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翻译的诗学批评

翻译的诗学批评

  • 字数: 150千字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汤富华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30507833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0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全书旨在通过分析新诗早期代表人物的译诗与创作的因果关系,探讨新诗草创期、突破期、成熟期诗歌翻译的社会功能,并从语言、文化及诗学的视角考察诗歌翻译与新诗发生的关系。作者提出认为翻译过程中核心问题是译者的双语语感能力,也就是他对原文的理解程度及用母语准确表达的能力。还原后的问题是能译与不能译的问题。这个层面则是纯粹的语言能力问题。
作者简介
汤富华,1962年6月生,湖南邵阳人。中山大学博士,教授。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湖北省比较文学学会副会长。武汉纺织大学纺织服饰文化翻译与传播研究中心主任。武汉纺织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山大学外国语学院兼职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在《中国翻译》等权威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出版《翻译诗学的语言向度》等专著、编著20余本。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教育部重点课题1项,广东省社科一般项目1项,湖北省教育规划重点课题1项及中国外语教育基金项目1项。研究方向:语感与翻译诗学。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翻译的向度
一、翻译作为语言
1.语言与言语
2.语言的诗功能
3.诗歌翻译与语感
二、诗学的向度
1.诗学与诗话
2.徐志摩的“轻”与穆旦的“重”
3.当诗不再言志
4.翻译诗学的内涵与外延
三、翻译的宏大叙事
1.翻译与意识形态
2.翻译:可还原的象
第二章 翻译的遮蔽
一、翻译造就诗人
二、遮蔽还是“面具”?
第三章 翻译的澄明
一、翻译的发生
二、不能译与不可译
三、翻译的任务与“翻译者的任务”
四、关于“一致”与“对等”
第四章 理论的“在”与“是”
一、翻译作为艺术
二、形而上与形而下:孰轻?
三、理论的出场与接受
1.“在”与“是”
2.理论为何?
结言
参考文献
后记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