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

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

  • 字数: 258000
  • 装帧: 简装
  •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 作者: 陈尚斌
  • 出版日期: 2018-01-01
  • 商品条码: 9787030624277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04
  • 出版年份: 2018
定价:¥99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中国南方海相地层发育区具有优越的页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和丰富的页岩气资源,有望成为我国油气资源的重要战略接替新领域。本书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富有机质页岩段为研究对象以四川盆地南部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下段黑色泥页岩)为研究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实验测试-模拟-理论研究系统方法,以页岩气成藏机理为核心科学问题,基于对页岩有效厚度、埋藏深度、有机质丰度、成熟度、吸附含气性、岩石脆度、孔隙度和构造改造强度等页岩气成藏的关键要素分析,从沉积环境及其控制下的储层特征研究入手,着重研究页岩储层的微观孔裂隙系统,探讨页岩气赋存的吸附态、游离态和溶解态等赋存机理;从构造演化角度,深入研究构造演化史-沉积埋藏史-烃源岩熟化史等配置关系,进而从页岩气系统"源岩-储层-盖层"组合角度,揭示龙马溪组页岩气的成藏机理。本书着重反映如下创新性认识:①运用多种分析测试手段系统研究了龙马溪组下段页岩孔隙结构特征,指出源-储孔裂隙系统主要由宏观裂缝、显微裂隙和微米-纳米级孔隙组成,认为纳米孔、微孔和超微孔控制了页岩气赋存空间。②从"沉积环境-成岩演化-孔裂隙系统纳米级孔隙结构"角度研究了页岩气赋存机理,揭示了龙马溪组页岩气源岩-储层吸附含气性特征以及源-储甲烷优选吸附量的影响因素。③系统分析了龙马溪组页岩气的多期成藏特点,构建了基于"源-储一体"和"沉积成岩-构造演化-成熟生烃-赋存转换"综合控制的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模式。④综合研究了龙马溪组下段成藏关键要素及其配置关系,优选了四川盆地南部两个有利区块,在精细程度上优于前人成果。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现代页岩气的概念及其研究意义
第二节 页岩气成藏机理研究概况
第三节 龙马溪组页岩气成藏研究的主要问题
第二章 地质背景
第一节 区域地质概况
第二节 区域构造演化特征
第三节 四川盆地南部地区地质背景
第四节 露头区地质背景
第三章 沉积环境及其控制下的源岩-储层发育特征
第一节 页岩气源岩-储层沉积环境与演化特征
第二节 源岩-储层发育及空间展布特征
第三节 页岩气源岩有机地化特征
第四章 页岩气储层特征
第一节 矿物与岩石物理学特征
第二节 储层孔裂隙系统特征
第三节 含气性特征
第五章 页岩气赋存特征
第一节 页岩气赋存机理的多相性与复杂性
第二节 沉积环境对页岩气赋存的基础控制作用
第三节 成岩作用过程对页岩气赋存的影响
第四节 纳米级孔隙结构对页岩气赋存的控制
第五节 页岩气赋存机理
第六章 页岩气成藏机理
第一节 页岩气系统及其“源岩-储层-盖层”组合
第二节 沉积-成岩-构造控制下的关键成藏要素及其配置
第三节 基于源岩-储层综合评价的有利区优选
第四节 沉积埋藏史-成熟演化史-生烃作用史有效配置
第五节 成藏机理与成藏模式
第七章 总结
主要参考文献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