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曾国藩的经济课

曾国藩的经济课

  • 字数: 450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上海三联书店
  • 作者: 张宏杰
  • 出版日期: 2020-01-01
  • 商品条码: 9787542667892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374
  • 出版年份: 2020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知名学者张宏杰继畅销书《曾国藩传》后重磅力作,经济版《曾国藩传》。曾国藩的一生,起点极低而抵达的高度极高。他从笨人到圣人,经历五次耻辱,在步步升级、脱胎换骨的持续奋斗过程中,有着怎样独特的经济生活?
他怎样筹集学费、赶考路费和进京做官的经费?
他做京官期间为什么会欠下巨债?开销都花在了哪里?
他一生总收入是多少?哪些来自工资收入,哪些来自灰色收入?
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何在?他做了怎样的制度设计?
他为什么要给户部行贿八万两?
他如何处理官场上复杂的人情世故?
他立志学做圣人,为什么却又不愿意成为海瑞式的清官?
本书首次解读曾国藩的私人账簿和湘军创业的财政密码,详解“最后一个圣人”的收入与支出。从经济角度描摹出曾国藩持续奋斗的升级之道,最终他通过不懈的个人努力,从一个天资平庸的普通人成长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完成人生逆袭。
这既是一部曾国藩的个人生活史,也是一部晚清政治、社会史。不仅是全面了解曾国藩,也是了解中国传统社会政治运转规律的推荐阅读之作。
作者简介
张宏杰,1972年出生。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学士,复旦大学历史学博士,清华大学博士后,现供职于中国人民大学清史研究所。著有《曾国藩传》《曾国藩的正面与侧面》《大明王朝的七张面孔》《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等。曾在《百家讲坛》主讲《成败论乾隆》。大型纪录片《楚国八百年》总撰稿。
目录
自序:为什么要研究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自序二
第一章长途拜客“打秋风”:曾国藩筹集“进京资本”
第一节从普通百姓到官宦之家
第二节为入京而“集资”
第二章京官曾国藩的衣食住行
第一节京官生活的开始
第二节翰林曾国藩的工资条
第三节道光二十一年曾国藩的收入与支出
第四节京官弥补亏空的渠道
第五节理学磨砺与曾国藩“保持清节”的关系
第三章四川所获的“巨额灰色收入”和京官后期生活
第一节从曾国藩看清代乡试主考的收入与支出
第二节回不起家的“副部长”
第三节欠下巨债,告别京师
第四章清代京官群体的生活状况
第一节京官之穷是大清帝国的常识
第二节那桐:京官中的巨富
第三节刘光第:刻骨的清贫
第四节李慈铭:穷并奢侈着
第五章湘乡曾氏的乡绅生活
第一节乡绅家庭的社交簿
第二节老秀才曾麟书左右湘乡政局
第三节曾国潢的发财之道
第四节曾国藩对曾国潢的约束
第六章“不要钱”的“大帅”
第一节晚清军营的腐败
第二节曾国藩的厚饷政策
第三节曾国藩湘军时期的经济生活
第七章曾国荃的贪婪和收获
第一节从眼里揉不得沙子到闭一只眼
第二节曾国荃的贪婪与收获
第三节曾国荃在天京到底收获了多少?
第四节诸将皆富,大帅独贫
第八章清代督抚的收支结构
第一节两江总督的权力和职掌
第二节总督的合法收入与支出
第三节陋规的性质和边界
第九章整顿官风与裁撤陋规
第一节两江总督的新作风
第二节管理身边工作人员
第三节赋税改革与裁撤陋规
第四节清除劣员,整顿官风
第十章既清又浊的总督生涯
第一节总督的生活水平和对家人的约束
第二节清与浊:总督生活的具体支出
第三节小金库的资金来源
第十一章晚清督抚群体的经济生活概况
第一节晚清督抚的三种类型
第二节李鸿章的财富
第三节左宗棠的经济生活
第十二章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湘乡曾氏的最终规模
第一节曾国荃的乡绅生活和经济实力
第二节曾国藩对两位弟弟的约束和劝诫
第三节曾氏十堂
第四节曾国藩的晚年生活及身后事
结论
第一节清代京官收支的畸形结构
第二节传统俸禄体系的“补丁机制”
第三节廉政建设的几块基石
第四节曾国藩为什么不做海瑞
第五节湘乡曾氏家族的代表性
附录一:戴逸推荐
附录二:葛剑雄推荐
附录三:后记

摘要
    一典型的“平头百姓”
     湘乡曾氏家族本来是非常典型的“平头百姓”。曾国藩曾说:“吾曾氏家世微薄……五六百载,曾无人与于科目秀才之列。”也就是说,从元明到晚清五六百年,没有出过一个读书人。
     确实,查阅《大界曾氏五修族谱》,从南宋年间那个可疑的“宋翰林院学士曾仕珪”往下,到曾国藩的祖父曾玉屏为止的二十二代间,连一个秀才也没出过。
     直到清道光十二年(1832),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才取得突破,成为曾氏家族第一个秀才,曾家才脱离平头百姓行列,进入“绅士阶层”,不过属于“下层绅士”。道光十八年(1838),曾国藩又考中了进士,曾氏家族也由此跨过了“上层绅士”阶层的门槛。此后,曾国藩在官场上不断升迁,他的兄弟曾国荃以军功崛起,曾氏家族上升为“豪门巨族”,登上传统社会金字塔的很好。从这个角度来说,曾国藩家族是研究清代社会垂直流动的一个很好的样板。
     二中个秀才不容易
     在传统时代,平头百姓要想爬上士绅阶层,并不比骆驼穿过针眼容易。明清两代士绅占全社会人口的比例,在最多的时候也不过百分之一左右。
     平民百姓想要改换门庭,最主要的途径当然就是科举。然而传统时代科举的录取率极低,大力度优惠一级功名秀才(即“生员”)的录取率不过1%左右,至于举人、进士功名,当然更是难上加难。何炳棣说,以明代1393年为例,“进士只占总人口的
     0.000055,而在清代1844年,则占0.000048”。也就是说,进士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平均不过十万分之五左右。
     因此,由布衣而入仕,通常不是一代人能完成的事业,往往需要好几代人进行接力。宗韵在《阶层与流动:明初农户入仕案例分析》一文中,对明代二十个家族的奋斗史进行分析,得出的结论是明初普通农民家庭攀升为官宦之家,平均需要四代到五代人,花130年左右的时间才能完成。
     在这个漫长的奋斗过程中,通常有两个必须通过的关口。第一,奋斗的起点往往是这个家族从中农以下变成富农或者地主,也就是经济地位要有一次上升。第二,有一代人获得秀才这个低级功名,后代才有可能中进士。
     为什么要经过这两个关口呢?首先,只有具备一定的经济条件,才能供孩子读书。虽然中国科举制度最令人称道之处就是它的公平性,然而这种公平性是受到经济条件的极大制约的。潘光旦、费孝通分析了清朝从康熙到宣统年间的915份朱墨卷,得出的结论是,科举制看似公平,但是实际上对城镇居民、有产之家庭更为有利。张仲礼也认为科举制实际上更有利于有财富权势者。因为供孩子读书、参加考试,特别是乡试以上级别的考试,是要花很多钱的。参加乡试,需要在省城住店或者租房,“而此时房租又颇昂贵,非一般贫寒子弟所堪承受。而参加会试,更是所费不赀。有些离京城较远的省份,第二年三月的会试,在前一年十二月初就准备上京。旅途劳顿之苦,旅费之巨,不难想见”。一个具体的例子是光绪二十四年(1898),河南拔贡王锡彤由汲县赴北京参加朝考。河南离北京并不算远,然而往返路费还是花掉了约50两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