后来收入美国史研究会的《美国史研究译丛》第一期。看到印成铅字的译文,喜不自禁。1982年初,丁先生受教育部委托率团出访英国和希腊,出行前,丁先生做了认真准备。他专门撰写《弗雷德里克·杰克逊·特纳的边疆假说与美国对外政策》(Frederick Jackson Turner’s Frontier Hypothesis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的英文论文,以与欧洲学术同行交流。他让我帮忙校对打字错误。先生的论文很长,相当于我们现在用的A3纸,十几页。我反复校对,只找到几个打字错误。但看着这些整整齐齐如行云流水般的文字,颇有几分神圣的感觉,当时曾憧憬:如果有一天我能写出这样的文章来,该有多好!丁先生去欧洲期间,师母暂回北京,把家里钥匙交给我,委托我代管。那段时间我优选的享受是放肆地浏览先生家里的英文藏书,虽然只是看看标题和目录而已,但纷然杂陈的美国历史似乎活生生地呈现在我的眼前。有意无意之中,美国史研究已成了我学术追求的不二选择。 临毕业前上了研究生考场,英文得了67.5分,成绩不算高,但当年考题非常难,据说及格者寥寥,再次证明自己的努力还是有效果的。考取研究生以后,由于当时有关美国历史的中文论著非常少,因此只能啃英文原著,丁先生在这方面指导我们恰恰游刃有余,因此我们的基本功比较扎实,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