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故道 陈仓古道调查报告之二

故道 陈仓古道调查报告之二

  • 字数: 396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宝鸡市考古研究所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2448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20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2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故道,故道因取道故道河,即嘉陵江而得名,是秦蜀诸道(褒斜、傥骆、子午道)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条交通干道。开通时间早于褒斜道。西汉武帝时期,褒斜道因便捷成为官驿大道,故道亦通行无阻。全国统一时期,京都无论是设在长安、洛阳、开封或北京,它都是京师连接川、藏、云、贵各省、区的交通纽带。南北分裂割据时期,常常成为敌对双方争夺的主要目标,故道和散关的重要地位互为表里。无论从恢复历史交通地理布局的角度来看,还是从研究川陕交通史的角度看,搞清它的建筑构造、使用沿革、路线走向等情况,对研究我国古代关中地区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交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故道调查与以往有所不同,力求将所有关于故道交通相关联的文物遗迹和线索进行整合,将其作为一个完整交通体系进行研究。通过调查使故道的整个道路干、支线网络更加清晰,对研究我国古代关中地区西部的政治、经济、军事及交通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目录
概述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地理环境008
一清姜河008
二嘉陵江及其支流009
第二节历史沿革012
一道路名称与线路变化012
二改栈阁为碥路014
第二章故道干道及沿线遗迹
第一节益门至秦岭梁垭口020
一古道道路遗迹021
(一)益门至沙铺021
(二)沙铺至大散关024
(三)大散关至秦岭梁垭口029
二沿线文物032
宝鸡市渭滨区神农镇032
1三岔河遗址(新石器时代)032
2大湾铺遗址(新石器时代)032
3姜城堡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33
4峪泉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34
5姜城堡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34
6益门堡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35
7任家湾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35
8茹家庄遗址(商、西周)036
9诸葛山遗址(战国、宋)036
10大散关遗址(北魏一南宋)037
11濛峪沟墓群(西周、春秋)038
12竹园沟墓群(西周)038
13茹家庄墓群(东周)039
14益门堡春秋墓(春秋)039
15姜城堡墓群(春秋、唐、北宋)040
16川陕路北口墓群(唐、宋)040
17东四路北墓群(北宋、元)041
18炎帝墓冢(1993年)041
19关帝庙前殿(清)042
20益门堡关帝庙献殿(清)043
21诸葛大殿(清)043
22峪泉造像碑(元)044
23益门雄镇石匾(明)044
24重修关帝庙碑(明)044
25重修药王庙碑(清)046
26禁采兰草碑(清)046
27吊炉(清)046
28革除陋规碑(清)047
29“常羊育炎”题刻(清)047
30“山海镇口”题刻(清)048
31大王祠碑(清)048
32重修关帝庙碑记碑(清)049
33关帝庙捐资碑(清)049
34秦岭碑(1939年)049
35大散关摩崖题记(1936年)049
36重修菩萨庙碑(1940年)050
37秦岭标志碑(1987年)050
38炎帝陵园碑(1993年)051
39九龙泉碑(不详)051
第二节秦岭梁垭口至凤州村052
一古道道路遗迹053
(一)秦岭梁垭口至北星村053
(二)北星村至永红村060
(三)永红村至凤州村066
二沿线文物067
(一)凤县黄牛铺068
1黄牛铺遗址(新石器时代)068
2煎茶坪遗址(汉)068
3桥东遗址(汉)069
4鲍家庄遗址(宋)070
5鲍山岭寨址(宋)070
6黄牛铺夯土台址(宋、金)070
7佛殿沟石佛殿遗址(清)071
8东河桥村三官庙址(民国时期)071
9秦岭梁碥道遗址(不详)072
10宽滩村徐公夫妇墓(清道光六年,1826年)074
11红石窑清墓(清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074
12宽滩村观音庙(清咸丰四年,1854年)074
13黄牛铺村罗先元墓(清同治五年,1866年)075
14社铺石造像(明)076
15佛殿沟石造像(清)076
16宝鸡县西南界碑(清)077
17凤县南界碑(清嘉庆十一年,1806年)077
18宽滩村忠侯寺产界碑(清咸丰四年,1854年)078
19秦岭标志碑(1939年)078
20东河桥村石龛(不详)078
(二)凤县红花铺079
1蒋家沟遗址(新石器时代、春秋)079
2庙湾遗址(新石器时代、宋)080
3寺村遗址(新石器时代)080
4永红遗址(商)081
5殷家庄圣母庙遗址(清)081
6天台寺遗址(清)082
7长桥桟道遗址(不详)082
8天台寺僧人墓塔(清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083
9五里庙僧人墓塔(清同治十年,1871年)083
10天台寺关帝殿(1941年)086
11重修龙王庙碑(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088
12洪林寺功果碑(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088
第三节凤州村至龙家坪村089
一古道道路遗迹090
二沿线文物096
(一)凤县凤州镇096
1白石铺遗址(新石器时代)096
2郭家湾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96
3梁鹿坪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97
4桑园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97
5太山庙村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98
6左家崖遗址(新石器时代、西周)099
7五里坪遗址(西周)099
8凤州村遗址(西周、汉)100
9龙口遗址(西周、汉)101
10州南遗址(西周、宋)102
11老镢遗址(汉)102
12七里坪遗址(汉)102
13凤州城址(明、清)103
14南坡堡址(清)104
15仓坪碥道遗址(不详)104
16凤州烽燧遗址(不详)106
17郭家湾墓群(商、周)106
18龙口墓群(西周、秦)107
19西庄墓群(西周、汉)107
20凤州墓群(西周、汉)108
21桑园墓(战国)108
22太山庙墓群(秦)109
23梁鹿坪墓(汉)109
24烟囱沟墓(清)110
25豆积山塔(清)110
26凤州续超灵塔(清)111
27凤州文庙(清)111
28栖凤桥(清)112
29凤州陈氐民宅(清)112
30凤州刘氐民宅(清)114
31凤州马氐民宅(清)114
32薛家民居(清)115
33果老洞石窟(唐、宋、明、清)115
34消灾寺石窟(明)116
35南天门摩崖题(清)117
36豆积山记事碑(1919年)117
(二)凤县双石铺镇118
1草店子遗址(新石器时代)118
2王家坪遗址(新石器时代)118
3新庄遗址(新石器时代)119
4张家窑遗址(新石器时代)119
5陈家湾遗址(新石器、西周、唐)119
6陈家湾东遗址(新石器、唐)121
7柏林遗址(宋)121
8龙家坪遗址(宋)122
9马场制瓷作坊遗址(清)122
10紫阳硐庙址(清)123
11付家碥墓(战国)124
12双石铺墓群(战国)124
13陈家湾墓(汉)125
14草店墓群(唐)125
15草店墓(唐)126
16龙家坪墓(唐)126
17新民街墓群(唐)126
18何家坪墓(清)126
19灵官峡崖墓群(清)128
20城隍庙(清)128
21青峰山宝德寺买地契约碑(清)130
22重修陵江寺碑(清)130
23祖师庙碑(清)131
24酒奠梁碑(1936年)132
第三章故道支道——连云栈道及沿线遗迹
一连云桟道道路遗迹136
(一)凤州至马莲滩136
(二)马莲滩至烟囱沟138
(三)烟囱沟至南天门140
(四)南天门至心红铺142
(五)心红铺至三岔镇146
(六)三岔至留凤关镇148
(七)留凤关镇至连云寺152
(八)连云寺至柴关岭154
二沿线文物156
(一)凤县三岔镇(现并于凤县留凤关镇)156
1三岔遗址(新石器时代)156
2桃花岭寺庙遗址(唐、宋)156
3三岔村驿站遗址(清)157
4三岔堡址(清)157
5董家坟碥道遗址(不详)158
6心红铺南碥道(不详)158
7心红铺西北碥道(不详)158
8心红铺碥道遗址(不详)158
9心红铺墓群(清)160
10三岔张公墓(清)160
11心红铺摩崖题刻(明、清)161
(二)凤县南星镇(现并于凤县留凤关镇)162
1留凤关遗址(秦、汉)162
2干沟门遗址(汉)166
3寺坪遗址(宋)166
4寺坪墓群(宋)167
5许良圻四人合葬墓(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168
6许世志夫妇墓(清咸丰壬子年,1852年)168
7许绵纲墓(清光绪元年,1875年)169
8吴永和真人墓(清光绪甲申年,1884年)169
9连云寺村玉皇殿(清)170
10连云寺村火神庙(清)171
11大德九年经幢(元大德九年,1305年)171
12陈仓古道碑(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172
13废丘关义学碑(清乾隆五十年,1785年)172
14“雾霭赤松”摩崖题记(清道光壬寅年,1842年)174
15“紫柏神峰”摩崖题记(清道光壬寅年,1842年)174
16陕军行德政碑(1921年)176
17柴关岭碑(1936年)177
第四章故道分支道——陈仓道及沿线遗迹
一古道道路遗迹180
(一)连云寺至黄土梁180
(二)黄土梁至油房嘴181
(三)油房嘴至田坝子182
(四)田坝子至店子上183
(五)店子上至庄房坝184
(六)庄房坝至吊坝子186
二沿线文物187
1椿树坪桟道遗址(不详)187
2大石崖桟道遗址(不详)188
3庄房坝西北桟道遗址(不详)188
4庄房坝桟道遗址(不详)188
5塔坝和尚灵塔(元)192
6塔坝僧人墓塔(元)192
7田坝墓(清)193
8吴家湾墓群(清)193
9“陈仓古道”墓(清嘉庆甲子年,1804年)194
10陈月元墓(清道光十年,1830年)196
11任本琰墓(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196
12庄房坝墓群(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197
13睡佛洞碑刻(清嘉庆十五年,1810年)198
第五章结语
第一节故道之名由来202
第二节故道交通体系分级203
一干道204
二支道204
三分支道205
第三节故道建筑构造形式及特点205
一土石道207
二碥道207
三桟道210
四拱桥213
第四节故道开通年代推断214
附录“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辨析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