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仁力西——厦门生活忆略

仁力西——厦门生活忆略

  • 字数: 261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厦门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仁力西(Jessie M.Johnston)
  • 出版日期: 2019-11-01
  • 商品条码: 9787561576373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5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52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仁力西系清末有名来华西方人士之一、中国女子学校先声之一——厦门怀仁女学的三任主理(终身未嫁)。本书是在仁力西46岁即英年早逝之后由其胞妹梅塔和莉娜编辑整理而成。书中主要部分是仁力西写给亲友的信件和一些生活日记等,记述了19世纪末期仁力西在鼓浪屿兴办女学的经历以及在厦门和周边地区的见闻……
目录
早年生活(1861—1885年)(本章作者:梅塔)
中国的呼唤(本章作者:仁力西)
在中国(1885—1904年)(本章作者:莉娜)
信件节选(1904—1907年)(本章作者:仁力西)
厦门故事(本章作者:仁力西)
厦门:在溪尾的一篇布道笔记
中国夜校
"黑丝"与"黑缎"
黑暗与黎明
对照
摘要
    早年生活(1861—1885年) 仁力西1861年10月8日出生于格拉斯哥的门蒂思街。她父亲——仁信——是牧师,也是传教士,而且他传教伊始的岁月就是在中国厦门。父亲长期以来一直期望返回厦门工作,但是,最终只得无奈放弃,于是在圣詹姆斯自由教会安定下来,成为勤勤恳恳工作的牧师。该教会在格拉斯哥这座大城市里信徒众多。不过,要说清楚这两件事对仁力西人生的影响究竟有多大,以及如何决定了她人生的走向并非易事。这其中包括,兜里装着薄荷石的白发牧师助理的每日造访;教堂一角高靠背椅的威势与庄严;繁忙安息日的神圣、肃穆,因为此时,绝不可以打扰“父亲”;走向教堂时长时间的沉默,而当这两段漫长的宗教仪式结束、话匣子可以自由打开之时,回家路上感觉到的自由与放松——所有这一切都构成了她和妹妹共同的成长氛围。受人尊敬的父亲,为吸引更多人关注基督王国而奉献一生,加上仁力西早年就接触和熟识皂石上雕刻的奇异的中国人物和装饰,无疑都对她产生了持久影响。 即使是在孩提时代,同伴情谊在她生活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漫长夏日的午后,露台上进行的所有孩子气的游戏中,仁力西都热切地担当领袖,这是名副其实的欢乐时光;而当雨天把小女孩们困在家里时,她把脸蛋贴在被雨水冲刷的窗玻璃上,脸被压得扁扁的,愁眉不展,神色悲伤。然而,即使在这时,仍然可以把老乳母针线盒里的几卷棉线轴,起好名字当作玩伴,还有一大堆玩偶娃娃来做游戏,那热闹劲儿一点也不输真人小伙伴。 随着弟弟妹妹们的出生,快乐的日子也随之而来。充满活力的育儿室配有温暖舒适的壁炉和茶几,一直是仁力西最喜欢的地方,而仁力西的到来,每每象征着热闹和嬉戏。 由于渴望结交女伴,她的学校生活便有了无尽的乐趣。除了学习拼写是个苦差事外,功课从未给她带来任何麻烦。尽管“尖子生”仁力西回到家令人开心,给大家讲述苏格兰公立日校大班之间激烈的竞争,也令人开心,但是,学校里女孩们的一言一行,总是她的重中之重。正是这种不论是对黑人、白人,还是黄种人天生的爱,使她的生活如此津津有味;这份爱占据了她全部的心思,使她忙碌至生命的最后。同样,也正是这份神赐的天赋,使她赢得了日后同事们和信众们的喜爱,在他们心头获得温暖的一席之地。这是后话,不过计日可期。 有一两个冬天,由于步行太远,也无法乘公共汽车前往伦敦西区上课,家庭课业便取而代之。那位身为学生的年轻家教,发现在这上课很愉快,也常常喜欢鼓励学生们为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或信念热切辩护。对孩子们而言,他们很关注老师的正统观念,并不断地以长老会《小教理问答》为扎实依据,与之论辩。老师对弥尔顿和卡莱尔的热情赞赏,以及他对人类和万物的哲学思考,为孩子们打开了一个新世界。也就在那时,仁力西迫不及待地流连于图书馆的书架之间,广泛涉猎各种书籍。如饥似渴地读着诗歌、游记和故事书;人物传记也很合胃口;而《卫斯理家族回忆录》引人入胜,总是让人一连几个小时爱不释卷,吃饭都成了恼人的打扰。由于父亲病重,1875年到1876年的冬天,父母离家在外,他们的缺席给长姐带来了新的责任。那位负责家事的忠诚乳母已经做好准备,可以领着孩子们做家庭祈祷,但是,如果她的同事在场,她就拒绝这样做。姐妹们很清楚,这种对家中人员的分隔不是对其父母意愿的忠实履行,但要孩子们承担起这份责任,将是一场巨大的考验。然而,尽管惶恐、犹豫再三,仁力西还是担起重任,而回头看来,她第一次引导他人唱颂歌和做祈祷的尝试,无疑是她向牧师和传教道路上迈出的一大步。 不看书时,这姊妹俩就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消磨漫长的时光;因为她们有自己随时可以沉溺其间的世界,也有她们自己虚构出的“一家又一家”的人,每个家庭的历史都延续了多年,而且人数日有所增。日子平淡无奇或百无聊赖时,为了解闷儿,就给每个家庭搞点儿刺激的事。“作诗”是另一种早期从心所欲的乐趣,在她少女时代所写的一些诗中,表达了潜藏于心的更深层次的思考。原因是,尽管仁力西是个孩子,非常喜爱玩耍和刺激,而且不太喜欢循规蹈矩的工作,也不喜欢乏味的手工活儿或女红,但她从来都是自觉地热爱主耶稣,并希望得到神的喜欢。 她也有一份未眠的、从未置之不理,抑或使她不开心的良知。1872—1873年,传教士穆迪先生和桑基先生的二人福音宣唱组合访问苏格兰,为格拉斯哥的宗教生活注入了新元素,周六的儿童聚会也深受人们喜爱。也许正是在那些狂热的日子里,做传教士的想法凸显出来,尽管这一想法从来没有接近消失过。被仁力西称作《箴言书》第三十一章第八节的生日诗,几乎被看作是给自己发出的命令和预兆。有关她当时希望自己人生事业如何如何展开的长谈,都是在被窝里低声进行的,而她深层的、强烈的愿望是从父亲的某个布道中得到提示的——置身于“那使多人归义”之中,因为他们将“必发光如星,直到永永远远”。 1877年,全家搬离格拉斯哥,前往苏格兰中部斯特林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