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格范畴(第2版)

格范畴(第2版)

  • 字数: 322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作者: (英)布莱克(Barry J.Blake)
  • 出版日期: 2019-09-01
  • 商品条码: 9787301305959
  • 版次: 1
  • 开本: 16开
  • 页数: 27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5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格”是语言系统的基本范畴,也是具有初始性的重要范畴之一,是语言类型学领域需要特别关注的研究对象。布莱克(Barry J. Blake)的《格范畴》全面梳理了格的起源以及各种格的相关理论,明确区分了“句法格”和“语义格”、“核心格”和“边缘格”这两对基本概念,使格范畴不再拘泥于有形态变化的语言,因此像汉语这样缺少形态的语言也可以进行语义格方面的研究。书中还运用了那些为适应不同语言而产生的变异来探求格的意义,并讨论了大量来自不同语系的语言材料,用例丰富,便于读者理解特定语言中的格标记。《格范畴(第二版)》对重要的概念和论述做了修订和扩充,并吸收了新的研究成果,是一部全面认识格范畴的入门著作。
作者简介
布莱克(Barry J.Blake)教授从教四十余年,主要从事澳大利亚土著语言的调查研究,现为澳大利亚拉筹伯大学名誉教授。其代表著作有《澳大利亚语言的格标记》《格范畴》《关系语法》《语言导论》等。
邵琛欣,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师从陈保亚教授。现为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在《语言科学》《语言学论丛》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主持陕西省社科基金项目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目录
图目1
表目1
第二版序言1
第一版序言1
缩略语1
1 概述1
1.1屈折格1
1.2其他表现形式8
1.2.1协调格8
1.2.2非名词格9
1.2.3呼格10
1.2.4非支配格11
1.2.5分析型格标记11
1.3相互竞争的手段15
1.3.1中心语标记15
1.3.2语序17
1.3.3副词和关系名词18
1.3.4领属形容词21
2 格系统描写中的问题22
2.1传统分析22
2.2各种格的区别24
2.2.1区分方法24
2.2.2非自主格26
2.2.3标准方法29
2.2.4小结34
2.3意义和功能35
2.3.1主格和旁格36
2.3.2语法格和语义格38
2.3.3补足语和附加语40
2.3.4格的特征42
2.3.5小结54
3 格的现代研究方法56
3.1本章导言56
3.2语法关系57
3.2.1一种格的不同语法关系57
3.2.2矛盾的核心格组织系统60
3.2.3作为语法关系的SP65
3.3抽象格68
3.4语义角色和语法关系74
3.4.1pānini及其造作者理论75
3.4.2Fillmore79
3.4.3关系语法89
3.4.4方位主义格语法96
3.4.5Starosta的词格100
3.5等级序列103
3.5.1语法关系104
3.5.2格107
3.5.3标记108
3.5.4角色109
4 格标记的分布112
4.1本章导言112
4.2小句内的格标记112
4.3名词短语内的格标记117
4.3.1内部关系117
4.3.2外部关系118
4.4词内的格标记125
4.4.1标记类型125
4.4.2词干构形128
4.4.3复合格标记129
4.4.4多重格130
4.5从属小句内的格标记132
4.5.1内部关系133
4.5.2外部关系140
5 格标记纵览142
5.1本章导言142
5.2核心关系的组织142
5.2.1宾格系统143
5.2.2作格系统145
5.2.3主动系统150
5.2.4混合系统151
5.2.5“正-反”系统156
5.2.6核心标记的解释158
5.3与格173
5.4属格181
5.5部分格183
5.6方位格184
5.7其他的格187
5.8屈折格等级188
6 格系统的动态循环195
6.1来源195
6.1.1从动词到格标记195
6.1.2从名词到格标记199
6.1.3从副词性小品词到格标记202
6.2格系统的发展203
6.2.1语音因素203
6.2.2非语音因素205
6.3格标记的丢失212
6.4格标记的派生功能218
6.5结语222
术语指南224
扩展阅读指南240
参考文献242
人名索引253
语言名称索引259
主题词索引267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