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空鸟迹 王安石诗词中英本

空鸟迹 王安石诗词中英本

  • 字数: 243000
  • 装帧: 平装
  • 出版社: 新世界出版社
  • 出版日期: 2019-06-01
  • 商品条码: 9787510468100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309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68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本书精选王安石诗词130首,大部分是绝句和律诗,由加拿大有名汉学家王健和李盈教授编译。另外,还包括一篇学术分量较重的王安石诗词研究性文章。本书按照王安石的创作历程,将他的诗词分为八大类别,分别是:应景诗、同情心、愤慨、雄心、自怜、无雄心与不勉强、觉悟、和解。每个类别有一个总体介绍。每首诗都配了原创手绘彩色插图。插图兼具丰子恺画作的安静、超远、悲悯心、雅趣与老树画作的自在、洒脱。王安石的诗现存1531首,大致可以以熙宁九年(1076年)王安石第二次罢相为界分为为官和隐居两个阶段,在内容和风格上有较明显的区别。前期创作主要是“不平则鸣”,注重社会现实,反映下层人民的痛苦,倾向性十分鲜明,风格直截刻露。主要有针贬现实、抒发政见、言情抒怀的政治诗、咏史诗、寓言诗和酬答赠别、悼念亡友之作。如《河北民》反映了辽和西夏入侵,北宋王朝搜刮民脂民膏,屈辱求和,人祸天灾,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收盐》《省兵》《兼并》《感事》等诗也都表现了诗人体恤民生疾苦,主张改革弊政的进步思想。后期诗作,或直抒胸臆,抒发诗人被迫隐退的愤懑之情:“万事付鬼 ,耻辱何足论”(《谢公墩》);或托物寄兴,表现诗人刚正不阿的禀性,如《孤桐》《古松》《梅花》等。而更多的尤为人们所称颂的则是那些描绘湖光山色的写景小诗(主要是绝句)。后期创作“穷而后工”,致力于追求诗歌艺术,重炼意和修辞,下字工、用事切、对偶精。
目录
01 / 导言
03 / 王安石:其人
15 / 王安石:其诗
25 / 有关我们的翻译
001 / 王安石:诗选
001 / 应景诗1-26
059 / 同情心27-31
073 / 愤慨32-42
101 / 雄心43-49
117 / 自怜50-63
149 / 无雄心与不勉强64-115
257 / 觉悟116-126
283 / 和解127-130
295 / 后记
摘要
    梦在中国的民间故事、传说、小说和诗词里一直非常重要。我们在王安石的诗词中就注意到梦有着重要的地位。比如,在他的《寄友人》(17)一诗中就有“江拥涕洟流入海,风吹魂梦去还家”的诗句提到“魂梦”。 传统上,中国古人对梦的解释其实是相当简单而合理的。他们认为,人睡觉时,魂就从囟门 (头颅前骨和颅顶骨之间的地方)出去。这样,魂游时所遇、所见和所闻的就是人的梦。所以,王安石诗中的“风吹魂梦去还家”是很有道理的。 王安石诗词中的“梦”有几种作用。最普遍的是梦中的满意代表现实中不满意的事情。表面上看来,这很像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所说的由做梦而达到“愿望的实现”。然而,在王安石的诗中却有所不同,因为这种梦不是不知不觉做的,而是有意做的。例如,他和朋友在杭州望湖楼痛痛快快游玩后,回到家写出《杭州望湖楼回马上作呈玉汝乐道 》(18),诗云:“从此只应长入梦,梦中还与故人游。”在另一首诗《还家 》(22)中,他写道:“何以忘羁旅,翛然醉梦间。” 有时候,梦对他是一种刺激,因为与他的意志相反。《杖藜》(127)是他隐退后在家写的,诗中提到他非常喜欢可以自由自在地游山玩水,然后回家就上床休息:“尧桀是非时入梦, 固知余习未全忘。”这首诗是个很好的例子,说明梦不让他忘记那么多年他要建造公平社会的努力、他改革的挫折和失败。而他终于可以集中精力通过禅宗佛教追求觉悟。然而,这里的梦成了现实的媒介,介入他隐退后梦想享受文明的禅式生活。 梦的作用和动机并不总如上述那般明显。有时候梦会传达一种隐约的讽刺感,一种“宛转愁”, 就如《午枕》(21)一诗中说道:“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诗中的窥人鸟的叫声设下了主观的梦境与客观的现实景色的模糊不清的界限。王安石对诗中的模糊不清感受到的安逸与其“禅宗佛家相信黑白不分明”的信念是一致的。 禅宗中认为黑白分明的二元制是虚幻的。王安石诗中的梦常常还是莫须有的幻觉,正是“现实”的相反。在《少年见青春 》(63)一诗中,他明确地写道:“春归只如梦”。另外,在《孤城 》(107)中,他观察到“百年颠倒如梦寐”。他更在另一首诗《与耿天骘会话》(117)中提到邯郸梦,也叫黄粱梦,说到卢生如何在梦中过了一生,醒来后,连煮上的黄粱还没熟呢:“邯郸四十余年梦,相对黄粱欲熟时。” 在《梦中作》(118)中,王安石看见北边黑云密布,天将雨,又注意到附近一家酒铺,其大柜中装满了酒罐。当路上雨水淹到有“车轴”高时,他讽刺地说:“独龙注雨如车轴,不畏不售畏不续。”这一说法要我们同时采取两种观点:又是梦境中的参与者,又是富有幽默感的旁观者。 当然,在王安石的诗中,我们也看到世人广泛存在的信念:梦会预报未来。在《思王逢原》(19)一诗中,他提到王逢原去世时,他妻子正怀着孕。所以,他非常同情地写道:“贤者宜有后,固当梦熊罴。”中国古代民间相信梦见“熊罴”意味着会生男孩。因为生男孩,王逢原就有继承人,后代就有人为他的灵魂烧香。 我们都知道佛家都要尽量做到非二元制的想法,因为二元制“黑白分明”的想法和观念最终会达到虚假的黑白分明的二分法。王安石很了解这一点。在他的《拟寒山拾得二十首(其十)》(128)中,他怪自己一看到张三就想批评他,而一回家就又很懊悔。然而,下次看到张三又想歧视他。终于他下结论道:“若除此恶习,佛法无多子。”意思是说,如果我们都能控制歧视别人的心,那就没什么人需要练佛家的功了。 我们也注意到王安石诗中,幻觉与现实的界限可能以梦渐醒的形式呈现。如在这首《午睡》(72)中所述:“悠然残午梦, 何许一黄鹂。”还有《悟真院》(92)中的“午窗残梦鸟相呼”。王安石是认真的世俗佛家,也是认真的世俗道家。他很了解一般人所谓的“现实”其实只是人类打造出来的观念;只有与另一种人类的观念即“幻觉”对照时才能了解它。达到觉悟的内行人其实会陶醉于不是黑白分明的境界里,而不会欣赏世俗的黑白分明的境界。这种诗人陶醉的境界存在于渐醒的梦中,也可以存在于那神秘的静修时。王安石的诗《登宝公塔》(126)就有“当此不知谁客主,道人忘我我忘言”。 在此希望读者能与我们共享王安石的诗词,以及他的各种形式和各层次的理想和梦境。 最后,我们感谢编辑李莎莎和画家柳玲玲对此书的贡献,更感谢新世界出版社使这本书顺利问世。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