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网站首页
|
搜索
热搜:
磁力片
|
漫画
|
购物车
0
我的订单
商品分类
首页
幼儿
文学
社科
教辅
生活
销量榜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
字数: 1165000
装帧: 平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作者: 孟凡人
出版日期: 2019-08-01
商品条码: 9787516163481
版次: 1
开本: 16开
页数: 771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
¥308
销售价:
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加入购物车
立即购买
加入书单
收藏
精选
¥5.83
世界图书名著昆虫记绿野仙踪木偶奇遇记儿童书籍彩图注音版
¥5.39
正版世界名著文学小说名家名译中学生课外阅读书籍图书批发 70册
¥8.58
简笔画10000例加厚版2-6岁幼儿童涂色本涂鸦本绘画本填色书正版
¥5.83
世界文学名著全49册中小学生青少年课外书籍文学小说批发正版
¥4.95
全优冲刺100分测试卷一二三四五六年级上下册语文数学英语模拟卷
¥8.69
父与子彩图注音完整版小学生图书批发儿童课外阅读书籍正版1册
¥24.2
好玩的洞洞拉拉书0-3岁宝宝早教益智游戏书机关立体翻翻书4册
¥7.15
幼儿认字识字大王3000字幼儿园中班大班学前班宝宝早教启蒙书
¥11.55
用思维导图读懂儿童心理学培养情绪管理与性格培养故事指导书
¥19.8
少年读漫画鬼谷子全6册在漫画中学国学小学生课外阅读书籍正版
¥64
科学真好玩
¥12.7
一年级下4册·读读童谣和儿歌
¥38.4
原生态新生代(传统木版年画的当代传承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11.14
法国经典中篇小说
¥11.32
上海的狐步舞--穆时英(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初版本经典)
¥21.56
猫的摇篮(精)
¥30.72
幼儿园特色课程实施方案/幼儿园生命成长启蒙教育课程丛书
¥24.94
旧时风物(精)
¥12.04
三希堂三帖/墨林珍赏
¥6.88
寒山子庞居士诗帖/墨林珍赏
¥6.88
苕溪帖/墨林珍赏
¥6.88
楷书王维诗卷/墨林珍赏
¥9.46
兰亭序/墨林珍赏
¥7.74
祭侄文稿/墨林珍赏
¥7.74
蜀素帖/墨林珍赏
¥12.04
真草千字文/墨林珍赏
¥114.4
进宴仪轨(精)/中国古代舞乐域外图书
¥24.94
舞蹈音乐的基础理论与应用
内容简介
宋代至清代都城形制正处于中国古代都城形制的重要变化期、转型期和定型期。本书主要根据考古调查发掘资料,介绍和论述了北宋东京开封府、南宋行在临安府城、辽上京、金上京、金中都、元上都、元大都、明南京城和明北京城等正式都城的规划理念和形制布局,同时对辽中京、辽南京、辽东京、辽西京、元中都和明中都等城的形制布局也做了详略不等的介绍。本书认为,各个都城均是其规划理念的物化形态,因此,本书较完整地呈现了各个都城形制布局的具体架构,使之成为对各个都城进行全面、深入、内涵式研究的平台,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形制布局特点和布局艺术,分析各个都城形制布局间的承袭演变关系,总结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共性,探讨该时期都城形制布局的发展、变化规律。
作者简介
目录
绪论(1)
一宋至明代都城建置概况及其方位特点(1)
(一)都城建置概况(1)
(二)都城方位的特点(3)
二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类型、发展阶段与都城规划理念(7)
(一)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类型和发展阶段(7)
(二)宋至明代都城的规划理念(7)
三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的总体特点(12)
四都城形制布局是都城考古学和都城史的基础研究(15)
五宋至明代都城遗址保存状况与考古工作的难度(16)
六本书对宋至明代都城形制布局研究之探索(18)
第一章北宋东京开封城的形制布局(21)
第一节外城的形制(23)
一沿革(23)
二外城的形状与外城墙的调查和试掘(26)
三外城门和水门的考古调查与试掘(29)
(一)西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29)
(二)东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31)
(三)南城墙和北城墙的城门和水门遗址(31)
第二节内城的形制(33)
一沿革(33)
二内城的形状与内城墙和城门的调查试掘(34)
第三节宫城和皇城的位置、范围与形制(36)
一考古调查与试掘(36)
(一)宫城墙(36)
(二)门址(37)
(三)殿址(39)
二宫城和皇城的形制(39)
(一)文献所记宫城和皇城的布局(39)
(二)与皇城相关的延福宫、艮岳和上清宝宫(44)
(三)宫廷广场与主要衙署的配置(47)
(四)宫城皇城的构成、形制与规模(48)
第四节街巷厢坊(52)
一街巷(52)
(一)州桥的试掘(52)
(二)御路(54)
(三)街和街巷(54)
二厢坊(55)
(一)封闭式坊制的崩溃(55)
(二)开封的厢坊(56)
第五节四河贯都(57)
一蔡河(57)
二汴河(58)
三金水河(59)
四五丈河(60)
第六节东京开封城的功能分区(60)
一功能分区突破传统模式,形成新格局(60)
二功能分区与主要配置概况(62)
(一)宫苑区(62)
(二)南面御街食店和“杂嚼”夜市区(62)
(三)内城东北部综合性商业中心区和主要居民、府第区(62)
(四)内城东南部衙署、寺观、庙市区和客店与居民、府第区(64)
(五)内城西北部军营区(66)
(六)内城西南部衙署、官府手工业区和铺席、居民、府第区(66)
(七)外城东部客店、仓场、作坊区和主要居民区(67)
(八)外城南部文教、寺观区和居民区(68)
(九)外城西部一般性官方机构、寺观和铺席、居民、府第区(69)
(十)外城北部商肆、军营、手工业作坊、寺观区和居民、府第区(69)
第七节东京开封城形制特点与布局艺术(70)
一形制特点(70)
(一)总体形制特点(70)
(二)内、外城形制特点(71)
(三)宫城、皇城的形制特点(74)
二布局艺术与绿化(75)
第二章南宋行在临安城的形制布局(79)
第一节外城和宫城的形制(79)
一建置沿革与外城的平面形制(79)
(一)建置沿革(79)
(二)外城的平面形制(82)
二宫城与德寿宫(85)
(一)宫城的营建与沿革(85)
(二)宫城位置与平面形制(86)
(三)宫城配置概况(90)
(四)皇城和宫廷广场问题(93)
(五)德寿宫(95)
第二节外城四河、街道与厢坊和巷(96)
一外城四河与诸桥(96)
(一)城内外河湖概况(96)
(二)茅山河、盐桥河与桥道(97)
(三)市河、清湖河与桥道(98)
二外城街道与厢坊和巷(99)
(一)街道(99)
(二)厢坊和巷(100)
第三节外城的主要配置(105)
一礼制建筑与衙署(105)
(一)太庙的发掘与礼制建筑配置方位(105)
(二)主要衙署配置的方位(110)
二仓、库、兵营与城防配置概况(114)
(一)诸仓、库的方位(114)
(二)驻军兵营的方位(115)
(三)诸防隅的方位(115)
三府邸与一般居民区(116)
(一)府邸配置概况(116)
(二)一般居民区(120)
第四节临安城商业和手工业配置概况(120)
一商业和商业区(120)
(一)商业(120)
(二)商市的分布(122)
二手工业作坊(127)
(一)官府手工业作坊配置概况(127)
(二)私人手工业作坊(128)
第五节临安城主要配置、功能分区和形制布局的特点(129)
一临安城主要配置的特点(129)
二主要配置与相关区域的功能(129)
三临安城的功能分区和特点(130)
(一)功能分区(130)
(二)功能分区特点(131)
四形制布局特点(131)
(一)临安外城形制布局的特点(131)
(二)宫城形制的特点(133)
第六节临安城与北宋东京开封府城布局的比较(134)
第三章辽代五京(139)
第一节辽上京城的形制布局(139)
一契丹建辽与五京(139)
二辽上京概说(139)
三皇城(141)
(一)城墙与城壕(141)
(二)城门与街道(143)
(三)皇城内地层堆积(144)
(四)皇城内台基遗迹性质的比定(145)
四大内(148)
(一)宫垣、道路和宫门(148)
(二)北院建筑遗迹(148)
(三)南院建筑遗迹(150)
(四)西大院(150)
五汉城(151)
六辽上京城形制布局略析(151)
(一)郛郭问题(152)
(二)皇城和汉城的功能区划(153)
(三)上京城形制布局的契丹特点(154)
(四)上京城形制布局中的汉族影响(154)
第二节辽中京城的形制布局(155)
一外城(156)
(一)城墙、城门和街道(156)
(二)外城的地层堆积(156)
(三)馆驿、廊舍和坊市等遗迹(157)
(四)寺塔遗迹(159)
二内城和宫城(161)
(一)内城(161)
(二)宫城(162)
三中京城中轴线的构成、外城的主要配置与内城的性质(163)
四中京城形制的渊源(165)
第三节辽南京城的形制布局(166)
一外城平面形制与外城城墙和城门(167)
(一)外城的平面形制(167)
(二)北城墙和城门(167)
(三)西城墙和城门(169)
(四)南城墙和城门(170)
(五)东城墙和城门(170)
二皇城和宫城的形制(171)
三外城街、市、坊和佛寺(173)
(一)街道(173)
(二)市(174)
(三)坊(174)
(四)佛寺(175)
四皇城和宫城形制布局特点及对后世的影响(176)
第四节辽东京与辽西京概况(177)
一辽东京(177)
二辽西京(177)
第四章金上京和金中都(180)
第一节金上京城的形制布局(180)
一金上京城概说(180)
二金上京的北城和南城(183)
三皇城(183)
四城外遗址和“朝日殿”遗址的发掘(185)
(一)城外宝胜寺遗址(185)
(二)金上京故城外“朝日殿”遗址(185)
五金上京城形制特点与渊源(186)
(一)上京城的形制特点(186)
(二)“翠微宫”与辽的“行在”(187)
(三)金上京南北城与辽上京(188)
(四)大内位置独特,形制受中原影响(188)
第二节金中都的形制布局(189)
一概说(189)
二外城城墙、城门和水关遗址(192)
(一)城墙、城的周长和平面形状(192)
(二)城门(196)
(三)水关遗址(197)
三皇城和宫城(199)
(一)皇城、宫城位置,规模和范围(199)
(二)皇城的形制和主要配置(201)
(三)宫城的形制布局(203)
四街、坊和市(207)
(一)主要街道(207)
(二)坊(208)
(三)商市和手工业(210)
五郊坛、寺观及其他配置(211)
(一)郊坛(211)
(二)寺观(211)
(三)其他配置(211)
六城内给水系统和漕运(212)
(一)城内给水系统(212)
(二)漕运(212)
七金中都形制渊源和主要特点(214)
第五章元上都和元中都(217)
第一节元上都的形制布局(217)
一概说(217)
二元上都的形制布局(219)
(一)宫城(219)
(二)皇城(227)
(三)外城(229)
(四)关厢(230)
三元上都形制布局略析(231)
(一)元上都形制布局的特点(231)
(二)元上都形制布局略析(232)
第二节元中都形制布局(234)
一元中都营建背景和营建概况及废弃后遗址之确定(234)
(一)中都位置、地理环境与重要战略地位(234)
(二)营建元中都的原因(238)
(三)中都的营建、废弃与中都遗址之确定(239)
二元中都宫城皇城外城的形制与主要遗迹(241)
(一)宫城(241)
(二)皇城(243)
(三)外城墙的探察(246)
三宫城1号殿基址发掘揭示的形制(246)
(一)1号殿址地基和台基(246)
(二)宫城1号殿基址的平面形制(248)
四宫城南门和皇城南门基址发掘揭示的形制(252)
(一)宫城南门形制(252)
(二)宫城南门内矩形庭院(256)
(三)皇城南门(HNM1)(259)
五宫城西南角台和1号排水涵洞发掘揭示的形制(260)
(一)宫城西南角台(260)
(二)1号排水涵洞(265)
六元中都形制略析
———以元中都已发掘遗址的形制与元大都的承袭关系和变化为主(267)
(一)元代三都宫城、皇城、外城规模和形制间的承袭关系和变化(267)
(二)1号殿址形制与元大都主要殿址的承袭关系和变化(270)
(三)宫城南门、西南角台和皇城南门遗址的形制(275)
(四)元中都宫城皇城形制探源(277)
七结语(279)
第六章元大都(上)
———大都城的形制布局(281)
第一节元大都城选址与营建概况(281)
一选址(281)
二营建概况(284)
第二节大都城的平面形制与城墙结构(285)
一城墙周长与城的平面形制(285)
二城墙结构与角楼和马面(286)
三城门和瓮城(290)
第三节大内(293)
一萧墙(293)
二宫城和御苑(296)
(一)宫城位置、周长、平面形制和配置概况(296)
(二)大明殿建筑群(299)
(三)延春阁建筑群(303)
(四)玉德殿建筑群(304)
(五)御苑(305)
三西内(305)
(一)隆福宫与太子宫(306)
(二)兴圣宫(308)
四太液池、万岁山、圆坻和犀山台(310)
五宫廷广场(313)
第四节街、胡同和坊(313)
一街(313)
二胡同与宅基面积问题(314)
三坊(315)
第五节主要衙署、礼制和宗教建筑及其他重要建筑的配置方位(320)
一主要衙署(320)
(一)中书省及其邻近的衙署(320)
(二)枢密院及其邻近的衙署(321)
(三)御史台(321)
(四)太史院、司天台和礼部(322)
(五)兵部和刑部(322)
(六)大都路都总管府及巡警二院(323)
二礼制和宗教建筑(323)
(一)坛庙(323)
(二)原庙与寺院(324)
三其他重要建筑(328)
(一)国子监与文庙(328)
(二)钟鼓楼(329)
(三)仓和库(329)
第六节商业和手工业(330)
一商业(330)
(一)大都商业之繁荣(330)
(二)商业区(331)
二手工业(334)
第七节大都城的河湖水系(335)
一金水河与宫苑给水系统(335)
二高梁河与通惠河(336)
三排水系统(339)
第八节居住遗址(340)
一后英房居住遗址(340)
(一)形制布局(340)
(二)建筑技法(343)
(三)室内门窗和木构件(348)
(四)遗址的时代、性质和意义(349)
二其他居住遗址(352)
第七章元大都(下)
———大都城的城建规划和形制布局特点(356)
第一节元大都必须制定准确城建规划的原因和主要表现(357)
一营建元大都必须制定准确城建规划的原因(357)
二元大都准确城建规划的主要表现(358)
(一)确定宫城和北中书省的方位,“公定方隅”,“奠安新都之位”(358)
(二)以宫城宽深为模数,准确制定城建规划的标尺(359)
(三)以精准测量确定的中心点和中分线为城建规划的“准绳”(362)
(四)以宫城中轴线及其延长线作为“择中立宫”的标志(365)
(五)规划南北半城和中心广场(367)
(六)整齐规划胡同和宅基(369)
(七)规划河湖水系(374)
第二节元大都城形制布局的特点(375)
一外城(375)
(一)基本呈隐性存在的东西中分线是全城规划的中轴线(375)
(二)完整而全面的多轴线多坐标点的布局艺术(375)
(三)大都城形制布局汉蒙合璧并与域外影响融为一体(376)
(四)汉族意识形态寓于形制布局之中(376)
(五)大都城的形制布局与《周礼》“匠人营国”制度无直接关系(378)
(六)城内功能分区呈自然区片化(380)
二大内(380)
(一)大内总体布局以太液池为中心和纽带(380)
(二)大内平面构图之变化寓于不变之中(381)
(三)宫城和西内宫殿院落形制布局基本相同,大内宫苑相结合(381)
(四)宫殿的构筑和外装修继承汉族传统(381)
(五)宫殿内装修、陈设与配置极具蒙古族特色(382)
(六)大内建筑配置凸显蒙古族特色(383)
(七)刻意衬托宫城居中的布局艺术(384)
第三节元大都与前代都城形制布局传统的关系(384)
一元上都和金中都对元大都大内的直接影响(384)
二元大都与前代其他都城形制布局的关系(385)
(一)三城环套与宫城坐南朝北展开的城内总体布局(385)
(二)南、北半城制(386)
(三)大都城依水而建和关厢的发展(386)
(四)中轴线(386)
(五)街和胡同(387)
(六)商市(387)
(七)主要配置(387)
(八)金水河(388)
(九)漕运(388)
(十)模数(388)
第八章明中都和明南京(389)
第一节明中都的形制布局(389)
一明初定都之议与“国初三都”(389)
二明中都的营建(392)
(一)建置变化和营建班子(392)
(二)营建物料及所用工匠等劳动力(393)
(三)营建概况(393)
(四)罢建中都后的概况(394)
三明中都外城墙、城门、水关和外城的平面形制(394)
(一)城墙、城门和水关(394)
(二)中都外城周长和平面形制(398)
四中都外城内的主要配置(401)
(一)皇城禁垣及其相关建筑(401)
(二)街和坊(401)
(三)鼓楼和钟楼(402)
(四)国子学和观星台(404)
(五)会同馆、凤阳府治和凤阳县治(404)
(六)庙、寺、仓、卫和高墙(405)
五中都城外的主要配置(407)
(一)礼制建筑(407)
(二)公侯邸宅和皇陵(409)
六明中都选址、营建和形制布局的特点(409)
(一)明中都选址、营建及与之相关的特点(409)
(二)明中都形制布局的特点(411)
第二节明南京城的形制布局(412)
一明南京城所依托的山川形势(412)
(一)山脉(413)
(二)长江与诸河(415)
二明南京城的营建(419)
(一)朱元璋在集庆接收的城市遗产(419)
(二)朱元璋营建大南京城的规划与营建概况(421)
三明南京城墙的结构和设施(425)
(一)内外城墙概况及其围合的平面形状(425)
(二)内城墙的结构(426)
(三)内城筑城砖石和黏结材料(433)
(四)城门、瓮城、水关和涵闸(439)
四内城功能分区与内外城间近郊概况(446)
(一)东城区:皇城宫城和主要中央衙署区(446)
(二)西北城区:城防区(448)
(三)北城区:文教和祠庙区(448)
(四)中城区:邸宅、道观和部分衙署区(449)
(五)南城区:工商业、居民、歌妓区和地方衙署区(450)
(六)水陆交通线与功能分区的连接(455)
(七)内外城间近郊概况(457)
五明南京城形制布局的特点(462)
(一)明南京城形制的宏观特点(462)
(二)明南京城形制的规划特点(463)
第三节明中都与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468)
一明中都的宫城和皇城(468)
(一)明中都宫城(明初称皇城)的形制(469)
(二)明中都皇城(明初称禁垣)的形制(478)
二明南京的宫城和皇城(481)
(一)洪武元年新宫的形制(481)
(二)洪武十年改建后的宫城(482)
三明南京、明中都二都宫城在明代宫城史中的地位(487)
(一)洪武元年新宫是明中都宫城的原型,是明代宫城的祖型(487)
(二)明中都宫城是明代宫城发展演变过程中的里程碑(487)
(三)改建后的明南京宫城开一代新制(488)
(四)明南京与明中都宫城的差异(489)
第九章明北京城的形制布局(490)
第一节明北京内城墙的结构与内城的平面形制(490)
一明北京城在元大都基础上改建和增筑概况(490)
二明北京内城墙的周长与内城的平面形制(493)
(一)徐达内缩元大都城北五里后,明北平城周长四十里(493)
(二)永乐十七年拓南城后,文献记载内城周长合四十三里余(494)
(三)有关北京内城周长的其他尺度(494)
三考古调查所见内城墙结构(495)
(一)城墙概况(495)
(二)城墙各部位结构概况(498)
四拆除北京内城墙时所见明城墙构筑概况(501)
(一)东、西城墙(501)
(二)北城墙(503)
(三)南城墙(504)
五内城各面城墙构筑早晚关系略析(505)
(一)夯筑墙体的相对早晚关系(505)
(二)城墙外壁两层小砖早晚关系和马面出现的相对年代(506)
(三)城墙内壁大城砖的年代(506)
第二节内城城门、瓮城、箭楼和角楼(508)
一城门(508)
二瓮城(515)
三箭楼(516)
四角楼(522)
第三节外城城墙、城门和瓮城(522)
一外城墙周长、外城平面形制及内外城的总平面形制(522)
二考古调查所见外城墙的结构(523)
三外城的城门、瓮城和角楼(525)
(一)城门(525)
(二)瓮城和角楼(527)
第四节城内街、坊与给水排水系统(535)
一城内街坊概况(535)
(一)主要大街和胡同(535)
(二)诸坊与居民状况(537)
(三)从昭回靖恭坊遗迹看元至明代的胡同与住宅配置状况(539)
二护城河、水门和京城的给水排水系统(542)
(一)城内绝漕运,玉泉山水独供京师(542)
(二)城内给水系统(543)
(三)护城河与水门(543)
(四)城内排水系统(544)
第五节官署、仓库、厂场等在五城中的配置方位(546)
一在中城内的配置(546)
(一)中城东部五坊(546)
(二)中城西部四坊(547)
二在东城五坊内的配置(548)
三在西城七坊内的配置(552)
四在北城七坊内的配置(553)
五在南城八坊内的配置(555)
第六节邸第和园林在五城中的配置方位(556)
一在中城内的配置(557)
二在东城内的配置(558)
三在北城内的配置(559)
四在西城和南城内的配置(560)
第七节坛庙、钟鼓楼和寺观的配置方位(561)
一坛庙(561)
(一)天坛(561)
(二)其他诸坛与庙祠(568)
二鼓楼和钟楼(573)
三寺观(576)
第八节商市和手工业作坊配置概况(580)
一明代中叶之后北京商业的繁荣(580)
二商市分布概况(580)
(一)以棋盘街为中心的朝前市(582)
(二)东安门外的皇店、灯市和内市(583)
(三)西市和安富坊商业区(584)
(四)鼓楼下大街商业区(585)
(五)城隍庙庙市商业区(585)
(六)南城商业区(586)
三手工业作坊(587)
第九节明北京城形制布局的特点(588)
一内城三城环套,外城南面冠套的平面形制(588)
二完美的中轴线布局艺术(588)
三水面成为制约内城形制布局的关键要素之一(591)
四首次在皇城之外形成较完整的层级空间结构的布局模式(592)
五内城主要配置点状集中,功能区划分片聚合,小区化(593)
第十节明北京城的形制布局承前绝后,古都形制定型收结(596)
一明北京城的形制布局以元大都为基础,推陈出新(596)
(一)明北京内城形制布局以元大都为基础的主要表现(596)
(二)明北京内城以元大都为基础推陈出新的主要表现(596)
二明北京城形制布局与明中都和明南京城的关系(598)
三明北京城形制布局是中国古都的终结模式(599)
第十章明北京皇城和紫禁城(600)
第一节皇城和紫禁城的营建(600)
一燕王府和西宫的营建与位置(600)
(一)北平燕王府的营建与位置(600)
(二)北京西宫的营建及其位置(602)
(三)元宫城拆毁问题(602)
二永乐时期奠定北京宫殿基本格局(603)
(一)紫禁城始建的年代(603)
(二)永乐时期奠定紫禁城的基本格局(604)
三永乐之后紫禁城的营建概况(605)
(一)洪熙至正德时期(605)
(二)嘉靖时期(606)
(三)隆庆至崇祯时期(607)
第二节皇城的形制布局(608)
一皇城位置、周长、诸门和平面形制(608)
二皇城主要内府诸衙等的配置方位(611)
三“T”字形宫廷广场与中央衙署的配置(611)
(一)“T”字形宫廷广场(611)
(二)中央衙署的配置(613)
四承天门与午门间的配置(614)
(一)承天门与午门间御道两侧的配置(614)
(二)承天门与午门间两侧的左祖右社(615)
五万岁山、西苑和东苑(619)
(一)万岁山(619)
(二)西苑和西内(620)
(三)东苑、南内和皇史(620)
第三节紫禁城形制布局概说(623)
一紫禁城的位置、周长和平面形制(623)
(一)位置(623)
(二)周长和平面形制(623)
二紫禁城城墙、城门、角楼与护城河(624)
(一)城墙和城门(624)
(二)午门和角楼的形制及护城河概况(624)
三紫禁城内的地基基础(628)
四紫禁城给排水系统及防火采暖设施(630)
(一)给水系统(630)
(二)排水系统(630)
(三)防火与取暖设施(631)
五紫禁城内的主要配置(632)
第四节外朝的形制和主要配置(633)
一外朝前庭的形制和配置(633)
二外朝形制和主要配置概况(634)
三奉天门及其他诸门的形制(635)
四三台的形制与三大殿的形制和时代(638)
(一)三台的形制(638)
(二)奉天殿的形制和时代(638)
(三)华盖殿与谨身殿的形制和时代(642)
(四)三大殿在三台上位置关系的变化(644)
五外朝东西翼的文华殿和武英殿建筑群(645)
第五节内廷的形制和主要配置(646)
一后三宫的形制和配置(646)
二御花园的形制布局(650)
三东西六宫和乾东西五所(653)
四内东、西路南部宫殿(656)
五外东西路宫殿(658)
第六节明北京紫禁城规划设计理念和方法及其布局艺术(659)
一规划设计理念(659)
(一)象天立宫的宇宙图式,是宫城规划设计理念的优选境界(660)
(二)礼制是宫城规划设计理念的核心和基石(662)
(三)风水格局是宫城规划设计理念的重要构成要素(665)
二规划设计方法(671)
(一)风水形势说是规划设计宫城外部空间的理论基础和重要方法(671)
(二)规划设计模数化和方格网化(673)
(三)娴熟运用数学比例规划设计宫城建筑的体量和空间(681)
三布局艺术(684)
(一)形成完美的中轴线规划设计布局艺术(684)
(二)众多庞大院落纵横有机组合,形成严格对称配置布局艺术的典范(685)
第七节明北京紫禁城继承传统、稽古创新(686)
一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明南京、明中都宫城一脉相承(686)
(一)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以明南京宫城为范本(686)
(二)明中都宫城是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的蓝本之一(687)
二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元大都、金中都宫城的承袭关系(688)
(一)明北京紫禁城形制布局与元大都宫城相因而变异(688)
(二)明北京紫禁城主体框架因金中都宫城而变化(691)
三明紫禁城形制布局集前代宫城之大成,稽古创新(692)
第十一章清代北京城和紫禁城在明代基础上的主要变化(695)
第一节清北京城在明北京城基础上的主要变化(695)
一清将明北京内城改为满城(695)
(一)取消明皇城与满城八旗驻地的配置(695)
(二)满城环布新建诸王公府第(697)
二清将明北京外城改为汉城(701)
(一)外城五城制和户口数(701)
(二)外城居民构成状况(701)
三衙署、礼制和宗教建筑的配置(702)
(一)衙署(702)
(二)礼制和宗教建筑的配置(703)
四主要商业市场的分布(704)
(一)外城的商业市场(705)
(二)内城的商业市场(707)
五外城会馆与宣南文化区(708)
(一)外城会馆林立(708)
(二)宣南文化区的形成、发展和终结(710)
第二节清紫禁城形制布局是明北京紫禁城的流变(714)
一清在明北京紫禁城基础上的修缮、重建和改建概况(715)
二清代在外东路添建改建概况(722)
(一)营建南三所(722)
(二)宁寿宫改建后的形制布局(723)
三清代在外西路改建概况(730)
(一)慈宁宫与慈宁宫花园(730)
(二)寿康宫与寿安宫和英华殿(733)
(三)雨花阁建筑群(734)
四清紫禁城有别于明紫禁城的主要特色(735)
(一)紫禁城无皇城环套(735)
(二)通过改建和增筑,景山与紫禁城形成二位一体的格局(735)
(三)常朝理政中心移至内廷(736)
(四)功能分区较明代更集中更明确(736)
(五)中轴线之外的建筑群注重生活化和实用性与娱乐性(736)
(六)紫禁城内均衡配置多处园林(737)
(七)具有浓厚的书卷氛围(737)
(八)增建藏传佛殿(737)
(九)紫禁城内呈现清代建筑风格(738)
(十)紫禁城内寝居呈现满族特色(738)
五清紫禁城形制布局是明北京紫禁城的流变(739)
第三节清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是紫禁城外延的御园和理政中心(740)
一畅春园(741)
二静宜园(744)
三静明园(745)
四圆明三园(745)
(一)圆明园(747)
(二)长春园(749)
(三)绮春园(万春园)(750)
(四)圆明三园的造园艺术(750)
五清漪园(颐和园)(751)
(一)整治城西北部水系和扩建瓮山泊(751)
(二)清漪园的形制布局(752)
(三)清漪园的造园艺术(757)
附南苑(758)
后记(760)
主要征引书目(762)
×
Close
添加到书单
加载中...
点此新建书单
×
Close
新建书单
标题:
简介: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