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聚文网。 登录 免费注册
生在平用

生在平用

  • 字数: 138千字
  • 装帧: 精装
  • 出版社: 广西民族出版社
  • 作者: 黄佩华
  • 出版日期: 2019-10-01
  • 商品条码: 9787536372986
  • 版次: 1
  • 开本: 32开
  • 页数: 218
  • 出版年份: 2019
定价:¥36 销售价:登录后查看价格  ¥{{selectedSku?.salePrice}} 
库存: {{selectedSku?.stock}} 库存充足
{{item.title}}:
{{its.name}}
精选
内容简介
《生在平用》收入了黄佩华多年来在报刊公开发表的散文作品,主要以反映作者个人情感经历、现实生活轶闻以及人际交往经验、社会观察过程中发生的故事心得为主,值得一读。根据作品涉及的内容题材,共分为《生在平用》《人文地理》《食色江湖》《文场取暖》四个篇章。其中,《生在平用》讲述作者生命历程和亲缘关系,真实而感伤;《人文地理》讲述作者游历所获,信息量大;《食色江湖》说的是舌尖上的拉杂事,富有情趣和哲理;《文场暖事》则以作者涉足文坛后和文友交往的一些逸事杂感为主,真情而有温度。作者以其擅长的小说创作手法书写非虚构作品,表达方式另类独特,表现手法娴熟老道,特别适合文学爱好者和写作初学者阅读。
目录
第一辑生在平用
生在平用3
欤娘河9
父亲也是一条河14
八十老母19
寄树22
独木舟25
少年目光30
沈叔36
感念黄哥41
这条回家的路4
第二辑行踪履痕
从那里来到这里53
铜铸之河62
西行五百里74
草原上的风78
冬天到长春去看车83
大地的眼睛90
那凤那山93
……
摘要
    生在平用
     如果让我选择一个地方不能忘记,那我肯定会选择平用。
     平用不仅是我的出生地,而且给我留下了人生最初的印记,留下了童年生活难以磨灭的痕迹。纵然,这些印记和痕迹有快乐和幸福,也有悲伤和痛苦,但对于我的人生而言,那段时光依然是那般美好而有趣。
     平用,是桂西北山区一个普通的地名,是一个小村子。这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就像一颗散落的星星,深嵌在云贵高原南缘一个小小的皱褶里。
     平用,在当地壮语的称谓里,意为一块平缓的坡地。村后是一座形似巨人手掌的大山,集中的一条山脉如一根手指,自南方逶迤而来,到了平用这个地方便逐渐平缓,最终一头伸进驮娘河的怀抱中。
     其实,平用并不是我们家的祖居之地。是因为平用肥沃的土地和河流吸引了我的父亲,使他毅然决然离开祖居之地。从我学讲话开始,我就逐渐注意到,我的父母亲和哥哥姐姐们,他们说话的语调和平用村的很多人有很大的不同。后来我才晓得,我们家原本并不住在平用,而是一个外来户。大人们说,在我出生前些年,也就是1953年,我们家才从一个叫岩怀的地方搬迁过来。我的几个哥姐均是在老家岩怀出生的。那时候,一些平用人把我们家称为讲岩怀话的坡上人。听得出来,这种称谓含有些许贬义。
     由于我们家是后来者,父亲就把家安在全村的优选处。如果平用是一张脸庞,那么我们家就处在额头的位置上。这里不仅坡较陡,而且远离水井,远离河边,远离学校。开始我并不明白,父亲为何要选择这样一处半山腰来建房子,出门都要上下坡不说,一家人单门独户的也显得有些孤僻。后来,我才渐渐懂得父亲的用意,其实他是不想去与老平用的住户们争地盘,也不想低三下四地去求人给一块宅地。后来我还晓得,我们家刚好处在去老家岩怀的路口,老家来人或是我们回老家都不那么招人惹眼。从这点细节上可以看出,父亲做人很低调。
     把家安在高处,或许,当初父亲的本意只是不想让别人说闲话,甚至还有点自我惩罚的意思。但是,后来还是招来了非议。才迁到平用两三年,父亲就偶然认识了县里一位姓马的副县长,并在马副县长的举荐之下,成了县法院的陪审员,时不时要骑马到县里小住几天。只可惜父亲文化水平不高,最终没能成为正式的法院干部。不过,我们家的好事还是接踵而来,先是我大哥被保送到首府南宁读书,成为桂西民族师范学校的一名学生。接着,我二哥应征入伍,成了一名光荣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士。我大姐不久也进林场当了工人。要不是20世纪60年代初的那场大饥荒,好运或许不会中断。这些接二连三的好事,都发生在我们家,发生在一户外来户家里。于是村里就开始有人心里不平衡了,不时有人聚在一起嘀咕议论。后来人们得出的结论是,因为我们家建在了“风水宝地”上,占据了“龙脉”,所以得了“风水”的好处。接下来的事情有些让人啼笑皆非,不仅我们家成了一些人嫉妒的对象,而且开始有人往我们家宅地靠拢。没几年时间,他们就把房屋建到我们家后面和前面,甚至把我们家院子都挤掉了一大半。
     我们家在平用村优选的山坡上安顿下来后,父亲就开始四处找地垦荒造田。因为是后来者,那些靠近水源便于开垦的地方早已被别人占据,父亲只好到一些远离村子的地方,一分一块地挖,一厘一片地造。然而,因为我们家人口多,新开垦的田地太少,口粮不足成了家里面临的优选问题。每年春天,父母亲便不得不四处走动,去亲戚朋友那里赊借粮食,以度过青黄不接的季节。父母亲千辛万苦讨借回来的粮食品种混杂,有稻米,有苞谷,有高粱,有红稗,有小米,甚至还有红薯、南瓜、黄豆、饭豆之类。父亲认为,只要能够填饱肚子,什么都可以借,什么都可以要回来。然而,在饥荒之年,这些五谷杂粮拿回来后,并不能够饱餐一顿,而是往往要和一些野菜、山薯、果子拌杂食用。
     那些年月,父母亲寻找粮食的足迹几乎遍布周边的村寨,远的到达邻省的云南、贵州。要出门找粮食,总不能两手空空去见人吧?为了备些见面礼,父亲可谓是挖空心思。他晓得,住在高山上的苗族、瑶族老同老庚难得吃鱼,于是几乎每天晚上,他都要背网下河捕鱼。而母亲则把父亲捕到的鱼烤成鱼干,以备急需。
     在借赊粮食的过程中,父亲和母亲分别遇到了一些好心人,这些善人不仅有汉族、壮族,也有苗族、瑶族,甚至还有傣族、彝族同胞,有的认作老庚或老同,有的成了至交。多年后,尽管我们家境渐渐转好,父母亲依然没有忘记当年这些有恩之人,依旧常来常往。P3-6

蜀ICP备2024047804号

Copyright 版权所有 © jvwen.com 聚文网