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 近古卷 宋元兴亡
字数: 146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浙江人民出版社
作者: 吕思勉
出版日期: 2019-12-01
商品条码: 9787213086182
版次: 1
开本: 32开
页数: 234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36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编辑推荐
内容简介
《吕思勉白话中国史》分为《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上古卷·华夏初兴》《吕思勉白话中国史·中古卷·汉唐初音》《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古卷·宋元兴亡》《吕思勉白话中国史·近世卷·明清流变》《吕思勉白话中国史·现代卷·民国何为》系列5本,是第一部用白话文写成的具有接近意义的通史,分别讲述了各个阶段的政治史事、社会经济、文化现象,还叙述了各国与中国的关系。该版本以1923年商务印书馆初版为底稿,为了更方便理解和阅读,将民国纪元改为公元纪年,对有变化的地名也做了详细标注,并对文字做了全新精校。
作者简介
吕思勉(1884-1957),中国历史学家,与陈寅恪、钱穆、陈垣并称为“史学四大家”。他毕生致力于历史研究和历史教育工作,曾任上海光华大学教授、历史系主任;1951年起,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代表作品:《白话本国史》《先秦史》《秦汉史》《两晋南北朝史》《隋唐五代史》《先秦学术概论》《中国民族史》《中国制度史》《文字学四种》《吕思勉读史札记》等。
目录
第一章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第二章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安史之乱
第二节唐中叶后的外患
第三节肃代到穆宗时候的藩镇
第四节宦官的专横
第五节黄巢起义和唐朝的灭亡
第三章五代的兴亡和契丹的侵入
第一节梁唐晋的争夺
第二节契丹的兴起和侵入中原
第三节周世宗的强盛和宋朝的统一
第四章北宋的积弱
第一节宋初和辽夏的交涉
第二节宋初的政策和后来腐败的情形
第三节王荆公的变法
第四节神宗的武功
第五节元祐绍圣的纷更和徽宗的衰侈
第五章北宋辽金的兴亡
第一节女真和金室的起源
第二节辽朝的灭亡
第三节北宋的灭亡
第六章南宋和金朝的和战
第一节南宋初期的战事
第二节和议的成就和军阀的剪除
第三节海陵的南侵和韩侂胄的北伐
第七章南宋金元的兴亡
第一节蒙古的由来
第二节蒙古征服漠南北
第三节金朝的灭亡
第四节南宋的灭亡
第八章蒙古的武功
第一节大食盛强以后西域的形势
第二节蒙古的西征
第三节蒙古和朝鲜日本
第四节蒙古和南方诸国
第九章元朝的衰亡
第一节汗位继承的纷争
第二节元朝的政治
第三节元朝的灭亡
第十章宋辽金元四朝的政治和社会
第一节官制
第二节学校选举
第三节兵制
第四节刑制
第五节租税制度(上)
第六节租税制度(下)
第七节钞法
第八节学术风俗
摘要
第一章 近古史和中古史的异点 从汉到唐,和从宋到清,其间的历史,有一个不大相同之点,便是:从汉到唐,中国是征服外族的;从宋到清,中国是被外族征服的。西晋时的匈奴、鲜卑、羯、羌、氐虽然属于外族,然而入居内地久了,其实只算得中国的边民。他们除据有中国的土地外,都是没有另外根据地的,所以和中国割据的群雄无异。到辽、金、元却不然。辽是自己有土地的,燕云十六州,不过构成辽国的一部分。金朝虽然据有中国之半,然而当到了世宗、章宗手里,都很倦倦于女真旧俗,很注重于上京旧地的。元朝更不必说了。所以前此扰乱中国的,不过是“从塞外人居中国的蛮族”趁着中国政治的腐败,起来扰乱。这时候,却是以一个国家侵入的。就是“中国前此,不曾以一个国家的形式,和另外一个国家相接触而失败,这时代却不然了”。从契丹割据燕云十六州起,到元顺帝退出中国的那一年为止,其间凡四百二十三年(公元946年至公元1368年)。 明太祖起而恢复中原二百七十五年。清朝人又入据之者二百六十八年(从顺治元年,即公元1644卑起,到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止),所以这时代,中国有十分之七,在汉以外的少数民族统治的状态之下。然而其初就是由几个军人内讧,把少数民族引进来的。这时代,中国之所以辗转受累,始终不能强盛,也都是直接间接受军人的害。读到下文,自然明白。军阀和国家的关系,可谓大了。然而还有一班人,说立国于现在的世界,军备是不能没有的。因而颇怀疑现在的军人,不能全去。我却拿什么话同他说呢?立国于世界,军备原是不能全去的,然而须要晓得,军备有种种的不同。若依然是“从今以前的军人”,可说于国家有百害而无一利;莫说保护国家,国家本没有外侮,有这班人,就引起来了;外侮本可以抵御,有这班人,就无从抵御了。这不是一时愤激之谈,请看历史。 第二章 唐朝的分裂和灭亡 第一节 安史之乱 北宋为什么不能抵御辽金,以至于被元朝灭掉?这个根是五代种下来的。五代时候,为什么要将少数民族引进来?这个根是唐朝种下来的。唐朝怎样会种下这个根?是起于有天下者好大喜功的一念,和奢侈淫欲的行为。专制政体和国家的关系,可谓大了。 唐玄宗时所设的十节度经略使,已见中古卷第十五章第三节。这诸镇之中,西北两面,以制驭突厥、吐蕃、奚、契丹故,兵力尤厚。唐初边将,是“不久任”“不兼统”的。“蕃将”就有功劳,也做不到元帅。玄宗在位岁久,渐渐荒淫。始而宠武惠妃,继而宠杨贵妃,委政于李林甫。林甫死后,剑南人杨钊,又夤缘杨贵妃的门路,冒充她哥哥。于是赐名国忠,继李林甫为宰相。玄宗始而锐意边功,继而荒淫无度,军国大政接近不在心上。边将就有以一人而兼统数镇,十几年不换的。李林甫又妒功忌能,怕边将功劳大的,要入为宰相,就奏用胡人为元帅,于是安禄山就以胡人而兼范阳、平卢两镇节度使。这时候,奚、契丹渐渐强起来了。安禄山时时同他们打仗,又暗招奚、契丹的人,补充自己的军队。于是范阳兵精,天下莫及。他有反心已久。以玄宗待他厚,一时还犹豫未发。到杨国忠做了宰相,和安禄山不对,说他一定要反的,玄宗不听。杨国忠就想激变安禄山,以“自实其言”,于是处处和安禄山作对。公元755年,禄山就反于范阳。 这时候,内地是毫无兵备的。玄宗听得禄山反信,叫封常清(河西节度使。这时候适在京师)到东京去募兵抵御他。然新招来的“白徒”,如何和百练的精兵打仗?屡战皆败,不出一月,河南、河北皆陷。禄山就称帝于东京。封常清逃到潼关,和副元帅高仙芝共守。玄宗把他杀掉,代以哥舒翰。哥舒翰主坚守,杨国忠又催他出战。公元756年六月,战于灵宝(如今河南的灵宝县——编者注:今为灵宝市),大败,潼关失守。玄宗出奔四川。当杨贵妃得宠的时候,还有她的姐姐秦国夫人、韩国夫人、虢国夫人,都出入宫禁,骄奢淫逸得了不得,后来杨国忠也是如此。军民心上,久已怨恨得不堪了。玄宗走到马嵬驿(在如今陕西兴平县——编者注:今为兴平市),军变了,逼着玄宗把杨国忠、杨贵妃都杀掉,然后起行,又有一班父老“遮道”,劝玄宗留太子讨贼,玄宗也听了他。太子走到灵武(如今甘肃的灵武县——编者注:今为灵武市)即位,是为肃宗。 当哥舒翰守住潼关的时候,平原太守颜真卿,常山太守颜杲卿,都起兵讨贼,河北响应。贼将史思明,虽然把常山打破,将颜杲卿杀掉。而朔方节度使郭子仪,河东节度使李光弼,又联兵而出井陉,杀败史思明。安禄山方面形势颇为吃紧。不意潼关破了,子仪、光弼,都撤兵西上,颜真卿也逃到行在,于是形势大变。幸而安禄山是个武人,所靠的只是兵强,此外别无大略。他手下的战将,也是毫无谋略的,既入长安,纵情于子女玉帛,并不出兵追赶,所以玄宗得以入蜀,肃宗也安然走到灵武。公元757年,安禄山又被他的儿子安庆绪杀掉。安庆绪不能驾驭诸将,将卒都不听他的命令,于是兵势骤衰。 肃宗即位之后,郭子仪已兵至行在。公元757年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